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移民月球的夢想,被擱置了半個世紀。随着中國嫦娥工程步步推進,再次被全世界想起。奔月的夢想不再遙遠,未來30年,我們将看着它一步步實作。
奔月之夢
1978年5月,時任美國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布熱津斯基抵達中國,以敲定中美正式建交的更多細節。在布熱津斯基交給中國禮物中,最為貴重的是1克月球土壤。其中的半克,交到時年43歲的歐陽自遠手中做研究。憑借着這半克月土,歐陽自遠團隊發表了14篇論文,詳盡剖析了土壤來源處的地質情況。
△1978年5月 鄧小平會見布熱津斯基
42年後,嫦娥之父歐陽自遠見證了嫦娥五号順利回收,并為中國帶回了1731克新的月球土壤樣本。
2021年7月12日,國家航天局、中國科學院在京聯合舉行第一批月球科研樣品發放儀式,向13家科研機構發放了31份樣品,共17.4764克。平均每個機構獲得樣本品質1.34克。剩餘的1700多克樣本會依據今年年初公布的《月球樣品管理辦法》,共享給中國和全世界的研究機構。
△第一批月球科研樣品發放儀式
按照目前計劃,嫦娥工程中的第一步探月工程已進入尾聲。預計在2030年左右,中國人将第一次登上月球。而美國從1972年的阿波羅17号後,就再沒有踏足過月球了。時至今日,兩國再次向着載人登月的前行,有一絲競争的味道。但目标已不僅是踏足月球,而是立足月球,移民月球。
移民月球時間表
人類什麼時候會長住在月球?和中美航天機構都緊密合作的歐洲航天局,給出了一個移民月球的時間表:
2025年前後,人類将重返月球,并待上兩個星期。
2030 年,從業人員将停留6個月至1年,就像現在的國際空間站,人類将一直在月球保持存在。
2040年,大概會有100人在月球生活。
2057年,将會有10000人規模的月球居住地,甚至有可能出現第一個月球共和國。
而要實作這個目标,除了要有載人航天的技術,還需要更多細節的準備。
比如要住人,得先有辦法修房子。月球上得有辦法生産食物。
中國在月球的植物種植上邁出了第一步。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在從未有人踏足的月球背面着陸。2天後,嫦娥四号中的棉花種子成功發芽,成為月球上生長出的第一株植物。
△首株在月球發芽的棉花
歐洲航天局,則在造房子方面,一直在使勁兒。
月球的土壤特别細,細如粉末,意大利發明家迪尼利用3d列印的原理,造了一台6米高的龐然大物,可以把月球土壤壓成一個個磚塊,并用液體試劑将之定形成蜂巢的形狀,作為搭建月球基地外殼的堅固磚塊,以抵禦輻射和微小隕石的襲擊。
不過要将這個龐然大物送上月球是不可能了,迪尼希望後來人能将這個裝置小型化和智能化,送上月球自己工作。等到有人上月球定居的時候,機器人可以直接把住宅的鑰匙交到人的手裡。
△迪尼的3d列印月球建築概念圖
國際合作
無論是月球科研還是移民月球計劃的具體實施,都很難用一國之力完美完成。而探索太空,更是為了全人類的共同發展,而非一人一國的利益。以嫦娥四号的月球車玉兔二号為例,玉兔二号上監聽宇宙的探測儀來自荷蘭,探測礦藏的儀器來自德國,測量太陽風例子的裝置來自瑞士。這些成果,不僅是中國的一大步,更是全球科學界的盛事。
2021年6月16日舉行的“全球太空探索會議2021”上,中國與俄羅斯聯合公布了,合作在月面或月球軌道上,建造“國際月球科研站”的第一階段路線圖,計劃會在2021年至2025年之間,執行6次的探月任務。法國等歐洲國家紛紛表示希望參與。
△天宮号太空站天和核心艙
按照目前規劃,正在運作的國際空間站将維持到2024年。如果沒有新的預算或更新計劃加入,空間站之後将被廢棄,屆時中國的“天宮号”将成為唯一運作的太空站。許多歐洲宇航員也正在積極學習中文,和中國航天機構一起進行聯合訓練,并期望登上中國的太空站,乃至參與未來的太空計劃。
移民月球的夢想,被擱置了半個世紀。随着中國嫦娥工程步步推進,再次被全世界想起。奔月的夢想不再遙遠,未來30年,我們将看着它一步步實作。
7月17日 晚21:40
《皇牌大放送》特别呈獻
移民月球——各國探月計劃實錄
敬請留意
編輯:邱博宇、王二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