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測試的核心價值和能力是什麼?

最近發生的幾件事情讓我開始思考這個問題--測試的核心價值和能力是什麼:

  故事1:前幾天幫别的項目組面試招人,候選者是一位擁有8年測試經驗的資深人士,履歷很漂亮。但交流了一會,我就發現了一個問題,他熟悉的業務和他現在申請的職位的業務相差甚遠,但是他除了對業務非常熟悉之外,幾乎沒有任何思考和總結,對測試,甚至連最基本的概念都模糊不清。不過更觸動我的是,和我一起面試的另外一位面試官,面試完後私下給我說,感覺有點不舒服,害怕自己8年後會同這位面試者一樣。

  故事2:也是幫别的項目組面試。候選者有4年左右的工作經驗,履歷很漂亮,已經在大公司裡面做測試項目管理了。面試時,他對他目前所在公司的流程,研發管理方法侃侃而談,全部都很high level。但當我問到他一個在具體的場景下如何識别和處理項目風險,深入問他一些細節的時候,發現怎麼聊都深入不下去,原來對他而言,"風險"就等于"項目延期",一旦出現了"項目延期",就發郵件給上司,按照流程去處理就可以了,而且他認為,這就是測試管理,這就是測試政策。

  正是這兩個故事,引得我思考這個問題:什麼是測試的核心能力?

  作為測試人員,掌握業務是必須的,但是業務知識不等于測試能力,并不是測試的核心價值更不是測試的核心能力。測試流程固然重要,但它隻是固化下來的經驗、管理的手段和方法。測試流程也不應該是測試的價值,測試的核心。

  那麼對測試而言,究竟什麼是測試的核心價值?哪些是一位優秀測試應該具備的能力?作為測試者,我們又該如何去提升、突破自己?

  我了解,測試的核心能力有兩個:對需求的了解和把握和對産品失效規律的把握。--我們對需求進行分析,得到産品的測試範圍,并确定我們的測試目标(驗收标準);結合設計,得到産品的測試重點、測試難點,測試深度和廣度。同時我們還需要結合我們對産品失效規律的把握,基于風險來進行測試。我們所有的測試,要"測什麼","怎麼測",都是圍繞上面來進行的,我了解這才是最核心的測試技術--定好測試政策。

  認識到測試政策在測試的核心地位後,對我的測試職業發展之路産生了巨大的影響。記得我曾經就職的一家公司會要求測試代表在項目開始寫《總體測試政策》,在項目過程中做"缺陷分析",做"産品品質評估"。我一直覺得那玩意很虛,對這些技術不以為然,認為有這些分析思考的時間,不如去看看開發的實作代碼,覺得隻有編碼才是真技術。但自從我被逼着開始試着認真的去寫測試政策,去學習怎麼把握需求,怎麼确定測試的深度和廣度,學習怎樣做缺陷分析才最有效,怎樣評估品質時,我突然好像進入了一個全新的世界,我越來越覺得測試很難,真的很難,但随着不斷的思考和總結,我也越來 越感到測試的魅力。

  我也逐漸了解到,對測試來說,核心價值,就是能夠利用自己對産品的失效規律的把握,對需求的了解,來預防缺陷,和其他角色一樣來保證産品的成功。

  例如,測試參加需求(story)的确定讨論,往往能夠從系統、使用者的視角提出很多很有價值的問題,能夠幫助團隊快速澄清問題,達成一緻。

  測試參加開發的設計讨論,往往能夠從功能之間的聯系、非品質屬性、容易出現bug的地方提出很多開發在設計上容易忽視的地方,而這些問題點到了測試階段,其實都是bug,這就起到了預防缺陷的作用。

  是不是我們做到這步就夠了呢?事實上,"失效規律的把握"也好,"需求的把握"也罷,歸結起來還是和具體業務息息相關。測試者一旦換了産品,面對的是一些你不熟悉的業務,你掌握的失效規律,掌握的需求,特别是對使用者的深入了解,可能就失效了。是以我們需要把這些知識,從測試的層面再提煉總結一下,成為測試能夠"通用"的知識、技能、或者模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