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宋代宰相寫詩避禍,将自己比作農村病牛,短短28字卻成千古名篇

文/顧無

【引觞漫談】

讀者朋友裡不知道有沒有家在農村,養了牛的?

感覺現代人,與牛這種生物的接觸越來越少了。追溯到上古,耕牛幾乎是每一個家庭裡必備的牲畜,耕田犁地,所有的力氣活都由它來做。

也是因為它在農業生活中扮演的重要角色,現在的十二生肖有它一個,我也恰好就是屬牛的。而且在中國的文化裡,也占據了一個符号的意義,說一個人像頭老黃牛,就是說他任勞任怨,倔等等的意思,這是不需要解釋的。

宋代宰相寫詩避禍,将自己比作農村病牛,短短28字卻成千古名篇

很大程度上,我覺得耕牛就像是古代勞動人民的影子,有着太多與勞動人民相類似的美德,吃苦耐勞,鞠躬盡瘁,默默無聞。

一直到近代,在機械化還沒有完全普及的時候,耕牛還依舊是人們生活中不可替代的一個角色。

魯迅有詩“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也說明了牛在中國人心目中根深蒂固的形象。說到為人民服務,再多的官話套話也比不過一頭牛做的多,做的好。

宋代宰相寫詩避禍,将自己比作農村病牛,短短28字卻成千古名篇

【臨其詩境】

因為古代的牛是人們生活中擡頭不見低頭見的物種,是以在文學作品中,它的形象也經常出現,别的不說,單是一個放牛娃的形象就已經足夠經典了,在各種各樣的文學作品中出現了一次又一次,《清明》中牧童遙指杏花村的身影,更是深深印在了每個人的心中。

甚至,還有人甘心将自己比喻成牛,以動物的本性來襯托自己。

這個人就是李綱,是北宋末,南宋初的名臣,主戰派的代表人物,南宋的民族英雄之一。李綱寫詩,以愛國詠史為主,形象鮮明,風格沉雄,氣勢豪放。

宋代宰相寫詩避禍,将自己比作農村病牛,短短28字卻成千古名篇

他是南宋初期的宰相,因為主戰的意見與朝廷不合,加上小人作梗,被罷相流放武昌,也就是今天湖北省的鄂州市。4年之後,太學生陳東等人聯名向朝廷上書請命,要求讓李綱官複原職。

這次請命以失敗告終,發起人陳東更是是以而喪命。此事之後,李綱明白自己的處境已經十分的危險,于是寫下了這首《病牛》,這首詩既是自己谪居生涯的真實寫照,又帶有情感上的宣洩,無奈自慰的背後是對奸佞小人的批判,同時還有着自表心意,避禍的意圖。這些意圖放在一首詩裡,不可謂不多,不過,病牛的形象卻完美的契合了這些情感,表現寄托的同時,絲毫無損于原文的文學性和藝術性,于此也可見李綱以手寫心的水準。

宋代宰相寫詩避禍,将自己比作農村病牛,短短28字卻成千古名篇

【經典原文】

病牛 宋代:李綱 耕犁千畝實千箱,力盡筋疲誰複傷? 但得衆生皆得飽,不辭羸病卧殘陽。
宋代宰相寫詩避禍,将自己比作農村病牛,短短28字卻成千古名篇

【條分縷析】

這是一首典型的詠物言志詩,在病牛中寄托了作者自己的情懷。

整首詩,詩人都是以耕牛的視角發表言論。第一句寫自己幹活多,貢獻大,然而筋疲力盡,也并沒有人記得自己的功勞,沒有人安慰自己的衰老多病。

兩個“千”字,給人的感覺直覺而強烈,頂着南方的烈陽在水田裡盡職盡責,一個農忙的季節下來,耕了千畝田地,最終也為天下收獲了糧食,裝滿了成千的箱子。正是因為有我的幫助,人們才得以享受開心快樂的豐年,可是我自己筋疲力盡,沒有人照顧我。

後半句中,帶一點責問和抱怨的語氣,但是沒有落到實處,隻是淡淡的一筆。

第二句,是病牛自己對于這點抱怨的回應。

宋代宰相寫詩避禍,将自己比作農村病牛,短短28字卻成千古名篇

我啊,隻希望天下蒼生,都能夠衣食無憂,一年到頭不用為吃的發愁。隻要能實作這樣的願望,就算我自己身體羸弱,殘年多病,無力的卧倒在夕陽裡,那也是無所謂的!

牛本身是沒有人格的,詩人賦予了它甘為百姓犧牲奉獻的品格,實際上也是自喻。支撐着羸弱的朝廷,心心念念抗金救國,胸有天下蒼生,雖然身心俱疲,無人關顧也無妨。

也正因為兩者的人格是互通的,這首詩讀起來才有動人的力量,才能引起讀者的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