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手持竹琴,唱打念白…這場非遺音樂會讓人眼前一亮

“秋葉漫步芙蓉巷,誰知竹琴聲聲揚……小小竹琴平凡相,浩浩文史滿胸膛……”

日前,在成都城市音樂廳的小音樂廳,一場融合了交響樂、國樂獨奏、合唱等多種藝術形式的雙擁音樂會正在上演,其中四川音樂學院民族聲樂系研究所學生唐瑜手持竹琴,唱打念白的形式演繹出的《竹琴聲聲》讓人眼前一亮。演出現場,唐瑜頗具穿透力的演唱搭配竹琴特有的旋律,讓人仿佛進入到滿眼蒼翠的竹林中,大自然的清幽空靈之感撲面而來。

手持竹琴,唱打念白…這場非遺音樂會讓人眼前一亮

唐瑜将竹琴藝術帶進成都城市音樂廳

唐瑜作為四川竹琴藝術傳承人羅大春的親傳弟子,在師父的指導下,将竹琴與通俗演唱相結合,讓古老的竹琴煥發出新的生命力。近年來,四川竹琴在羅大春的帶領下,不僅通過“非遺進校園”等形式,讓竹琴的種子在最廣闊的土壤中生根發芽,還賦予竹琴更加豐富的藝術表現形式,讓竹琴重回大衆視野。

手持竹琴,唱打念白…這場非遺音樂會讓人眼前一亮

羅大春老師講授竹琴藝術

竹琴,原本是一種采用竹制的竹筒和簡闆為主要伴奏樂器而得名的民間樂器,又稱為“打道筒”、“唱道筒”、“打尺乓乓”,流行于四川、重慶地區。據傳四川竹琴源于道觀音樂,後經發展成為廣泛流行于民間,竹琴藝人走街串巷将樸實的價值觀和道德觀傳播給更廣大的人群,是一種頗具區域特色的民間藝術。

手持竹琴,唱打念白…這場非遺音樂會讓人眼前一亮

師徒仔細琢磨

“師父,你聽我這個‘八德池中苦修行’這段的‘苦修行’……”9月下旬的普通一天,唐瑜帶着新列印出的《白蛇傳》的樂譜來到羅大春老師所在的舟石文化體驗館,向師父請教。“苦修行,不是哭修行,你聽這個發音……”聽完學生的演唱,羅大春立馬指出問題的并且示範了正确的發音。師徒之間一個字一個字地摳發音,試圖用竹琴展現最具有特色的《白蛇傳》。

毫無保留、義不容辭。在當天的傳習過程中,我們看到了傳統曲藝人羅大春作為非物質文化傳承人的熱情和堅持。

手持竹琴,唱打念白…這場非遺音樂會讓人眼前一亮

傳藝過程認真對待

羅大春9歲學琴,12歲登台,與竹琴結緣50餘年的他見證了四川竹琴發展跌宕起伏的艱辛曆程。“上個世紀80年早期,我們一年演出70多場,80年代末期一年演出20多場,後來就沒有演出了……”上個世紀改革開放以來,日新月異的發展也帶來文化的繁榮更新,古老的竹琴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成為一種瀕臨滅絕的曲藝形式。

值得欣慰的是,2008年竹琴被列為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産,2009年,羅大春被評為竹琴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傳承人。從那時開始,一種油然而生的使命感和責任感讓羅大春重持竹琴,全身心地投入到竹琴傳承中去。緊接着,羅大春毛遂自薦主動到成都20多個區市縣學校,吃了不少閉門羹,但這并沒有擊退像“傳教士”一般執着的羅大春。

手持竹琴,唱打念白…這場非遺音樂會讓人眼前一亮

他的付出沒有白費,終于打動了時任川大附小清水河校區的校長段曉麗,對方表示希望羅大春老師可以進校園傳承竹琴,吸引起一批孩子參與到竹琴這個曲藝演唱中。竹琴就這樣第一次在武侯以這樣的方式走近孩子。當年,為了配合第三屆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産節,羅大春老師和省曲藝團和市文化館的老師一起創作了表現非遺傳承的少兒竹琴節目《傳承》,川大附小清水河分校的孩子們與來自西班牙、奧地利的藝人同台競技,讓竹琴以這種特别的方式登上非遺舞台引發關注。免費教、貼錢教,隻要有人來學就可以,“這個節目從創作到登台演出,雖然從頭到尾都是自掏腰包的,但是讓竹琴登上了更大的舞台,很值得。”羅大春回憶道,非遺舞台帶來的肯定,這也更加堅定了羅大春的傳承者之路。

手持竹琴,唱打念白…這場非遺音樂會讓人眼前一亮

孩子們将竹琴帶入非遺舞台

如今,羅大春老師已經在成都龍江路國小分校、川師大附小等四所學校中建立起傳承基地,同時還在全省各地遴選優秀藝術人才,傳承竹琴藝術,來自四川音樂學院的唐瑜就是其中之一。“我在自己的畢業音樂會中加入了很多竹琴元素,引起了我們同學和老師的關注,希望未來竹琴也可以走入科班院校,讓更多專業人士來體驗這種古老的藝術魅力。”唐瑜這樣表示。

手持竹琴,唱打念白…這場非遺音樂會讓人眼前一亮

竹琴進校園成效顯著

近年來羅大春老師參與打造的《竹鄉茶館》、《石榴花開》、《麻林晨曲》等優秀作品,先後在四川省曲藝大賽、全國曲藝大賽中等各級比賽中囊括多項大獎,尤其是唐瑜聯合大竹縣文化館創作演出的《竹琴聲聲》還獲得了2020年中國曲藝最高獎“牡丹獎”提名獎。“現在我們竹琴一年大概有1000多場演出,比十多年前的情況有了根本性的轉變。”羅大春老師這樣表示,正是有這樣一群執着的曲藝人,才讓更多的人領略到竹琴的風采和魅力,才讓我們的傳統文化能夠再次綻放光芒。

手持竹琴,唱打念白…這場非遺音樂會讓人眼前一亮

竹琴藝術走入校園

(武侯融媒記者 張霁)

手持竹琴,唱打念白…這場非遺音樂會讓人眼前一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