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解放重慶史話(中)‖ 胡平原

解放重慶史話(中)

胡平原

根據中央軍委部署

劉鄧大軍制定具體作戰方案

蠢蠢欲動的國民黨軍隊,完全不出中央軍委所料,國民黨軍隊的西南防線是以四川作為防守重點,而防守秦嶺阻止解放軍由陝入川又為其重點中的重點。為迷惑敵軍,保證對敵軍實行大迂回、大包圍計劃的實施,根據中央軍委大包圍部署,二野又制定了三個包圍殲敵的具體方案:

第一方案,以人民解放軍五兵團及三兵團的十軍直插貴州、川南,切斷敵軍退往雲南的道路,同時協同三兵團作戰;以三兵團主力和四野一部直插川東南,并牽制川東地區的敵軍,而後會同5兵團包圍聚殲川東和重慶地區的敵軍。

第二方案,人民解放軍三、五兵團等完成上述任務後,立即趕赴成都地區,從東、南、西三面布成口袋陣勢,在華北十八兵團的聚合下,聚殲胡宗南集團于成都平原上。

第三方案,四川解放後,除留一部分部隊維持地方秩序、肅清殘匪外,其餘部隊則配合從華南方向兜擊滇南的四兵團,圍殲在西康、雲南的敵軍。

這三項方案确定之後,二野一部即于8月中旬、下旬先後從南京出發,在蔣介石行将羊城夢斷之時,劉鄧大軍從容拉開了西南戰役的帷幕。

1949年10月5日,二野指揮機關率領三兵團乘火車由南京、徐州向湘西開進。行經鄭州時,劉伯承司令員在鄭州人民的盛大歡迎會上發表演說,表示西進後将由北入川,解放大西南。新華社向解放區各報釋出了劉伯承在鄭州公開演說的消息和内容。随即,二野主力改旗易幟,以四野部隊番号秘密南下,經長沙向湘西集結。為掩護二野從鄭州南下,四野一部大張旗鼓、轟轟烈烈進軍中南。賀龍、李井泉、周士第率領十八兵團、陝南軍區劉金軒部及7軍開始集結秦嶺。這些假象造成了敵軍的錯覺。加之二野通過華中地區時,正值四野及二野四兵團進行衡寶戰役及廣東戰役,這樣也有效地掩蓋了二野主力的行蹤。

二野入川時受到人民群衆熱烈歡迎

二野主力到鄭州後,突然偃旗息鼓,不知去向,蔣介石、胡宗南等一片驚慌。10月14日,代總統李宗仁飛抵重慶,27日親自召開國民黨非常委會第11次會議,參加會議的有居正、閻錫山、吳忠信、張群、朱家骅、陳立夫。會議着重讨論了目前軍事、政治形勢。對二野的去向問題,會議認為:“劉伯承、鄧小平要麼在鄭州加緊戰前訓練和物資準備,要麼已經悄悄向川北方向運動,而後突然出現在我陣地前沿,除此别無他途。我們務必進一步加強川北防禦,拒敵于川北防線之外。”10月底,二野三、五兵團集結湘西後,敵軍尚在夢中,按鄧小平的說法叫:“神不知鬼不覺,何況蔣介石乎?”為策應主力向廣西進軍,并配合二野作戰,四野決定以四十七軍主力和五十軍及湖北軍區部隊等共九個師的兵力,由湘西和鄂西地區,以鉗形合擊,将宋希濂集團殲滅于彭水、黔江地區。根據這一情況,二野決定以三兵團主力會同四野部隊,由湘鄂邊地區向四川迂回,圍殲宋希濂集團,爾後西出江津、泸州,與五兵團協同作戰。其部署是以三兵團主力和四野的四十七軍為左集團,在陳錫聯、謝富治率領下直插彭水、黔江地區,迂回敵軍右側,協同四野的五十軍、四十二軍及湖北軍區部隊所組成的右集團,會殲宋希濂集團于彭水以東地區。五兵團及三兵團十軍在楊勇、蘇振華率領下,仍然以大迂回動作,直插貴州,奪取貴陽、遵義,進擊宜賓、納溪、泸州,切斷敵軍逃往雲南的退路。

人民解放軍對重慶實施大包圍

1949年11月1日,與廣西作戰的同時,人民解放軍發起了進軍川黔的作戰。作戰分南北兩線:南線第二、四野戰軍首先于湘西常德地區與鄂西宜昌地區,在北起長江,南至湘、桂、黔邊境千裡戰線上,分兵向川黔發動強大攻勢。北線十八兵團等部分兵分四路:1路由秦嶺要隘沿川陝公路南下;2路由康縣、略陽鉗擊廣元;3路由漳縣、岷縣斜趨武都;4路由周至沿漢中古道向南前進。

擔任大迂回任務的五兵團及三兵團十軍,分别由湘西的邵陽和桃源地區出動,以突然的行動,在10日前即挺進貴州境内,解放了鎮遠、三穗地區,并直插貴陽、遵義。與此同時,三兵團主力和四野部隊突破了宋希濂防線的兩翼,解放了秀山、酉陽、恩施等城。解放軍在北起巴東、南至天柱,寬約1000裡的地段上多路出擊,完全出乎敵軍意料,進而打亂敵軍陣腳,粉碎了敵軍在西南的整個戰略部署。11月2日,當敵軍發現人民解放軍進軍西南的主攻方向不在川北,而是川黔東南時,要調整總體部署,調重兵于川東南和重慶已來不及了,是以采取了兩條緊急措施。

第一,任原重慶市長楊森為重慶市衛戍總司令,劉雨卿、楊漢城為副總司令,範誕生為參謀長。劃重慶市及其附近的巴縣、江北、涪陵、長壽、南川、武隆、豐都、合川、璧山、銅梁、永川、江津、榮昌、武勝、廣安、綦江、大足、北碚19個縣區為衛戍區,每個縣區成立一個常備師,歸楊森指揮。當時衛戍區的基本部隊有第二警察總隊,隊長彭斌所率領九個兵團,憲兵二十四團,羅君彤的三六一師,二十軍一三三、一三四、七十九師。七十九師是二十軍中最精銳的部隊,因命其防守涪陵,從外圍加強重慶的防禦。一三三師為在左翼地區,三六一師為中央地區,彭斌的内二警總隊為右翼地區,在重慶南岸,由大興場經黃桷垭至九龍坡一線占領防禦陣地,構築工事,以阻止解放軍渡過長江。同時,蔣介石親自下令緊急派遣汽車,将防守川北地區的胡宗南王牌部隊第一軍趕運重慶,決定在重慶來一個大會戰。同時,成立“反共保民軍”五個軍。以廖澤、周翰熙、黃慶雲等分别任軍長;又在軍以上分設三路總指揮,以喻孟群為第一路總指揮,管轄第一、二兩個軍;以夏炯為第二路總指揮,管轄第三、四兩個軍;以許荛卿為第三路總指揮,管轄五軍,将各縣常備師編為各“反共保民軍”建制。通過這一措施,以加強對重慶的全面護衛。

第二,第一線部隊退到二線,集中力量防守黔東部隊撤畢節、織金、貞豐之線;已運動到川北的羅廣文兵團立即回頭,由大竹地區向川東南增援;宋希濂集團西撤彭水、黔江地區,結合羅廣文兵團,依托烏江,阻止解放軍前進。

為打破宋希濂集團有計劃地撤退和有組織的抵抗計劃,二野上司機關指令各部隊排除萬難,按原定計劃,加速猛進。在廣闊的川東南邊境,一場争速度搶時間的競賽開始了。解放軍各部隊所經過的地區,都是連綿不斷的崇山峻嶺,交通不便,人煙稀少,而且連日陰雨,道路泥濘。再加上敵軍在撤退時大肆破壞橋梁、道路,到處燒殺搶劫,使解放軍行動及供給遇到很大困難,部隊體力受到很大消耗。但解放軍全體指戰員在“與敵軍争速度搶時間”的口号下,日夜兼程,部隊間發起了追擊速度和殲敵競賽,有的部隊僅日食一餐,忍饑挨餓,争先恐後地追擊敵軍。同時,由于解放軍認真執行了黨的新區政策,團結廣大人民群衆,當地人民積極為解放軍籌集糧草,送糧送菜,騰出房屋,修補道路,維護交通,帶路追敵。群衆的支援,不僅解決了解放軍行軍中的各種困難,而且極大地鼓舞了解放軍的士氣。11月15日,五兵團和三兵團十軍解放了貴陽、思南等地。而人心渙散、士無鬥志的國民黨軍隊卻行如螞蟻,有如喪家之犬,潰不成軍。

西南防線被突破後,蔣介石如熱鍋上的螞蟻——焦急萬分。11月14日,蔣介石丢下金門島的防務部署,十萬火急,火速飛到重慶,召集顧祝同、張群、錢大鈞、楊森、王陵基等在林園召開緊急會議。會議決定:

1.急令四十四軍陳春霖部、貴州綏靖公署、以及貴州保安第一旅分别沿烏江布防,協同宋希濂部,憑借烏江天險,阻止解放軍前進。

2.由西南軍政長官公署分别指令:(1)陳春霖軍長指派專人組織力量,迅速将烏江大橋徹底破壞,以阻止解放軍渡過烏江北上;(2)一一o師師長雷鳴指派專人組織力量,迅速将大巴山通往陝南的道路徹底破壞;(3)指令川陝鄂邊區綏靖主任孫震指派專人組織力量,對大巴山通往陝西、湖北的道路徹底破壞,并普遍設定障礙,以阻止人民解放軍前進。

3.指令第四補給區迅速準備好大量烈性炸藥和其他爆破器材備用。

4.由西南軍政長官公署分别派高參或部員乘汽車将上述指令和所需炸藥和其它爆破器材,送交各部隊受令者執行。

5.指令陳春霖在破壞橋梁後,在烏江北岸對貴陽方向派出前進部隊,防止解放軍渡江。此令發出後,陳春霖立即破壞了烏江大橋。

6.劃四川為四個作戰區。川北區由胡宗南負責,川東區由孫震負責,川中區由楊森負責,川西區由王陵基負責。

就在作了這些安排之後,蔣介石仍心神不定,坐卧不安。宋希濂方面情況急劇惡化,所謂六個軍幾乎全軍覆沒。10月中旬,一二二軍在大庸被殲滅。11月上旬,七十九軍、一二四軍及一一八軍一部、十五軍一部在宣恩、鹹豐被殲滅。十四兵團司令鐘彬被俘。部隊紛紛向四川潰退,黔江、彭水、武隆地區潰兵如螞蟻,秩序混亂,彭水、武隆、江口鎮還被潰兵放火燒毀。

面對如此局面,蔣介石驚恐萬分,氣急敗壞,恨不得要槍斃宋希濂于陣地前面,以振士氣。但蔣介石又認為槍決宋希濂也于事無補,反而會失去一個效命的死黨,于是蔣經國帶着他的親筆信到武隆的江口鎮去安撫宋希濂。蔣介石在信上說:“共産黨拒絕和平,竟要我們完全投降,這樣将使黨國陷于萬劫不複之地,吾輩亦死無葬身之地。為了救黨救國,我不能不起來和大家一道與共産黨進行生死存亡的鬥争。要抱‘有匪無我,有我無匪’的決心,鞏固川東戰線,給共軍以迎頭痛擊。”

心神不定、坐卧不安的蔣介石

解放軍俘虜國民黨官兵

宋希濂向蔣經國陳述了川東失利的四個重要原因:

1.共軍主力在我們始料不及的川東出現,給了我們一個措手不及。總體實力上共軍遠比我們優勢,尤其是共軍官兵戰鬥意志旺盛,不怕困難,作戰英勇,進展神速,戰術靈活,經常從一些崎岖小徑抄襲我軍側背,弄得許多部隊總是被節節截斷,各個擊破,最後被消滅。

2.我所指揮的六個軍,除第二軍較有戰鬥力外,大多殘破不堪,有的是新編成的,戰鬥力薄弱,尤其自國軍主力部隊在東北、平津、俆蚌一帶被殲滅後,許多官兵對共軍作戰,完全沒有信心。

3.鄂西山地,糧食有限,就地征發,到了羅掘俱窮的境地,主要依靠重慶方面提供,但由于路途遠,運輸力不夠,常常使得前線官兵吃不飽。

4.鄂西川東一帶崇山峻嶺,經常多雨,現在已經相當寒冷,入夜憂堪。但各部隊所領到的棉軍服,尚僅達到半數。吃不飽,穿不暖,當然嚴重影響了士氣。

盡管蔣經國拼命打氣,但宋希濂已心灰意冷,完全喪失了信心,他說:“我隻有一句話,盡人事以聽天命而已!”

東南屏障突破後,重慶一片恐慌。為維護市内秩序,11月16日,衛戍司令楊森釋出了《緊急維持治安辦法》,即十六條殺令:“1.阻撓政令與匪勾結者,殺;2.窩藏匪諜,隐蔽不報者,殺;3.供給匪之槍彈、電訊器材及秘密檔案者,殺;4.造謠惑衆,擾亂秩序者,殺;5.擾亂金融,破壞币信者,殺;6.操縱物價,影響民生者,殺;7.縱火焚毀物資及軍用品房舍者,殺;8.搶劫财務者,殺;9.聚衆煽動者,殺;10.以文字圖書演說為匪宣傳者,殺;……16.陰謀破壞軍事交通橋梁、機場、碼頭、軍械彈藥糧秣軍需倉庫,以及車輛、飛機、船隻、通訊裝置者,殺。”

11月17日,人民解放軍由川東南及黔北兩路進逼重慶,對重慶的國民黨頑固殘餘敵軍實行層層包圍,敵軍官兵成了驚弓之鳥,惶惶不可終日。

劉鄧大軍進駐重慶

(未完待續)

(參考資料:《重慶文史資料》32輯)

作者簡介

胡平原, 筆名:黃慧清、胡新,1957年10月11日生,大學學曆,漢語語言文學專業,國文進階教師,退休前為四川省自貢市高新區紅旗國小教師。1978年起,在 《炎黃春秋》《人民政協報》《中華文學》《中華魂》《縱橫》《作家文摘》《西南作家》《文史》《四川政協文史》《軍事史林》《文史春秋》《檔案記憶》《江淮文史》《收藏界》等報刊發表作品1000多篇。現為中國網絡詩歌協會會員,自貢市作家協會會員,重慶市巴南區作家協會會員,重慶市巴南區政協、民盟特約文史研究員,重慶市紀實文學學會會員,重慶市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特約研究員,重慶市中共黨史學會會員,中共重慶市巴南區委黨史研究室《口述巴南黨史》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