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檔來源@pexels
文丨eco新勢,作者丨飕飕,編輯丨太白
最近一起影星被誤殺事件,把好萊塢推到風口浪尖之上。
外界感慨片場亂象之餘也發現,好萊塢已經很久沒出過脍炙人口的作品。包括最近登上熒幕的《沙丘》、《007:無暇赴死》,都有炒冷飯、透支經典的嫌疑。
實際上,好萊塢大片在過去十年已經逐漸退出中國票房前十,許多“大片”甚至剛上映就遇冷。
《007:無暇赴死》劇照
比如《神奇女俠1984》上映首周末在中國的票房僅有1.2億美元,甚至不如同期的《緊急救援》。用來當壓軸大招的《花木蘭》也緊跟着撲街,口碑票房爛的一塌糊塗。
要知道1998年《泰坦尼克号》剛在中國上映票房就高達3.6億元,2012年,泰坦尼克号沉沒一百周年之際,3d版《泰坦尼克号》在中國重映,又是9.7個億。
究其根本,倒不是好萊塢實力下降,而是中國觀衆們逐漸發現好萊塢的“存在某種問題或陰謀”。
比如所有大片裡,美國總是千篇一律地扮演着救世主;
當世界陷入混沌,人類面臨無法解決的困境時,總會機械降神,而且大機率是個“美國神”;
永遠的大團圓結局,永遠的個人主義激賞,永遠夾帶着意識層面的優越感......
可以說,好萊塢的劇本就像動漫裡的主人公——換換發型全長一個樣。
也許有人要問,好萊塢這麼瘋狂“吃老本”為何還能屹立不倒?
這就要從好萊塢的起點開始說了。
1905-1907年之間,電影成為一種正常的娛樂形式,“鎳币影院”開始在美國盛行。一個産業的繁榮必然會引發激烈的競争,鎳币影院的盛行也讓人看到了商機。
期間,愛迪生聯合妙透斯科普和拜奧格拉夫(am&b)組成了電影專利公司的社團組織mppc,想要通過攝影機、放映機、電影膠片的專利對美國電影行業進行壟斷。
獨立片商們大為不滿,于是在1909-1915年間這些人開始反抗mppc。
包括美國政府也支援類似行動,認為mppc是一個托拉斯。
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這時候獨立制片公司開始結盟。讓人沒想到的是,“屠龍勇士反成惡龍”,這批最開始“反壟斷”的制片公司們,開始建立一種新的、更穩定的壟斷,讓裝置壟斷變成了文化霸權壟斷,也慢慢形成了後來的好萊塢電影工業。
1912年前,美國電影公司仍然專注于國内市場的競争,而一戰的爆發則成為美國電影向世界範圍擴充最有力的推手。
戰争爆發直接導緻了法國、意大利等其他國家電影業的停滞。很多膠片加工廠轉向了軍需品的生産,攝影棚變成了兵營,大部分國家的影片數量急劇削減。
好萊塢剛好抓住戰争的缺口,趁機拓展海外市場。
事實也證明,好萊塢的這波擴張,的确走的很成功。比如1916年阿根廷進口的影片,60%來自美國,澳洲和紐西蘭的大銀幕上95%都是好萊塢電影。
實際上,一部影片預計能賺多少錢一定程度上也決定了它的預算。
好萊塢這時候走的是薄利多銷的路子,并且根據海内外兩方面的銷售預估成本。
銷量越來越大,賺的錢越來越多,每部片子的預算也跟着高了起來,制片人們開始斥巨資到奢華的服飾、宏大的場景、明星的培養中,這樣一來其他國家很難與好萊塢電影制作價值抗衡,低預算的電影已經無法與好萊塢的奢華相媲美。
而購買一部美國電影,甚至比投資本土電影還要便宜。
由麥克·塞納特組建的著名的啟斯東制片廠也是這時候成立的,它标志着美國獨特的影片制作制度的建立,也就是20世紀20年代後一種工業化的電影生産模式:以制片人中心制及明星制為重要特征的制片廠制度。
毫無疑問,制片廠是連接配接資金勢力和影片制作過程的樞紐,也是實作影片商業價值的關鍵,而明星則是電影産品标準化的核心,流水線式的生産方式提供了豐富的片源,催生了經典類型電影,如西部片、歌舞片、喜劇片、戰争片等等。
制片廠一度讓好萊塢進入黃金時代,并且以影視工業為載體發起了一場勢不可擋的文化傾銷。
但經濟逐漸穩定,電影業不斷發展的同時,科技也催生了其他行業的進步,電影的競争品——電視開始進入家家戶戶。
電視的沖擊一度讓好萊塢的商業道路進入低谷,20世紀末,美國好萊塢出現了一次革新運動,古典好萊塢由此進入新好萊塢時代。
新好萊塢借助舊好萊塢傳統樣式的美學手段,借鑒、同化、吸收歐洲電影,為美學和經濟上已經停滞不前的美國電影注入了新的活力。
此時的好萊塢創作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以科波拉、庫布裡克、馬丁·斯科塞斯、伍迪·艾倫等為代表的“作者導演”,他們在創作中融入歐洲電影的思考,注重文化性,反抗傳統,努力使好萊塢成為藝術電影的中心。
而另一種以喬治·盧卡斯和斯皮爾伯格為代表,傳統類型架構加高科技,制造視聽奇觀與票房奇迹,比如我們熟知的《星球大戰》、《大白鲨》、《e.t.外星人》、《侏羅紀公園》等等。
《星球大戰》劇照
我們沒辦法比較這兩類電影誰好誰壞,但毫無疑問的是,不斷為人們帶來視聽盛宴的“大片”、“爽片”的閱聽人比“作者電影”廣泛得多,也更加賣座。
“作者”主要的靈感型作品逐漸被邊緣化,隻有小部分影迷以及電影學科專業的學生們津津樂道,願意一部一部将它們拿出來琢磨,而傳統類型架構下的好萊塢電影通過技術革新轉移人們對其陳詞濫調的注意力,最終獲得商業上的成功。
曾經,對于大部分觀衆而言,好萊塢僅僅意味着驚心動魄的場面、跌宕起伏的情節、引人入勝的故事和演技高超的明星,并不能将其和美國曆來在世界各地動用各種政治戰略和戰術進行傳播和推廣的意識形态聯系起來。
但實際上,好萊塢電影某種意義上就是“披着羊皮的狼”,美好的外殼下是赤裸裸的“文化入侵”,因為政治權利早已開始染指好萊塢。
首先,從《海斯法典》的道德審查,到麥卡錫主義的政治審查,再到1968年後電影分級制度的經濟審查,審查制度在美國電影中從未消失。
久而久之,這種對電影的“規範”已經内化到電影制作的各個環節,逐漸成為電影制作人們一種無形的自我審查機制,那些不遵守體制内遊戲規則的玩家被排擠出市場,這也是好萊塢電影中美國政治權利最直接的展現。
除此之外,中央情報局在好萊塢内部實際存在。
冷戰時期,中情局直接參與各個階段極具代表性、颠覆性的劇本策劃、編劇的遴選、導演的聘用等,并且從策劃之初到進入院線都會在全球可能涉足的氛圍内針對不同國家和地區,動用多種機動靈活的戰略戰術,在廣播、電視、報紙、圖書等各個領域對相關影片進行評論和宣傳,達到意識形态傳播的目的。
相比較前兩個方面的直接,另一種手段則更為隐蔽——奧斯卡評獎體系。
表面看上去隻是一種對優秀電影的獎賞,但實際上是以及其巧妙的方式提示和誘導觀衆應該喜歡什麼、電影人們應該制作什麼,用看不見的手來控制電影的整體走向。
另外,衆所周知,好萊塢一直都是民主黨票倉,詹妮弗·安妮斯頓、lady gaga、金·卡戴珊、斯嘉麗·約翰遜等國際巨星幾乎都是民主黨的鐵杆支援者。民主黨派所謂的“自由平等”需要娛樂界的影響力,好萊塢明星的精神鴉片和娛樂産業的賺錢利器同樣也來自民主黨的自由理念,二者到底是密不可分。
是以,你要說找一個黑人演員來演《白雪公主》不是為了政治正确,我可不信。
政治管控的再多,觀衆們願不願意接受是另一回事。而好萊塢恰恰有這種魔力,讓觀衆在無意識間接受美國的思維方式。
保利娜·凱爾曾經說“好萊塢是唯一讓人死于激勵的地方”。
絕大多數好萊塢電影中,現實總是被美化、粉飾,它是一個由“美國夢”編織而成的搖籃,讓觀衆們沉迷其中,理智也是以沉睡。
所謂的樂觀主義在電影形成的幻夢中簡化成了“啊!活在美國真好!”,進而轉移對現實的注意力,觀衆被“娛樂化”了。
另外,大團圓結局也是好萊塢電影的統一範式。深入探究這樣的模式有效地消除了觀衆對統治體制的疑慮,代表的則是一種秩序的回歸。
好萊塢最令人诟病的還有對個人主義的禮贊,白手起家、艱苦奮鬥走上人生巅峰的故事數不勝數,一個英雄拯救地球的故事也屢見不鮮,如此意識形态對資本主義倫理極其有益。
這一達爾文主義的個人成功觀,将社會中的不平等合理化,從另一方面暗示了不成功的人隻能将原因歸結于自身。
是以,在無辜的欺騙性的外表下,在“僞政治中立”的假象背後,好萊塢主流電影不斷宣揚一種頑固不化的、保守的、思想正統的意識形态。
《了不起的蓋茨比》劇照
當然,我們也不能妄下定論說好萊塢電影就是“壞”,将它們一棍子打死。如果一味将這種邏輯堅持到底的話,我們的立場會變得激進和極端,甚至隻能期待“電影”的死亡了。
畢竟一切電影皆是意識形态的載體,而好萊塢電影也并不完全沒有可取之處,它也有一些“讓觀衆從一種被哄騙的狂熱轉變為主動了解态度的影片”,比如揭示種族歧視、父權壓迫、經濟剝削等一些具有颠覆性的電影。但是這些非主流内容的占比已經越來越少,取而代之的是流水線式的“造夢電影”。
隻可惜,現在年輕人已經“不吃那一套”了。
參考資料:
《好萊塢明星為什麼紛紛投拜登》西西弗斯的劍與碗
《好萊塢——電影與意識形态》雷吉斯·迪布瓦
《世界電影史》大衛·波德維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