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國醫大師王琦院士發問中醫院“姓中、姓西”?中醫藥轉型發展不能被“轉基因”

作者:上觀新聞

20世紀80年代,全國名老中醫超過5000人,現已不足500人。中醫流派也曾經富有多樣性,比如丹溪學派、攻邪學派、溫病學派、易水學派、溫補學派、傷寒學派、河間學派等,如今也是傳承創新乏力。國醫大師、中國工程院院士王琦18日在2021年上海中醫藥大學院士論壇上直言,由于偏重學術共性,而缺少學術個性,“眼下似乎隻有一個學派了,各派都是‘辨證論治’學派。”最令他憂心的是,“西化”之下,中醫藥如何保持傳承的主體性,在轉型發展中不被“轉基因”。

目前,處于打造中醫藥“長闆優勢”的大好時機,但從傳承不足、創新不夠,到作用發揮不充分、中藥材品質良莠不齊,中醫藥高品質發展仍面臨一些嚴峻問題。拿中醫醫院“姓中”還是“姓西”的問題來講,在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之前,全國中醫類服務量占比16.4%,西醫則占83.6%。醫療衛生機構數量方面,中醫類僅占6.53%;衛生人員數量方面,中醫類更是隻有5.93%。但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全國中醫醫院的收入總體結構中,西醫西藥服務的收費比重高達70%左右。

國醫大師王琦院士發問中醫院“姓中、姓西”?中醫藥轉型發展不能被“轉基因”

王琦教授

中醫院不姓“中”了?王琦認為,沒有優勢病種就沒有中醫存在的主導地位,是以臨床優勢病種篩選有待加強。2019年釋出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明确提出,要加快中醫藥循證醫學中心建設,用3年左右時間,篩選50個中醫治療優勢病種和100項适宜技術、100個療效獨特的中藥品種,到2022年形成并推廣50個左右的中西醫結合診療方案。“優勢病種是中醫與西醫比較而言,不在數量多,而在高品質。”

事實上,在去年一次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釋出會上,王琦院士就表示,“中醫藥在預防新冠病毒方面的指導思想,可以用兩句話來概括:一是扶正氣,二是避邪氣。”他認為,扶正氣在于調節患者機體的内環境,提升免疫力;同時可通過外用藥作用于黏膜,降低接觸病毒的危險度;還可通過中藥的揮發性物質,如芳香避穢,改變病毒依附的生存環境。

國醫大師王琦院士發問中醫院“姓中、姓西”?中醫藥轉型發展不能被“轉基因”

“請大家跟我說,說三遍:消滅形容詞!”面對包括陳凱先、林國強、吳以嶺、楊寶峰、塗永強、譚蔚泓、劉良、仝小林、樊春海等約10位兩院院士在内的專家學者,王琦在院士論壇上倡導全場理直氣壯地大聲說。在他眼中,如何加強中醫藥“走出去”的對接能力,應對方法就是“消滅形容詞”,亟待闡釋中醫療效作用原理,明确中醫療效評價方法,向世界把中醫藥的抗疫作用說清楚、講明白,包括調節免疫、抗病毒、抑制發炎風暴、改善病理損害等方面,共同提高認同度。“總體而言,兩個靠、三個變、四個信——”他解釋,要靠資料、靠證據;看功能狀态的改變、異常名額的改變、髒器組織修複的改變;做到中醫信、西醫信、中國人信、外國人信。

國醫大師王琦院士發問中醫院“姓中、姓西”?中醫藥轉型發展不能被“轉基因”

嚴世芸教授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了解到,在論壇上講解“和的追求”中醫學理的嚴世芸教授,作為中醫名師嚴蒼山之子、全國名老中醫、原上海中醫藥大學校長,幾年前也批評中醫院辦醫模式、辨證分型都照抄西醫的現象。現已年過八旬的嚴世芸,從醫從教半個多世紀,他坦言臨床實踐中,部分中醫醫生的思維方式,往往依據這樣的邏輯:先想一想這是西醫中的什麼病,再從中藥中找一找有什麼對症的藥。“開處方的雖是中醫,用的靈魂卻是西醫。”

國醫大師王琦院士發問中醫院“姓中、姓西”?中醫藥轉型發展不能被“轉基因”

陳凱先教授

中醫藥界的院士專家表示,堆砌同樣的方子,看似味味中藥,未必是好中醫;反過來,不開西藥、不用現代儀器的,也未必是好中醫。即使名醫大家也參考生化名額,也用現代醫學方法檢驗療效,但中醫思維不能丢棄、不能弱化,應形成一種内生自覺,回歸中醫本位,守正創新、傳承發展。

國醫大師王琦院士發問中醫院“姓中、姓西”?中醫藥轉型發展不能被“轉基因”

徐建光教授

欄目主編:徐瑞哲 文字編輯:徐瑞哲 圖檔編輯:項建英

來源:作者:徐瑞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