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領略小園之精美,“魯東明珠”濰坊十笏園的前世今生

十笏園坐落于山東省濰坊市胡家牌坊街, 在一方袖珍天地中融北方園林之渾厚與江南園林之玲珑于一體,素有“魯東明珠”的美譽。該園最早為明朝嘉慶時期刑部郎中胡邦佐所建宅院, 清朝時先後被順治年間的彰德知府陳兆鸾、道光年間直隸布政使郭熊飛購得。清光緒十一年, 濰縣首富丁善寶購得該園并加以精心規劃設計, 取名“十笏園”。

領略小園之精美,“魯東明珠”濰坊十笏園的前世今生

濰縣自古便是“通工商之業, 便魚鹽之利”之地。明清時期, 在山東經濟發展的背景下, 濰縣經濟繁榮, 成為山東地區煙葉、塗布、豆油的主要銷地, 當地居民多從事染坊、油坊、色紙、繡貨及其他手工藝, 是全國重要的紡織業中心和小商品中心。著名的“揚州八怪”之一、清乾隆時期任濰縣知縣的鄭闆橋這樣描述濰縣:“三更燈火不曾收, 玉脍金齑滿市樓。雲外清歌花外笛, 濰州原是小蘇州。”其經濟盛況由此可見一斑。

在濰縣經濟繁榮的背景下, 十笏園的園主丁氏家族為濰縣四大家族之首, 其十二世丁庸行這一代以經商發家, 為丁家積攢了豐厚的資本;到其十四世時, 丁氏家族已經壟斷了濰縣經濟命脈;其十五世丁善寶成為濰縣首富。曆經幾代人的拼搏努力, 丁家擁有錢莊、當鋪、戲院等多家商号, 生意開拓至濟南、上海等。在丁氏家族最昌盛的時期裡, 其僅在濰縣便有五萬多畝土地, 達全縣土地面積的一半之多, 被人們稱為“丁半城”。濰縣經濟生活的繁榮昌盛、丁氏家族的雄厚财力, 使人們有條件從最基本的物質滿足轉向精神層面的享受, 這為十笏園的建立和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

園林于明代中期發展走向興盛, 在清朝達到頂峰。在山東, 以經濟發達的運河城市濟甯為例, 各大富商大賈紛紛一擲千金建造屬于自己的多功能私家園林。當時的濰縣也出現了衆多鄉紳大戶, 其紛紛建造私家園林, 或修身養性, 或标榜權勢地位。

對于濰縣私家園林的興盛景象, 鄭闆橋在其詩集《濰縣竹枝詞》中有所提及:“連雲甲第尚書府, 帶宅園林太守家。是處池塘秋水闊, 紅荷花間白荷花。”

另外, 《濰縣志稿》記載“濰縣當升平時代, 缙紳之族優遊多暇, 往往性耽風雅園林”, 可知當時濰縣私家宅院造園已經較為普遍。私家園林包含完顔氏别墅、南園、半畝園等在内多達十七座, 城内有七座, 城外有十座。

在築園潮流鼎盛的風氣作用之下, 丁善寶豪擲重金買得郭家舊宅, 以建造屬于自己的私家園林。然而, 他建園有别于一般競争侈麗、供奢靡享樂之用的風氣。丁善寶在《十笏園記》中說“餘之構斯園也以中年多病治此為養靜之區, 非奢逞台榭之觀美, 以贻後人之逸樂者……子侄輩傥能以餘之心為心, 餘之所好幸而上達不家食言, 則故鄉有此瓜牛廬不難急流勇退”, 表明了其建園初衷隻為養病不供自我享受, 也不期望後人以此奢侈度日, 隻是留予一方鄉土可以歇腳留念罷了。是以, 十笏園不過分沾染世俗之氣, 仍具清高之韻。

十笏園作為兼南并北的小型園林, 堪為北方私家園林以小見大之典範。在布局上, 十笏園擁有三條軸線, 雖然不同于江南園林随心因山就勢, 但中路軸線以高低參差錯落的建築打破了軸線的刻闆姿态, 規整中帶靈巧之感, 實為精心之舉;在風格上, 整體建築均采用北方起翹平緩的屋頂, 延續了北方的端莊渾厚, 同時增添了江南常見的美人靠、低矮欄杆等, 具有小家碧玉的柔美。

園林與文人的密切關系于魏晉時期便開始形成, 使園林擁有了更高的藝術水準與豐富情懷。山東一直是人傑地靈、人才輩出之地, 曆史上著名的文人有王羲之、李清照、辛棄疾、蒲松齡等。明清時期, 濰縣彙集衆多文人賢士。清代張耀璧所著《濰縣志》記載:“ (濰縣) 山川靈秀之氣, 扶輿磅礴, 往往鐘于人傑以發其光華……二渎之尾闾不越北海諸郡, 相近數百裡間, 其來也遠, 故其發也大, 而賢哲之士亦甲于山東。”

據《濰縣志稿》記載, 明代濰縣共有111名舉人和進士, 清代濰縣共有376名舉人和進士, 為萊州七縣之首。明清時期, 當地出現衆多名臣, 如黃福、楊應奎、黃卿、曹鴻勳等;也出現衆多術業有專攻、聲望斐然的大家, 如經學家宋書升、理學家韓夢周、金石學家陳介祺等。而建造十笏園的濰縣丁氏一族也向來擁有良好的文化修養。

造園者丁善寶既是一位商人, 又是一名文士, 他廣結文友, 常聚雅集。十笏園的營建并非他一人之舉, 而是融合了衆文人之力, 《十笏園記》記載該園是當地知名文人蒯菊畦、劉子秀和于敬齋等合力規劃設計的。

領略小園之精美,“魯東明珠”濰坊十笏園的前世今生

《園冶》有言:“世之興造, 專主鸠匠, 獨不聞三分匠、七分主人之諺乎?”十笏園正是在這樣一種濃重的文化氛圍中巧妙地将園林、繪畫、詩文、書法融會貫通, 形成意境深遠的文人園林, 這主要表現在十笏園園名、景名、石碑刻、楹聯景題等方面。

園取名“十笏”, 不僅因為園林占地面積小,面積僅二千餘平方米,若朝堂之上的十個闆笏, 而且因為丁善寶受鄭元勳“予蔔築城南, 蘆汀柳岸間, 僅廣十笏, 經無否略為區畫, 别出靈幽”之題詞影響, 自诩得造園真谛——十笏園在有限的空間裡,能呈現自然山水之美,含蓄曲折,引人入勝。園中假山池塘、曲橋回廊、亭榭書房等建築共34處,房間67間,緊湊而不擁擠,身臨其境,如在畫中,給人一種布局嚴謹、一步一景的感覺。

十笏園園内各景名也頗有講究, 多源于經典文人詩詞, 高雅含蓄。如:蔚秀亭得名于歐陽修“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琅琊也”之句;主體建築硯香樓源自李賀“紗帷晝暖墨花春, 輕漚漂沫松麝薰”之句意。園中的楹聯景題皆為大家之作且寓意深刻, 如四照亭的匾額為光緒二年狀元曹鴻勳所書, 兩側“明月清風本無價, 近水遠山皆有情”則為書法家桂馥執筆, 等等。此外, 園中衆多的書畫刻石皆不俗, 其中以鄭闆橋的五通竹蘭書畫刻最為有名, 清新典雅, 高風亮節, 凸顯該園特色。

儒家文化深深影響着人們的日常生活, 園林作為人們重要的日常活動交往空間也受儒家文化的影響。十笏園的建設受儒家“天人合一”“修齊治平”“君子比德”三種思想的浸澤。儒學講究“天人之際, 合而為一”, 展現在園林上便是尋求“雖由人作, 宛自天開”的造園境界, 竭力追求順應自然的天成之美, 力求打破形式上的和諧統一。

十笏園模山範水手法不拘一格, 利用太湖石打造出懸崖、山澗等各類自然形态景觀, 山水交融, 加之效仿自然而散植、孤植的植物, 渾然天成, 營造出猶如自然的适人空間與意境。

領略小園之精美,“魯東明珠”濰坊十笏園的前世今生

“修齊治平”出自《禮記大學》, 指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十笏園分為三路, 中路辟有園林, 中路園與宅之間以主體建築硯香樓屹立而相隔, 整體布局規整有序, 疏密有緻, 軸線及中心建築控制感明顯, 甚至小到中軸線上建築的門窗結構、尺寸都比兩旁煩瑣複雜,

“君子比德”指以自然之美象征君子之德。在園林中, 山水比德的手法最初源自孔子的主張, 認為園林并非單純制造美景, 還要有陶冶情操的功能。這點展現在十笏園的植物選用上, 園中多采用竹、梅、松、迎春、柿子、石榴等蘊含各種喻示優秀品質的中國傳統園林植物, 以此自喻, 這種比德式審美充滿浪漫氣息與無限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