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爾維特(1891~1974年)出生在蘇格蘭,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成為戰俘的時候,他懷着最大的熱忱開始繪畫,那段日子他還自學中文,對東亞的生活産生了興趣。在20世紀30年代菲爾維特開始和澳洲的藝術家一道工作,後來他在中國、巴厘島和其他遠東地區遊曆多年,并最終在澳洲定居。

畫家在布裡斯班北部的博來比島度過了多年隐居的生活,對書法和漢字的興趣給畫家的藝術帶來了靈感,畫家從創作色調性的人物轉向更加線性的風格和節制的色彩使用。20世紀50年代,菲爾維特開始創作大型的作品,不再在劣質的材料上使用濃厚的粉彩,而是轉向聚合物塗料,通常還混合了粉彩畫。
50年代末,菲爾維特向馬凱爾畫廓寄了36幅抽象畫作,這些畫作得到了很好的反響,并在後來成了《修道院》的基礎,《修道院》赢得了麥考格獎:而被菲爾維特認為是自己最好的作品的《頓悟》也在次年完成。澳洲國家美術館購買了《修道院》,很多人認為它是一部傑作,本畫展現了立體主義的影響,也展現了菲爾維特對書法的興趣。
澳洲的藝術家格裡森說,《修道院》是“對歐洲的繪畫傳統和中國書法非同尋常、幻想性的混合”。《修道院》鞏固了菲爾維特澳洲最偉大藝術家之一的聲譽。同在20世紀,克蘭(1910~1962年)筆下的油畫《粗犷》也和菲爾維特的《修道院》一樣,将歐洲繪畫傳統和中國書法混合一起,兩者畫風是一樣的。
克蘭出生在賓夕法尼亞州的威爾克斯,童年時代飽受心理創傷,1917年他的父親自殺,母親随後再婚,他在為沒有父母的孩子開設的公益機構裡過了幾年。這段歲月被之後的藝術家稱為“孤兒期”。克蘭在上高中的時候,對藝術産生了興趣,經曆一場讓他暫時不能活動的事故恢複期後,克蘭開始畫畫。
菲爾維特作品《修道院》
1931年他在波士頓開始正式的藝術訓練,1935年他出國去英格蘭,在倫敦的哈瑟利美術學院學習。畫家的早期藝術生涯主要創作具象化的作品,回到美國後他用柔軟的表現主義方法描繪寫實主義的都市景觀。德庫甯很深地影響了克蘭。在20世紀40年代末,克蘭開始采用極端抽象的風格——徹底告别了他早期的具象化作品。
克蘭作品《粗犷》
《粗犷》屬于畫家的一個大型作品系列,它們的特點是強烈的黑色和白色線性形式和大膽的構圖,克蘭使用巨大的化工用刷子來實作寬闊、迅速的黑色落筆,在畫的平面上形成了有律動的牢籠和白色空間的口袋,他的抽象作品在1950年的艾根畫廊展出後得到良好的反響——在此之前畫家的藝術沒有獲得成功——此後他受到公衆的承認。
他的作品非常獨特和鮮明,在抽象表現主義的運動中克蘭屬于佼佼者。然而,蘇格蘭藝術家菲爾維特看了克蘭的《粗犷》這幅油畫後,稱“這簡直是糟蹋藝術,誤人子弟的家夥,這樣的畫,兒童不宜欣賞,這樣的畫家,兒童也不能向他學習,要不然就會不學無術。整幅畫就隻用了三筆,不應該有那麼良好的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