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東方“萊特”馮如:中國始創飛行先驅,首次駕駛自制飛機翺翔藍天

作者:老曹讀曆史

1909年9月21日,中國最早的飛機設計師和飛行員馮如,駕駛自己設計制造的飛機,在美國奧克蘭市派得蒙特山附近的平坦空地上試飛,取得了飛行高度4.6米、飛行距離約805米的成績。這是中國人首次駕駛自制飛機飛上藍天。

9月23日,美國舊金山《觀察者報》在頭版位置以《東方的萊特在飛翔·自制的雙翼飛機》為題,報道了“天才的中國人馮如自己制造飛機,并裝上自制的發動機進行試飛”的經過,對這次試飛做出了“在航空領域上,中國人把白人抛在後面”的評價并刊登了馮如及他制作的飛機照片。同日,美國加利福尼亞《美國人民報》上,發表了一篇題為《中國人民的航空技術超過了西方》的文章,也對馮如的成功進行了報道。

東方“萊特”馮如:中國始創飛行先驅,首次駕駛自制飛機翺翔藍天

馮如原名馮九如,1884年1月12日出生于廣東恩平。12歲時随親戚去美國,先後在舊金山和紐約做工。經10年半工半讀,刻苦鑽研機械工藝技術,他掌握了機械和電學等方面的知識。

1903年12月萊特兄弟的飛機飛行成功後,馮如深受影響。他表示:“吾聞軍用利器,莫飛機若,誓必身為之倡,成一絕藝以歸飨祖國,苟無成,毋甯死。”“飛機為軍事上萬不可缺之物,……倘得千百隻飛機分守中國港口,微特足以固吾圉,且足以懾強鄰矣。”馮如決心拼死也要研究制造并駕駛飛機,以報效祖國。

1908年5月,馮如和黃杞、張南、譚耀能等4人共同籌集1000美元,租賃了舊金山以東的奧克蘭市東九街第359号設廠共同研造飛機。随後又有華僑青年朱竹泉、朱兆槐、司徒璧如等參加。由于資金不足,無法購買必需的機械裝置,很多飛機部件隻能用簡單的工具和手工操作來制作,給研制工作帶來極大的困難。飛機試制過程中曾多次試飛失敗,工廠又失火燒毀。在連遭挫折的情況下,馮如毫不氣餒,經過10多次修改,終于獲得成功。

東方“萊特”馮如:中國始創飛行先驅,首次駕駛自制飛機翺翔藍天

1911年1月,馮如制成l架液冷式發動機的雙翼飛機,在奧克蘭進行表演獲得成功。1911年2月,馮如偕同助手朱竹泉、朱兆槐、司徒璧如等攜帶2架飛機回國,并準備在國内生産制造飛機。由于清政府對此采取消極态度,馮如在本國制造飛機的願望未能實作。

辛亥革命爆發後,1911年11月9日,廣東軍政府成立,随後又成立了飛機隊,準備随同廣東北伐軍北上作戰。馮如被任命為廣東軍政府飛機隊飛機長。

1912年8月25日,馮如在廣州燕塘駕駛自己制造的飛機在中國領土上進行飛行。由于操縱系統失靈,飛機飛至百餘米時失速下墜,馮如負重傷經搶救無效,不幸犧牲,成為中國第一位駕機失事犧牲的飛行員。馮如臨終前吃力地把失事原因簡單地告訴了他的助手,并勉勵他們“勿因吾斃而阻其進取心,須知此為必有的階段”。同時囑咐将其遺體葬于黃花崗,與七十二烈士英靈長相作伴。

東方“萊特”馮如:中國始創飛行先驅,首次駕駛自制飛機翺翔藍天

馮如犧牲後,廣東軍政府陸軍司呈報臨時大總統準許,按陸軍少将陣亡例撥款1000元撫恤其家屬,并将事實宣付國史館。馮如遺體安葬在廣州黃花崗烈士陵園,并立碑紀念,尊為“中國始創飛行大家”。

這位空軍烈士的血,使得“中國航空史”的首頁更為絢爛,他的貢獻在于在清末民初對國人進行航空建設具有極大的導引及鼓舞作用。

當時中國航空發展全然是對西洋科技文化的一種輸入,國人對于航空的認識有的間接閱讀書刊的報道,有的直接觀摩飛機的試飛;而旅居歐美的僑胞和留學生必然是最早的接觸、參與者,同時也是最早向國人推介的媒介,在這些方面,馮如都是處于領先地位。

東方“萊特”馮如:中國始創飛行先驅,首次駕駛自制飛機翺翔藍天

雖然法、俄飛行員比馮如稍早在國人面前展示飛機的飛行,但其對中國航空建設的影響實不如馮如。國人對外人試飛可能産生莫測高深之感,而馮如證明中國人亦可自制飛機,亦可駕機翺翔,縮短了中國人與航空的距離,培養了海内外同胞對航空的興趣與信心。很可惜的是馮如犧牲過早,是中國航空莫大的損失。

馮如是中國航空先驅的典型,但并不是孤立的特例。

當時國人——特别是僑胞及留學生,修習航空者很多,其中有半途而廢者,但堅忍不拔而卓然有成者亦不乏其人:旅美華僑譚根、林福元,留英學生厲汝燕,留法學生姚錫九、趙世忠等都是當時著名的航空家,後來也都對中國航空有過貢獻,是中國航空的播種者。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