歲月長河,好人常在,
“2021紅雲紅河雲南好人”
系列展播從11月1日開始。

一所學校就一位老師,
這位老師從17歲進校教書,
至今43年……
在保山市昌甯縣德斯立村有一所國小,這所國小常年隻有一位老師。這位老師不僅要教學生知識,還要教學生刷牙、洗臉,照顧他們生活起居。
一校一師
記者:“您還有幾年退休?”
張有國:“還有一年半就退休。”
記者:“退休後,這些小朋友怎麼辦?”
張有國:“如果我退休了,假如身體好的話,我想退休以後再堅持一下,把這些小娃送出山外。”
張有國是昌甯縣大田壩鎮德斯立國小的老師, 德斯立村山高路陡是昌甯縣最偏遠的村寨之一,1979年17歲的張有國在這裡開始了他的教師生涯。
德斯立國小老師 張有國:“那時候是要掃除青壯年文盲,這個片區基本上都是文盲,最後叫我參加掃盲教師,那些小娃娃隻是放豬、放牲口,當時有學校,但是沒有老師,那時候我覺得時代在變化,如果不識字是闖不通天下的,家長也要求我教他們的孩子識字,我就自己自學,實際上我教書也沒有什麼文化,和其他老師相比,我覺得我是最差的一個。”
遇到教學難題,張有國就拿本子記下來,利用周末休息的時間向其他老師請教。他自己學會了又回來教學生,他還自掏腰包給學生們買了電視和教學課件,讓學生們能多元化學習,冬天沒有熱水,學生洗冷水容易感冒,他又自掏腰包給學生們買了熱水器。
德斯立國小老師 張有國:“這個熱水器很稀罕,我們寨子、還有那些完小都還沒有熱水器,我們是第一個裝的,是一個愛心人士給了我一千塊錢, 我貼補了兩千元,這個安裝了三千元,當時兩千元是很大一筆錢。”
記者:“家裡人同意嗎?”
德斯立國小老師 張有國:“不同意也得同意,他們沒有反對過的,我家二兒子媳婦、二兒子都相當支援教育。”
張有國隻有在放寒暑假的時候才會偶爾回家,他照顧自己的學生比照顧自己的小孩還要多。
德斯立國小老師 張有國:“我家娃娃去世的時候,我不在,他一生就想爸爸,但是最後沒有見到,我剛剛回到家,還沒來得及見他,他就已經去世了,沒有見到最後一面。
記者:“有沒有遺憾?”
德斯立國小老師 張有國:“遺憾!沒有辦法,想的是學生。當時,我隻是想着我自己的那些學生不要出問題,沒有想到家裡的任何事情,也顧不了那麼多,說起來到最後出了事情也是遺憾,遺憾沒有辦法。 ”
有一次,因為要照顧學校新來的學生,張有國把小兒子獨自留在了校舍。當晚下起了西北雨,在聽收音機的小兒子被雷擊中昏迷不醒。張有國在送小兒子去醫院的路途中遇到了相熟的老師,他把小兒子交托給了别人,自己又匆匆趕回學校。
德斯立國小老師 張有國:“當時我在下邊的時候,下邊是瀾滄江,我怕學生離江太近,怕出了意外,出了意外我也承擔不了責任。”
因為擔心學生的安危,他隻能抛下昏迷不醒的小兒子,好在後來小兒子安然無恙。
在43年的教學生涯裡,學校也有新老師來,但待不了多久,最後隻剩下張有國一個老師,說起來,他也有機會離開這個學校,但他最終還是選擇了留下來。
德斯立國小老師 張有國:“我就想着山裡面娃娃,我擔心我走了就沒有人來承擔教學任務,就會繼續走是文盲與半文盲的狀态,沒有文化,永遠是落後,永遠改變不了, 我就想到讓那些娃娃多識些字、多有些文化、闖出去外邊、多走一走、多闖一闖,能夠帶動家鄉改變。”
德斯立土生土長的張有國更渴望家鄉改變,他也深知老師對學生的重要性。
德斯立國小老師 張有國:“以前我在這裡是讀國小,讀到五年級,那個時候是五年制,讀了五年換了十幾個老師,教過我的老師可能在二十個左右,後來我又去大田壩讀了國中,國中三年也沒有好好讀成,都是今天幹活、明天挑糞,這八年就沒有好好學到什麼知識,之後,我就抱定決心,當時我的目标是能夠在這個地方培養兩個大學生就算不得了,到現在,我教過的學生有十二個考上大學,把這些小孩都培養出去了,我覺得還是值得的。”
現在村裡的路修通了,孩子們上學也友善了,很多孩子就去完小上國小了。張有國留下來教一些學前的孩子,除了教知識還要管理好他們的生活起居、教他們刷牙洗臉,年紀太小的還需要背在身上,可以說張老師是老師也是家長。
遠方有詩,但紮根腳下也是一種信仰,看着一撥撥學生能走出大山、桃李天下,他說他已經把詩寫到了更遠的地方!
觀看管道
▼▼▼
電視端↓
雲南廣播電視台都市頻道
《都市條形碼》欄目
(17:50——19:00時段)
新媒體平台
都市頻道七彩雲專題——
《2021紅雲紅河雲南好人》
2006年開始,都市頻道開始了尋找好人的公益行動,通過都市條形碼這個平台,500多位普通人的故事被我們記錄下來,無論平凡、耀眼,他們堅持的事情或是一刹那的決定,都在為我們的社會帶來溫暖,今年,是雲南好人故事展播的第十六年,我們也希望我們堅持記錄的這些平凡事能夠給正在前行的你帶來一絲光和熱。
編導:潘德蓉
記者:尹健
編輯:董桂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