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哥哥,給姐姐買一束花吧!”揭秘街頭賣花女童背後的邪惡産業鍊

“哥哥,給姐姐買一束花吧!”揭秘街頭賣花女童背後的邪惡産業鍊

銳公司(id:shangjiezz)報道

作者/ 周慧娴

霓虹燈絢麗的光影将深夜的城市點亮,然而在光明的背後,黑暗依舊将隐秘的角落浸透。

一名小女孩緊咬着雙唇,臉頰上還印着通紅的手掌印,來不及哭泣,就連忙小跑到了一對青年情侶面前,死死拖住男人的腿:“哥哥,給姐姐買一束花吧。”

黑夜裡,總有一群這樣“死纏爛打”的賣花女孩,她們成群結隊地行走在城市夜生活最繁華的街道,幽靈般地出現在路人面前,強勢央求他們購買比市場價高出好幾倍價格的玫瑰花。

她們販賣着同情心,成為路上扯不掉的“狗皮膏藥”。然而路人們不知道的是,女孩們有可能前一秒剛被惡狠狠地扇過幾耳光,隻因沒有賣出手上的玫瑰花。

嬌俏美麗的花束,在夜燈與月光的映射下,愈顯濃郁,仿佛電影裡剛剛完成暢飲動作的吸血鬼殘留在嘴角的那一抹猩紅。

意外的是,女該們堅強、早熟的表情下,似乎對這一切習以為常。她們不尋求任何幫助,隻是一如既往的賣花而已,路人們也習以為常,或買或拒絕而已,夜夜如此運轉着、流逝着......

本應被父母精心呵護的童真,卻被醜陋的交易肆意撕咬,這難道是一種正常?這背後到底隐藏着怎樣的真相?

01

被父母“綁架”的賣花女

“天亮了,太陽升起,人們穿着新衣來到街上,看到小女孩微笑着凍死在牆角”。

這是《安徒生童話》中,《賣火柴的小女孩》的結尾,在微弱的火柴光線下,小女孩看到了愛她的奶奶,微笑地奔赴死亡。

這些頂着烈日、迎着寒風的賣花女孩何嘗不是這個時代下的“賣火柴的小女孩”。有熱心市民也曾懷疑這些孩子是被人販子拐賣而來的,但現實往往更加殘酷,有民警順藤摸瓜調查後發現,很多女孩父母竟然是“幕後黑手”中的一員。

河南省商丘和周口交界的幾個縣,坐落着不少雜技學校,入學前,家長們就與學校約定好,隻要孩子們學成後賣藝,就可以不收取學費。不少學生3、4歲就開始進入學校學習雜技,1年後學成畢業就開始全國巡演,賣藝賺錢。

入讀的學生大都是家境貧困,因而有不少家庭将把孩子送往雜技學校當作減輕負擔的途徑,自然不會在意其學業成績如何,更不會在意學校如何“配置設定”孩子們的未來。在家長眼中,孩子們的最終歸宿無疑是回歸故土,面朝着祖祖輩輩傳承下來的土地辛苦耕耘,既然結果如出一轍,那麼就沒有必要糾結之前的人生曆程了。

從進入這些雜技學校開始,這些孩子的人生軌迹便已然偏離正常軌道。這些從小就不在父母身邊長大的孩子難免被心懷鬼胎之人盯上。

當地有專門的中介負責與雜技學校聯系,從在校生中挑選合适的孩子,被選中的孩子們将會被帶到各大城市賣藝、賣花。然而對于這些,家長并非不知情,對于學校的安排他們并不排斥,隻要孩子被“出租”到大城市,那麼整個家庭還能從中分攤報酬。

河南省貧困地區的雜技學校隻是賣花黑産上遊鍊條中最簡單的一環。學校并不是這些賣花女孩的唯一來源,在中國各地貧瘠的土地上,還活躍着這樣的工作者——有村民專門從事組織孩子外出賣花的營生,相比打工,這是一份更具誘惑力的職業。

02

野火燒不盡

幾年前,阿強(化名)在見識到這份職業的“魅力”之後,花了2.8萬元買了一輛舊貨車,請人将其改裝成能容納多人的“房車”。就着這輛破車,阿強拖着“租來”的孩子們,肩負着孩子父母們的憧憬,奔赴上了他夢想中的财富之路。

為了確定收益最大化,阿強會在孩子們正式“上崗”之前,進行“技能教育訓練”,傳授賣花技巧和話術。當然,幹這一行不需要高尚的職業操守和過硬的職業素養,讓孩子們盡可能地死纏爛打,賣花事業便已經成功了一半。

上午孩子們睡覺,妻子就會去花店購買便宜鮮花。大夥兒吃完午飯後,下午就得在阿強的監視下“出工”。

阿強是名負責的“老闆”,孩子們賣花,他就在不遠處監視着“公司”的日常營運,友善進行員工考核。他還自己總結出來了一套非常實用的獎懲制度——銷量最高的孩子會得到一粒糖或是一小包餅幹,但如若有孩子銷量墊底,或隐瞞“收入”被查出,則會受到斥責、打罵,甚至不給飯吃。

就這樣,阿強麾下的“賣花”新勢力就成為了南方某城市繁華街道的地頭蛇。

阿強隻是賣花大軍中的一員,在中國,還有千千萬萬個阿強。

十幾年前,賣花黑産便如細菌一樣,滋生到全國各地陰暗的角落。各地警察也并非沒有關注到這群超越年齡的“狡黠”的女孩。她們就好像燒不盡的野草一般,生生不息。

有警察透露,組織女孩賣花的幕後推手,一般都是同村或鄰村的鄰居。這些鄉鄰之間一般存在親戚關系,就算被警察抓到,由于雙方的親屬關系,并且不存在拐賣等不合法行為,因而被發現了也很少受到嚴厲的懲罰。

這些被警察解救返鄉的賣花女,會被另一批、甚至同一名組織者重複之前的曆程。

就像這樣,組織女孩賣花的“暴利”就好似燒不盡的野草,每當春風吹過,便會得到新生。每年,這種低成本的暴利“行業”就好似塞壬的歌聲,誘惑着成百上千的村民親手撕毀親戚家女兒的未來。

痛心的是,有父母在看到組織女孩賣花的暴利後,甚至會将魔爪伸向自家女兒,拖家帶口地賣花。原來,并非所有孩子都在父母的庇佑下,聽着童話,“少不經事”地長大。貧窮就像是一面放大鏡,無限放大了人性的醜陋。

賣花産業鍊也給犯罪分子撕開了一大道口子。在利益的誘導下,極有可能出現拐帶幼童“賣花”的人販子;就算女孩們跟着親戚賣花,女孩們的人身安全也很難得到保障,曾出現過賣花兒童因“暴利”兜售行為,被路人毆打緻死的案例,此外,這些女孩的童貞也很難被守護。

03

被盯上的留守兒童

電影《何以為家》中,主角小男孩的父母打算将年僅11歲的女兒嫁給商販,為的隻是換取價值全家幾個月用度的禮金。父母們不知道的是,兒童不應該是自己賺錢的工具。

在我國,留守兒童“出租”的産業鍊日漸龐大,有不法分子從家長手中“購買”到孩子們的使用權,組織着原本應該在學校用功讀書的孩子四處賣花、賣藝、甚至是乞讨、行竊。

此前,引起社會廣泛關注的“鮑毓明性侵養女案”就被扒出背後的送養黑産鍊,一名無辜的孩童被拐賣到網絡送養平台,平台管理者假裝是孩童的父母,打着“給孩子一個更好的明天”的借口,将孩子販賣給戀童癖。

不僅偏遠山區的父母将孩子當做賺錢的工具,在城市中長大的父母也不例外。

有父母将自己的女兒租借給 “醫托”。有了孩子,“醫托”就友善将自己僞裝成帶孩子看病的患者,這樣才能與其他患者搭讪套近乎。還有家長将孩子租借給婚慶禮儀公司充當花童。

甚至有年僅3歲的孩童靠“吃播”賺錢,被父母喂到70斤;5歲的淘寶模特因為“不好好工作”,被父母拳打腳踢;還有8歲童模化着過分濃重的妝容,出現在公衆視野……

正如一名母親所說:“孩子小,更容易引流量,用孩子博同情,來錢快。”但這名母親忽略的是,這般賺快錢是以犧牲孩子未來作為代價,如此交易實在不劃算。

資料顯示,留守兒童犯罪率占未成年人犯罪70%,并呈上升趨勢。出租産業鍊毒害的不僅是兒童的身心,還有我們民族的期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