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北甯鐵路LOCO局長高紀毅

作者:北洋提督

2005年11月5日,北京國際飯店的秋拍會上,一枚小小的紀念章以880元拍出。2010年6月24日,上海波特曼麗嘉酒店的春拍會上,同款紀念章又以6900元成交。有人會問:這枚紀念章為何五年就溢價了近10倍,它難道真值那麼多錢?

作為藏品,紀念章價格幾何暫且不論,但作為文物卻價值不菲,因為它與諸多曆史事件和人物皆有千絲萬縷的勾連。先看看紀念章吧,正面鑄有“北甯鐵路足球隊征日全勝紀念章 1937”文字和陳覺生側面頭像,背面鑄有“北甯鐵路管理局局長陳覺生贈 民國二十六年四月”文字和北甯鐵路徽标。

陳覺生(1899~1937),廣東中山人,早年曾留學日本,畢業于東京帝國大學,回國後先在山西曆任師範學校教員、教育廳科長、閻錫山秘書,後追随29軍軍長宋哲元,曆任少将顧問、平津衛戍司令部總參事、冀察交通委員會主任委員兼北甯鐵路管理局局長等職。陳覺生精通日語,與土肥原等日本軍人關系密切,是個典型的“親日派”。不知何故,1937年12月,這位陳局長被日本人設“鴻門宴”毒殺于保定。日本人為何翻臉搞死這位“老朋友”,有人推測頒發“北甯鐵路足球隊征日全勝”紀念章,是陳覺生的死因之一。

其實,陳覺生從1936年1月主掌北甯路,到1937年底被日本人毒死,他任局長不足兩年。在其任内,除了頒發過一枚揚眉吐氣的紀念章,沒啥可圈可點的業績,是個不值一提的曆史人物。倒是紀念章上出現的“北甯鐵路足球隊”和“北甯鐵路管理局局長”,讓筆者聯想起一位值得懷念和追憶的故人,他就是高紀毅。

高紀毅(1890~1963),字仁旃,遼甯遼陽人,隸漢軍旗籍。高紀毅幼年家境分困,10歲時隻身來到沈陽,曾當過店夥計。1909年先後在奉天陸軍速成學堂、東三省陸軍測繪學堂學習,成績優異留校任教。1919年起,在西北邊防軍任團副、營長。1921年5月,轉任蒙疆經略使(張作霖)署上校科長。之後,曆任東三省巡閱使(張作霖)署衛隊旅1團團副、奉軍東路軍第2梯隊司令部副官處處長、27師(師長張學良)師部副官處長、17團團長、航空處總務處長、鎮威軍第1、3聯軍司令部副官處處長等職。

1925年,高紀毅參與郭松齡的反奉兵谏,并任十九旅旅長,失敗後被解除軍職。1926年去開原,經營自辦的汽車公司。1927年夏,少帥張學良念其才幹,重新啟用高紀毅,并委以重任,他先後擔任第3、4方面軍團司令部副官處處長、奉天警務處長、東北交通委員會副委員長兼北甯鐵路局(管理局?)局長等要職。

奉軍出身的高紀毅,先跟老帥(張作霖),後跟“鬼子”( 郭松齡),再跟少帥(張學良),其經曆可謂戎馬倥偬、九死一生。“高紀毅”這三個字被國人所關注,主要因為有兩段重要的經曆與他有關。

第一段經曆——奉命槍殺楊宇霆、常蔭槐

1929年1月10日,下午,少帥張學良實在無法忍受楊宇霆、常蔭槐的騷擾和跋扈,急召時任警務處長的心腹高紀毅入府,對他說:“楊、常二人欺人太甚,反對易幟,阻撓統一,我命你即刻将二人處死”。晚八時,高紀毅與侍衛副官譚海率領六名衛士,在張氏帥府的老虎廳将楊宇霆、常蔭槐槍決。“楊、常事件”震驚了全國,且因公示罪名的布告上有檢查官的署名,“高紀毅”亦被國人所熟知。

第二段經曆——奉命主掌北甯鐵路管理局

1929年3月,張學良任命高紀毅為東北交通委員會副委員長兼奉榆鐵路局局長。鑒于東北易幟後全國已經統一,而關外鐵路仍分屬京山、奉榆兩個鐵路局管轄,實在說不過去,少帥便派高紀毅赴南京,與鐵道部商議合并路局之事,經高多方斡旋,終使蔣介石下令将兩局合并并改名北甯鐵路局,局部設在天津。

說到北甯鐵路的曆史,可以追溯到1881年的唐胥鐵路。唐胥路後來向東、西展築,到了1907年便成了“京奉鐵路”。1928年,國都南遷北京改稱北平,京奉鐵路随即更名為“平奉鐵路”。1929年,奉天省改稱遼甯省,南京政府鐵道部又将平奉鐵路更名為“北甯鐵路”。

民國十八年(1929)八月二十三日,南京國民政府鐵道部長孫科簽發鐵道部令第六九三号,任命高紀毅為北甯鐵路管理局局長。

高紀毅雖行伍出身,卻為一儒将,滿腹韬略且頗具管理天賦。上任伊始,高紀毅便着手對路局從上到下進行了興利除弊的改革。例如,他提出革除舊有官僚習氣,建設商業化北甯鐵路的主張。不久,他主持召開北甯路商務會議,時任天津市長崔廷獻和傅作義司令代表石華岩及東北、華北金融、商業人士數百人應邀出席。此後,高紀毅大刀闊斧推行了一系列經營新策,諸如改善客運車輛、整頓天津東貨場、開辟道地外市場、辦理與香港和上海的聯運、開辟建設葫蘆島港口、在塘沽到平津鐵路線上添挂水産冷藏車等

在局長任上,高紀毅除了抓好主營業務,推動北甯鐵路的發展,還不忘為職工謀福祉,為地方做貢獻。

有感于路局職工常年辛勤勞作,緊張之餘缺少放松身心的場所。便決定利用開灤礦務局因運煤超載而支付的罰款50萬元,為鐵路職工修建醫院、宿舍,外加一個内部園林。高紀毅原本打算在購買的200畝土地上,疏浚水系、堆山造景、修葺樓閣。但随着工程的進展,吸引來衆多津門人士慕名前來參觀,後來又有兩位高官捐出鄰園空地,高紀毅改變了初衷,“鑒于偌大津門,竟無一個公共适當遊息的地點”窘況,他決定将相鄰的北甯路局所屬空地一并劃入,改内部園林為面向百姓、對外開放的公園,至此,公園總面積增至600畝。

高紀毅指派精通園藝的北甯鐵路局總務處長徐濟負責規劃。徐參考北平中央公園等布局,使甯園各處有長廊曲水、廣廈園亭,形成背山面水、清雅幽勝的格局。高紀毅援取諸葛武侯“甯靜緻遠”之語,給公園起名為“甯園”。甯園位于天津北站東北側,距離北甯鐵路管理局局部不遠,又為北甯路局所建,故又稱“北甯公園”。

甯園主要建築有緻遠塔、九曲勝景、得月樓、湖心亭、疊翠山、暢觀樓、鴛鴦亭等,并建有禮堂、圖書館、影劇院、遊泳池等設施,公園東北部還建有小型動物園和水族館。甯園于1931年7月動工,1932年9月竣工,别緻的建築和優雅的環境,不僅使其很快就成為華北名園,還極大豐富了天津市民的文化生活。北甯公園至今還儲存着一塊當時紀念甯園建成的石碑,碑文落款為:“中華民國二十一年九月朔日,遼陽高紀毅撰并書”。

甯園建好了不算完,為了踐行其鐵路為“文化的前驅”的主張,一向強調公園社會職能的高紀毅還積極利用公園的設施,拓展天津的文化體育事業。他喜愛平劇,将原蝸居于河北大經路擇仁裡一間簡陋平房内“北甯路工餘俱樂部”的鐵路職工票友請到甯園禮堂,成立了“北甯國劇社”,又撥款購置裝置和行頭,成立不久,劇社便享譽津京,并湧現出一大批知名票友。

高紀毅熱愛國術,繼天津縣國術館後,成立北甯國術會,号召強身健體而救國。他熱心體育,成立北甯體育會,組織足球、籃球、排球、網球隊,參加天津各項比賽。其中1932年組織“高紀毅杯”足球大賽,轟動天津。還利用甯園的遊泳池、高爾夫球場舉辦遊泳、溜冰比賽。

要說張學良派高紀毅去當局長,還真找對了人,因為他确實和鐵路緣分不淺。早年高紀毅在鐵路管理學校軍官班學習時,因其體格魁偉、動作靈活、聰慧過人,被同學們起了個綽号叫“老高莫敵夫”(英文火車頭locomotive的音譯)。後來,學校裡上至老師、主任,下至差役、勤雜,皆以綽号來招呼之,而很少喚其大名。高紀毅聽之無半分不悅,欣然接受并時常開玩笑說:“他年倘長機務,則當名副其實矣”。意思是說,如果有一天我真的能開上火車,那才叫名副其實呢。

多少年後,沒想到高紀毅所言成真,雖然他沒能親自開上火車,但整條北甯鐵路都在他的掌控之中。更有趣和巧合的是,高局長麾下的鐵路勞工多教育程度不高,會說洋文的更是鳳毛麟角,是以工友們常用漢語的發音來讀英文單詞,把火車頭簡稱為“老高”。這正是,老高叫“loco”,火車是“老高”,“loco”管“老高”,哪個是老高。

主掌北甯鐵路期間,高紀毅還為葫蘆島港的建設作出貢獻。張學良主政東北伊始,拟辦大事之一就是在葫蘆島開工建港。1929年秋,國民政府鐵道部長孫科巡視北甯鐵路沿線,在沈陽與張學良會面,孫科對張的築港提議表示支援。後經中央與東北地方當局多次協商,決定經費由北甯鐵路局負責,同時在該局内設港務處,局長高紀毅兼管築港事務。

1930年1月24日,高紀毅與荷蘭治港公司總代表陶普施在天津簽訂《建築葫蘆島海港合同》。1930年7月2日,葫蘆島港開工典禮舉行,張學良(東北邊防軍司令長官)、吳鐵成(國民政府鐵道部代表)、張群(上海市市長)、崔廷獻(天津市市長)等軍政要員及各界來賓共計700餘人出席典禮。開工典禮共有八項程式,其中第三項便是由東北交通委員會委員長、北甯鐵路局局長、葫蘆島駐港工程負責人高紀毅進行開工典禮長篇緻詞。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東北三省淪陷,葫蘆島築港工程被迫停止。

民國二十二年(1933)三月十七日,鐵道部長顧孟餘簽發鐵道部令第一二七七号,照準了北甯鐵路管理局局長高紀毅的辭職呈請。民國二十二年(1933)四月二十日,鐵道部長顧孟餘簽發鐵道部聘函,聘高紀毅為鐵道部顧問。

1934年春,高紀毅在北平西郊創辦阜豐農園。“七•七事變”後,高紀毅被日本憲兵逮捕,遭受酷刑,逼其出任僞職,高始終甯死不屈,後獲釋放。解放前夕,高紀毅參與說服傅作義将軍的工作,為北平的和平解放作出了貢獻。

1963年7月,昔日北甯鐵路的loco局長——高紀毅在天津病逝,終年73歲。

北甯鐵路LOCO局長高紀毅

高紀毅(1890~1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