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邊讓,陳留浚儀人 年少時,博學善辯,又能寫文章

邊讓,陳留浚儀人 年少時,博學善辯,又能寫文章

邊讓(?--192年),男,字文禮,陳留浚儀人。年少時,博學善辯,又能寫文章,曾作《章華賦》,是以名噪一時。漢靈帝時,大将軍何進以軍事征召為令史。官至九江太守,與陶謙交厚。公元192年,為曹操所殺。

讓善占射,能辭對,賓客滿坐,莫不羨其風。府掾孔融、王朗并修刺候。議郎蔡邕亦深敬之,以為宜高任,複上書推薦。後拜蔡邕為師,時年隻二十餘。後以高才屢擢進,遷出為九江太守。初平中,王室大亂,讓去官還鄉。恃才氣不肯屈事曹操,且多輕侮之言。建安中,有鄉人構讓于操,操告郡就殺之。著有《章華賦》,今尚存。(見《後漢書文苑傳》)餘文皆散失。

4

邊讓,陳留浚儀人 年少時,博學善辯,又能寫文章

影響因素

編輯

對國家的文化進步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5

邊讓,陳留浚儀人 年少時,博學善辯,又能寫文章

史書概況

邊讓字文禮,陳留浚儀人也。少辯博,能屬文。作章華賦,雖多淫麗之辭,而終之以正,亦如相如之諷也。大将軍何進聞讓才名,欲辟命之,恐不至,詭以軍事征召,既到,署令史,進以禮見之。讓善占射],能辭對,時賓客滿堂,莫不羨其風。府掾孔融、王朗并修刺候焉。

議郎蔡邕深敬之,以為讓宜處高任,乃薦于何進曰:“伏惟幕府初開,博選清英,華發舊德,并為元龜。雖振鹭之集西雍,濟濟之在周庭,無以或加。竊見令史陳留邊讓,天授逸才,聰明賢智。髫□夙孤,不盡家訓。及就學廬,便受大典,初涉諸經,見本知義,授者不能對其問,章句不能逮其意。心通性達,口辯辭長。非禮不動,非法不言。若處狐疑之論,定嫌審之分,經典交至,撿括參合,觽夫寂焉,莫之能奪也。使讓生在唐、虞,則元、凱之次,運值仲尼,則顔、冉之亞,豈徒俗之凡偶近器而已者哉!級名位,亦宜超然,若複随輩而進,非是以章绬偉之高價,昭知人之絕明也。傳曰:‘函牛之鼎以亨雞,多汁則淡而不可食,少汁則熬而不可熟。’此言大器之于小用,固有所不宜也。邕竊悁邑,怪此寶鼎未受犧牛大羹之和,久在煎熬脔割之閑,願明将軍回謀垂慮,裁加少納,貢之機密,展之力用。若以年齒為嫌,則顔回不得貫德行之首,子奇終無理阿之功。苟堪其事,古今一也。”讓後以高才擢進,屢遷,出為九江太守,不以為能也。

初平中,王室大亂,讓去官還家。恃才氣,不屈曹操,多輕侮之言。建安中,其鄉人有構讓于操,操告郡就殺之,文多遺失。

6

死亡之謎

關于邊讓之死

《後漢書》中言:“初平中,王室大亂,讓去官還家。恃才氣,不屈曹操,多輕侮之言。建安中,其鄉人有構讓于操,操告郡就殺之。文多遺失。”

這是不對的。根據史料《三國志袁紹傳》中裴松之注載袁紹手下陳琳所寫的讨伐曹操的檄文:“故九江太守邊讓,英才俊逸,天下知名,以直言正色,論不阿谄,身首被枭縣之戮,妻孥受灰滅之咎。自是士林憤痛,民怨彌重,一夫奮臂,舉州同聲,故躬破于徐方,地奪于呂布,彷徨東裔,蹈據無所。”

具體點說,文中指出了曹操殺邊讓正是引起士族們“憤痛”的原因。為此,原來推薦曹操接任兖州刺史的陳宮竟然主動遊說兖州各官吏,然後迎接了呂布參與了反亂。

而《三國志曹操傳》中的最後也說:“及在兖州,陳留邊讓言議頗侵太祖,太祖(曹操)殺讓,族其家。”明顯也看得出是曹操在張邈聯合呂布反叛前殺掉的邊讓。

如果論可靠度的話。第一,後漢書的作者是南朝的範晔。而《三國志》的作者是晉代的陳壽。陳壽的年代遠早于範晔,而且陳壽的治學态度相當嚴謹,不太可能失誤。

另外,袁紹讨伐曹操時候釋出的檄文是絕對的真實。陳琳身為三國時代的人,他的話不可能錯吧!更何況還是用來讨伐别人的檄文!

是以精靈語撫掌大呼:此範晔之誤也!

——精靈語《三國考·論文部》

邊讓殁年之疑

但是關于邊讓殁年在史料上卻記為“建安年中”,而兖州事變年份為194年(興平元年),而邊讓為曹操殺害的說法,源自袁紹屬臣陳琳所編撰的《為袁紹檄豫州文》内文,若依“建安年中”說法,邊讓殁年時間應該在196年至200年間。

史料上邊讓确實有在言辭上得罪曹操,但是曹操并未是以立即殺他,直到建安年間因故得罪同郡鄉人而向郡守誣陷告發他的罪名,曹操才下令傳遞郡守查辦處死。

而兖州事變是因誅殺邊讓而起的說法,《資治通鑒》裡有相應記載:前九江太守陳留邊讓嘗譏議曹操,操聞而殺之,并其妻子。讓素有才名,由是兖州士大夫皆恐懼。陳宮性剛直壯烈,内亦自疑,乃與從事中郎許汜、王楷及邈弟超共謀叛操。

據說為曹操的侍妾環夫人的前夫。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