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湘潭人是隻寶,口裡含蔸草,但有個鍋湖南人不背

湘潭人是隻寶,口裡含蔸草。

這句俗話很多人聽過吧?

它不但口口相傳,還被記載在《湖南諺語內建》裡。

書中是這樣解釋的:

湘潭習俗愛嚼槟榔,外地人不知,以為是嚼草。

寶可不是寶貝,而是傻瓜之意。

這話,最初應該是湘潭以外的人講出來的,湘潭人聽着好玩,将之撿起,時常自嘲,久而久之,就成了本地俗話了。

醜話講在前頭,以我身邊所見,我認為,作為一類緻癌物,槟榔少吃為妙,不吃最好。

當然我也知道,看到這話的朋友,估計不會有人是以戒槟榔。

畢竟,煙酒和臘肉,都是一類緻癌物。

緻癌有幾率,誰都覺得自己不會是中招的那個。

反正,耗子尾汁吧。

湘潭人是隻寶,口裡含蔸草,但有個鍋湖南人不背

(好自為之)

話入正題,湘潭人為何喜歡吃“草”呢?

源頭據說有三。

一是湘潭在明朝時已極為繁盛,湘江在此轉了個大彎,碼頭水深,北風吹不到,便于停船,地理位置,比長沙還重要,号為金湘潭。

藥材在此集散,俗話說,藥不到湘潭不齊,藥不到湘潭不靈。

藥材裡,就有槟榔果。有人吃了,覺得不錯,慢慢就傳開了。

第二個說法是,明末清初,湘潭被屠,安徽客商黃希倩和程青與老僧一起收斂屍骨,含槟榔得以祛疫。

湘潭重新繁華之後,人們建希青亭以紀念他們,從此嚼槟榔也成為習慣。

湘潭人是隻寶,口裡含蔸草,但有個鍋湖南人不背

(希青亭老照片)

還有一說,乾隆四十四年大疫,湘潭居民肚脹如鼓,知縣白景乃廣東人,通醫理,知此物有下氣之功效,與病人分食,果然痊愈。

從此,不但曾經生病的人吃,一般人也引為習慣。

說法這麼多,隻能說明,湘潭人吃槟榔是比較早的,到底早到什麼時候,卻不知道。

但,網上有朋友說,湖南人帶動湖北、廣東人吃。

這鍋啊,湖南人可背不了。

從前面一種說法就可以知道,白縣令作為廣東人,是早就吃槟榔的。

我們再往前翻史料。

明朝王士性(1547-1598)在《廣志繹》裡提到:

廣東“俗好以蒌葉嚼槟榔,蓋無地無時,亦無尊長,亦無賓客,亦無官府,在前皆任意食之,有問,則口含而對,不吐不咽,竟不知其解也”。

不管在長輩面前,還是長官面前,都毫無禁忌,可見,此俗已深入人心。

又說,滇人所食槟榔又與廣異,廣似雞心、如果肉,滇如羌核、似果殼,滇止染灰,亦不夾蒌葉……蒌葉蔓生,葉大而厚,實似桑椹,其苗為扶留藤,人食之,唇如抹朱。楊萬裡雲:“人人藤葉嚼槟榔,戶戶茅檐覆土床。”

可見,不但廣東人吃,雲南人也吃,兩地吃法還不相同。

楊萬裡此詩名為《英州小泊》,英州,即如今之廣東英德。

早在南宋時期,英德就嚼槟榔成風了。

王士性提到的扶留藤,在更古的書裡就有了。

晉朝嵇含(263-306)在其《南方草木志》裡說:

槟榔樹高十餘丈,皮似青桐,節如桂竹……其實也,味苦澀,剖其皮,鬻其膚,熟如貫之,堅如幹棗,以扶留藤,古贲灰并食則滑美下氣消谷,出林邑,彼人以為貴婚族客必先進,若邂逅不設用相嫌恨……

湘潭人是隻寶,口裡含蔸草,但有個鍋湖南人不背

(劇照)

看來,加蒌葉和牡蛎灰的吃法,已有近兩千年曆史了。

招待貴客,首先得送上槟榔。

更有趣的是,朋友相逢,不搶着開槟榔,會被嫌棄記恨認為沒禮貌的……

雖然湘潭人不是最早吃的,但看到這句話,應該會哈哈大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