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Vlog·詩中那抹紅丨從小兵到将軍,楊得志戎馬一生敢打硬仗、惡仗、苦仗

作者:日常惡魔

編者按:如詩人般浪漫,卻又似鋼鐵般堅韌,紅色熱土上的血色浪漫,在首首或慷慨,或悲壯的詩詞中展現得淋漓盡緻。湖南,中國革命的主要發源地和策源地,洶湧澎湃的革命浪潮,艱苦卓絕的革命鬥争,燦若星河的革命人物,數不勝數的動人故事,讓這片紅色的熱土擁有着不竭的動力。在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周年之際,紅網帶您從那些或美、或凄卻從未放棄信念和理想的詩詞中,去感受那段從血與火中淬煉出的紅色山河。

紅網時刻記者 陳珉穎 任晔 張盟株洲報道

六十滄桑從何說?感慨郴州舉镖梭。

纖塵幸留小痕印,滴水遠去大江河。

踏碎關山風火路,吟成橫刀馬上歌。

若問來路英雄人,無名更比有名多!

1988年1月,湘南起義六十周年,戎馬一生、功勳卓著的戰将楊得志将軍,重遊舊址闆子樓。扶昔追今,感慨萬千,揮筆寫下這首《參軍舊址遊》。

Vlog·詩中那抹紅丨從小兵到将軍,楊得志戎馬一生敢打硬仗、惡仗、苦仗

楊得志同志故居。

一把“漢陽造”改變了一生

1911年1月3日,楊得志出生在湖南省株洲市醴陵縣的一戶貧困人家。11歲失去了母親,14歲就被迫給地主家做工,後又輾轉成為煤礦勞工。

生活的艱辛與不易,極大地磨練了楊得志吃苦耐勞的性格,為他參軍作戰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928年,剛剛年滿17歲的楊得志參軍,加入了由中國共産黨上司的工農革命軍第7師。

由于當時條件艱苦,一直期待拿槍幹革命的楊得志,入伍之後卻隻得到一支梭镖。

“我不想要梭镖,我要‘漢陽造’(一種步槍)。”楊得志倍感失落,将梭镖扔在地上。

班長聽後很生氣,立馬把所有人召集起來讓楊得志自己看。

楊得志這才知道原來整個班沒有一個人有槍,手裡的武器不是大刀就是梭镖,班長對楊得志說,“‘漢陽造’,敵人手裡多得是,你要是真有本事,就自己搶去。”

楊得志這才得知革命的不易,立下入伍後的第一個誓言:給自己搶一把“漢陽造”!

戰鬥打響,楊得志很興奮,他真的給自己搶到一把槍,可惜不是“漢陽造”。

身負重傷的班長搶到“漢陽造”,就在他奄奄一息之際,班長把楊得志叫到身邊,臨終前,把自己用生命換來的槍送給了楊得志。

楊得志帶着這把槍與班長的厚望,正式開啟了他的戎馬一生。

親曆我軍幾乎所有時期的戰争

從1928年參加工農紅軍,到1979年指揮邊境自衛還擊作戰,他親曆了我軍幾乎所有時期的戰争,組織指揮了強渡大渡河、清風店戰役、上甘嶺戰役等著名戰役戰鬥,立下不朽功勳。

1955年,楊得志被授予上将軍銜。楊得志曾擔任解放軍總參謀長近8年,是我軍曆史上任職時間最長的總參謀長。

Vlog·詩中那抹紅丨從小兵到将軍,楊得志戎馬一生敢打硬仗、惡仗、苦仗

《強渡大渡河》雕像。

在整個長征過程中,楊得志打得最漂亮的一戰莫過于強渡大渡河了。這個不認命的硬漢即使在天無時、地不利、人相逆的絕境中也能化腐朽為神奇,奮起反擊。

據曆史記載,太平天國領袖之一的石達開曾在大渡河身亡。而在大渡河一戰中,蔣介石曾放下豪言,他說:“前有大渡河為天險,後有金沙江為絕路,我幾十萬大軍夾擊,全力進攻,定要讓紅軍全軍覆滅,成為第二個石達開。”

而與蔣介石的部隊正面相迎的正是由楊得志上司的先遣部隊紅一團。

黑夜裡的大渡河,水深三四十米,水面寬有三百多米,水流湍急。楊得志急中生智,派人将在過烏江時留下來的唯一竹筏改成可以承載9個人的船,每個人配備一把大刀、一把手槍、幾顆手榴彈,分成兩批渡河隊伍。

面對敵人的猛攻,楊得志沉着冷靜,從容指揮,用迫擊炮掩護,拼盡全力拖住敵人炮火,為兩批渡河隊伍争取時間。

很快紅一團就将對方号稱“雙槍兵”的川軍打得抱頭鼠竄,狼狽離場,而紅一團也成功占領了大渡河渡口。

正是這關鍵的一步,為後面的紅軍大部隊打通了道路。而大渡河十八勇士的名号也永遠被記載在共産黨的曆史上。

原中央軍委副主席劉華清、張震曾評價楊得志:“作戰勇敢,敢打硬仗、惡仗、苦仗,關鍵時刻過得硬、頂得住、上得去、拿得下。”

“若問來路英雄人,無名更比有名多”

漫長的革命征途上,還有很多英雄幹出了光輝業績,卻沒有留下自己的名字。作為被人稱頌的英雄,楊得志卻以詩頌揚無名英雄。

據楊得志的部下回憶,将軍為人謙虛自持,每次從業人員在清算成果的時候,他都會堅決地将“我”改成“我們”。

甚至是在晚年編寫回憶錄的時候,關于他個人的成就提得很少,更多的内容則被他用來記錄百姓、士兵、軍隊……

正因有無數如楊得志一般不計個人得失、不畏艱難險阻、心懷祖國和人民的先輩,我們才迎來今天的盛世。

站在新的起點,開啟新的征程,傳承先輩們的優良傳統,迎難而上,将個人夢想與祖國命運緊緊相連,才能實作屬于我們的中國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