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讓”的意思是将“首領”的位置讓與他人,最早見于典籍的故事是“堯舜”。後來,曆史上也上演了不少類似的故事。隻不過,這些故事少了些“治國需要”,多了些“無奈”。

漢獻帝是被曹操“挾持”的“天子”,坐上皇帝這個位置幾乎就沒有享受過“自己當家做主”的生活。先是董卓“霸”着朝政,然後,成了李傕、郭汜争奪的“戰利品”,之後,跑到洛陽,遇上了曹操被其“脅迫”,最後,被迫“禅位”給曹丕。
是以,在後人的眼裡,這真是一位“窩囊”的皇帝。但事實上,漢獻帝極有智慧,隻是生錯了年代。有時候,命運就喜歡捉弄人,一次大膽“護主”,讓他從此“萬劫不複”。
東漢末年,後庭宦官已相當嚣張,老皇帝駕崩後,外戚和宦官鬥的很兇。等實力派董卓得到消息趕到都城“援助”之時,宦官已被剿滅,外戚力量也已損耗了大半。
自此,式微的漢室就在各軍閥之間“求生”。
劉協和董卓的第一次相遇,就是在這段混亂期。
他和少帝劉辮逃出宮外,迎面撞上了正率領10萬大軍的董卓。小皇帝哪裡見過這陣勢?早已吓得直打哆嗦,其他的跟随者也不敢說話,生怕一不小心就沒了性命。可他倒是膽大,直接問董卓:“你是來救駕?還是來劫駕?”
董卓沒有想到,一個小孩兒會這麼理直氣壯地問他,愣了一下:“當然是來救駕!”他依舊高聲:“你既然這麼說了,為何見了皇帝不拜?”随後,指了指身邊的小皇帝:“這就是當今的天子,你還不下跪嗎?”那時,劉協才九歲,可見,其應變能力及膽識。
正是這一次,他向世人展示了自己的“聰慧”,但也将自己推向了一條沒有希望的道路,他成了後來的漢獻帝。按照《谥法》說法:“聰明睿智曰獻”。
走了一個董卓,又蹦跶出了“李郭混戰”,使得漢獻帝成了這些軍閥眼中的“香馍馍”。為了自身的自由,這位皇帝做的真是辛苦,不停地“流亡”。在折騰了一兩年後,終于帶着他的“文武百官”回到了都城“洛陽”。原本以為可以歇一口氣了,隻是故事并沒有結束。
雖然,他隻是一個十歲才出頭的孩子,但他心中卻已經有了謀算,開始建設自己的力量,對給那些跟随自己的大臣們“論功行賞”。由于,多年戰亂,洛陽城等同于“廢墟”,物質條件非常差。可他不介意,和他的官員們一起出城找吃的,挖野菜,摘野果。
因為,在他看來,隻要将這一最困難的時期度過,一切都會重回美好。然而,這時又跳出來了一位實力幹将——曹操,讓他的政治夢想再一次落空。
劉協雖然年幼,但和曆史上那些“少主”們不同,他有智慧,也有想法。
194年,天下大旱,他指令侍禦史侯汶開倉濟民,但依舊有大量的餓死者。随後,他懷疑這位官員“耍詐”,便親自檢查。稱了各5升的米和豆,在大殿上熬粥,居然滿滿兩大盆還要多,這跟平時的數量有着很大的差異。當時,“谷一斛值錢30萬”。
就這樣,很簡單很清楚地查明了這位官員“假公濟私”。之後,他不但懲罰了這位官員,還将非法所得全部用來赈濟災民。是以,有史學家評價:他不是一個糟糕的皇帝。之是以國家在他手中完結,那是因為他僅有一個“皇帝”的封号而已。
其實,他不是沒有和命運抗争過,隻是沒有成功。“衣帶诏”,就是其反抗曹操的著名事件。199年,這年他18歲,任命外戚董承為車騎将軍,又私下賜給其“衣帶诏”,想通過他,将漢室的官員力量重新聯合起來,共同扳倒曹操。
然而,這麼“機密”的一件大事,居然能被曹操“獲悉”。是以,行動還沒有開始,他的這些“助手們”就被曹操一一除去了。他本以為,隻要自己的力量足夠大,就可以扳回一局。但是,他卻沒有看清對手的“實力”,反倒折損了自己的實力。
雖然,他很想再次振興漢室,很想做天下真正的主人,但那個時候的環境已經剝奪了這種可能。自始至終,他都沒有真正和“權力”握過手,使其空有一番志向。是以,他的所作所為,隻不過是按照他人的設定,按部就班罷了。
最後,連“禅位”都成了一場表演。
220年,曹操病故,曹丕繼承了爵位。在劉協看來,最大的對手沒了,他可以當家做主人了,并将建安二十五年改為延康元年。可事實證明,這隻是他的一廂情願。因為,曹丕并非是沒有野心之人,他父親曹操已經創造出了這麼好的條件,他怎麼能不用呢?
第一件事情,他讓人各種造謠,說漢朝已經不行了,“根據天意”應該由“魏”來代替。可見,曹丕是想讓輿論之聲為自己開道。
第二件事情,他直接派人上門,脅迫獻帝下台,讓出皇帝的位置。甚至于,連“退位”的诏書,他都替皇帝拟好了,隻要經劉協的手頒布即可。
那麼,漢獻帝能怎麼做的呢?
隻能含糊其詞地答應,派出禦史大夫張音,将诏書送給了曹丕。
對此,曹丕内心大喜,但面子上卻表現的很是謙虛,還“上表”說不能接受,來回幾次。可見,這表面功夫也是做足了。這個時候,曹丕手下的大臣開始“勸說”自己的主子“登位”,同時,又對漢獻帝施壓,讓其交出傳國玉玺。
于是,就上演了一場“禅位”。
據說,場面非常壯觀,受禅壇有三層,很是高大上。當時,劉協雙手捧着玉玺,“請”曹丕“受禅”。在場的有400多名大小官員,以及30萬禁軍。至此,400餘年的漢朝結束了其命數。曹丕抑制不住内心的得意,事後就說了這麼一句:“舜禹受禅,我今方知。”
其實,“禅讓”一直被儒學思想視為“治國之道”,認為上位者應該是天下的“德者”,也就是所謂的“聖賢政治”,統治者在道德上應是“完美”的。但是,縱觀曆史,卻都是“霸權”說了算的天下。因為,國家的強大跟太平,靠的都是軍事實力。
雖然,在強者的字典裡,恒強則更強,但治理天下,惟“武力”是尊,隻會帶來窮兵黩武,帶來亡國之禍,曆史上有太多這樣的故事了。然而,沒有“實力”的國家,靠什麼來保護其子民呢?漢獻帝的故事,不就是最好的證明嗎?
是以,作為一個統治者,“德”和“霸權”一樣都不能少。
參考資料:
【《後漢書·孝獻帝紀》、《三國志·魏書·武帝紀第一》、《三國志·魏書·文帝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