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死于曹操之手的五位大名士,他們因何得罪曹操?

文/格瓦拉同志

曹操的性格外寬内忌,對于才華出衆、能力卓絕之人難免會生嫉妒之心,如果這些人有意無意冒犯曹操,觸及到曹操的容忍底線,一般都會遭遇殺身之禍。死于曹操的之手的名士不在少數,單以名望而論,尤以下列五人被殺造成的轟動效應為甚。

死于曹操之手的五位大名士,他們因何得罪曹操?

1.邊讓(?-193年)

邊讓是東漢末年的大名士,因博學善辯、擅長辭賦,是以名噪一時,與孔融、陶丘洪齊名。邊讓名聲既著,遂被大将軍何進征召為令史,後又出任九江太守,以天下戰亂棄官返鄉,在老家兖州陳留郡閑居。此時擔任兖州牧的曹操,由于是宦官的養孫,很是被邊讓看不起,多次輕視和貶低曹操,令後者極為憤怒。約在公元193年,曹操下令誅殺邊讓。

在曹操眼裡,誅殺邊讓大概跟碾死一直螞蟻沒什麼差別,沒成想卻引起一場大變亂,害的曹操幾乎喪失立身之地。次年,曹操東征徐州陶謙期間,留守兖州的陳宮、張邈等人不滿于曹操的專橫,轉而迎立呂布為兖州牧,各郡紛紛響應,唯有範縣、東阿在荀彧、夏侯惇的控制下為曹操堅守。曹操與呂布大戰2年時間,才艱難地收複兖州。

死于曹操之手的五位大名士,他們因何得罪曹操?

至于殺害邊讓與曹操幾乎丢失兖州之間的關系,“建安七子”之一的陳琳,在替袁紹做得讨操檄文中有說明:“故九江太守邊讓,英才俊逸,以直言正色,論不阿谄,身首被枭懸之誅,妻孥受灰滅之咎。自是士林憤痛,人怨天怒,一夫奮臂,舉州同聲,故躬破于徐方,地奪于呂布,彷徨東裔,蹈據無所。”

2.孔融(153-208年)

孔融是孔子第二十世孫,年少聰穎,禀賦異人。長大後博學善辯、擅長辭賦,與邊讓、陶丘洪齊名,為東漢末年聞名海内的大名士。孔融能詩善文,與陳琳、王粲等人并稱“建安七子”,在文壇享有盛名。家學淵源甚深的孔融,憑借着各種光環在政壇上也是“一帆風順”,曾先後擔任北軍中候、虎贲中郎将、北海相、青州刺史、将作大匠、少府、太中大夫等職務,地位、名望極高。

死于曹操之手的五位大名士,他們因何得罪曹操?

曹操因喜愛孔融之才,将其延攬進朝廷為官,意圖收其為己用,然而卻碰到一連串的“軟釘子”。孔融自認為出身名門,世為大漢忠臣,不僅看不起曹操的出身,對其“挾天子以令諸侯”的行徑更是大為不滿,經常抨擊時政,譏諷曹操,引得後者大為不滿。南征荊州前,曹操為穩定大後方的人心,授意親信路粹誣告孔融,以“招合徒衆”、“欲圖不軌”、“謗讪朝廷”、“不遵超儀”等罪名将其處死,并誅殺其全家。

3.荀彧(163-212年)

荀彧出身颍川士族家庭,自稱荀子之後,年少便以才名見稱,被大名士何颙贊為王佐之才。荀彧初歸袁紹,見其志大才疏,不能成就大事,遂改投當時勢力很弱的曹操,被曹操成為“吾之子房”。在此後的21年時間裡,荀彧作為曹操的心腹、首席謀士與戰略規劃師,在建計、密謀、匡弼、薦才等方面建樹極多,可謂曹操陣營中的首要功臣。荀彧官至尚書令,居中持重達十數年,處理軍國事務,被時人敬稱為“荀令君”。

死于曹操之手的五位大名士,他們因何得罪曹操?

然而随着曹操勢力的強大,其意圖篡位的意圖日漸明顯,由此與自诩為大漢純臣的荀彧産生了難以彌縫的隔閡。曹操稱魏公、加九錫之前,荀彧極力勸止,由此觸怒曹操。公元212年,曹操将荀彧調離中樞,讓其在軍中輔佐自己,不久又逼令其自殺。荀彧死後,曹操回顧兩人相知相交的曆程,頗為後悔自責,其終身不肯稱帝,大約有成全荀彧遺志的考量。

4.崔琰(163-216年)

崔琰出身于清河士族家庭,相貌俊美、文武全才,很早便以明鑒卓識、笃于情義聞名于世。崔琰初歸袁紹,後附曹操,先後擔任别駕從事、東西曹掾屬征事、尚書、中尉等職。崔琰體态雄偉、儀容威重,為官剛正不阿、大公無私,常令曹操敬畏不已,稱其有“伯夷之風,史魚之直”。

死于曹操之手的五位大名士,他們因何得罪曹操?

曹操對立儲之事猶豫不決,發出信函訪求朝臣的意見,衆人皆以密奏的方式回複,唯獨崔琰抗疏直言,以公開信的方式強烈要求立曹丕為儲君。對于崔琰的舉動,曹操明面上大加贊賞,但内心底卻無比忌恨。曹操稱魏王後,崔琰在給下屬楊訓的書信中寫道“時乎時乎,會當有變時”,被曹操獲悉後認為有不遜之意,因而将其下獄。同年,曹操下令賜死崔琰,大為世人所痛惜。

5.楊修(175-219年)

楊修出身“四世三公”的豪族家庭,父親楊彪曾曆任司空、司徒、太尉之職,地位、名望極高。楊修年少聰慧,學問淵博,被曹操征辟為丞相主簿,極受重用。楊修才華出衆,工作能力極強,《三國志》稱“是時,軍國多事,修總知外内,事皆稱意。自魏太子已下,并争與交好”。因為興趣相投,楊修與曹植成為至交,并成為助其争儲活動的核心人物。

死于曹操之手的五位大名士,他們因何得罪曹操?

楊修地位、名望既高,不免恃才傲物,常因耍“小聰明”被曹操忌恨,加之楊修在立儲事件中的作用,更是觸怒曹操,終使其下定殺心。公元219年,楊修被曹操以“前後漏洩言教,交關諸侯”的罪名處死。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