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俄羅斯的遠東漁場迎來了“鲑魚大爆發”。截止9月上旬,俄羅斯遠東海域出水的鲑魚漁獲量總計超過50萬噸,比當初預計的産值多了10%。和2020年同期的捕撈量相比,今年俄羅斯漁民可以說是獲得了大豐收,産量足足是去年的1.9倍!
不過,這對俄羅斯漁民來說早已是見慣不怪。遠東漁場向來都是俄羅斯漁業的“聚寶盆”,有經濟開發價值的水生生物資源超過3000種,其中經濟魚類就超過300種,大馬哈魚、銀鲑、粉鲑的資源量尤其豐富。

也正因為資源豐富,近幾年俄羅斯的漁業部門動作頻頻,紛紛向遠東地區轉産,通過建設港口、成立加工廠等措施振興遠東漁業。另有資料顯示,對遠東的港口城市而言,漁業已經成為經濟命脈和支柱産業。自2010年以來,俄羅斯遠東的漁業人口就穩定在了6萬人以上,預計2030年之前還能再增加1.7萬人。
由此不難推斷:未來的遠東地區,必将迎來一次大規模的漁業開發,同時也會給中國漁業帶來沖擊。
那麼,俄羅斯的遠東海域憑什麼能成為“魚庫”呢?
其一,遠東海域面積廣闊,海灣衆多,魚類物種繁多,發展漁業具有天然優勢。
在俄羅斯東部,自南向北分别是日本海、鄂霍次克海以及白令海,這三大海區均是俄羅斯的重要漁場,其中日本海所産魚類有600多種,鄂霍茨克海和白令海均有300多種。這三大海區總面積多達486萬平方公裡,是中國國土總面積的一半左右,地理優勢得天獨厚。
其二,不少海區均位于洋流交界處,營養豐富,初級生産力高。
通過考察世界洋流的流向圖不難發現,寒流和暖流交彙往往能孕育出世界級的大漁場,北海道漁場、北海漁場無一不是如此。而在北太平洋和白令海海域,千島寒流和北太平洋暖流交彙,造就了海魚、海鳥、海獸競相捕食的熱鬧場面。
冷暖洋流交彙擾動了海洋底泥中的營養物質,大量營養鹽向上層湧動,浮遊生物借機滋生繁榮,為魚類提供了豐富的餌料,這是漁場興盛的主要原因。
其三,捕撈适度,增殖放流錦上添花。
從遠東漁場出水的鲑魚占俄羅斯全國總産量的99%,捕撈規模逐漸擴大,但都嚴格執行着配額捕撈制度,相對不易發生過度捕撈現象。在勘察加半島的列甯捕魚農場,中等噸位的漁船有3艘,每艘漁船貨倉的容量約為500噸,出海一次便可囊獲上千噸漁獲。
俄羅斯捕鲑魚捕得多,但放流量也多。通過人工繁育,每年放流的大馬哈魚幼魚就多達數千萬尾。1994~2004年間的放流調查顯示,俄羅斯、美國、日本等捕撈國每年放流的鲑魚數量達50多億尾,如果回報率按照2%來計算,那麼理論上放流所貢獻的魚産量就有上億尾。
有人可能會問了,俄羅斯漁場迎來大豐收,這和中國有關系嗎?
不僅有,而且關系還挺大。從2017~2019年的統計資料來看,俄羅斯遠東的魚産品大多都銷往了亞太國家,中國是最主要的消費國,沒有之一。
以2019年的出口額為例。從遠東漁場出口到中國的魚産品占比48.2%,南韓約占43.3%,日本則占8.5%。這意味着遠東出口的水産品中幾乎有一半兒都就流向了中國。
遠東水産品出口變化
在2017~2019年的3年間,從遠東出口到中國的水産品累計為296.6萬噸,其中80%以上都是簡易加工的冷凍魚,另有16%是甲殼類産品。如果不是因為疫情影響,預計2021年流入中國市場的水産品也将達到100萬噸,這是一個相當龐大的産品量。大流行背景下,國内進口收縮,東北地區的加工企業也無法像往年一樣接受加工訂單,業務轉型在所難免;而俄羅斯也不得不逼着自己提高本土加工能力,這對雙方都是一個巨大考驗。
然而對于未來的遠東漁業,俄羅斯可謂是信心滿滿。在2017年,俄羅斯聯邦漁業委員會制定了《2030年前俄聯邦漁業綜合體發展戰略》,計劃在2030年将水生生物的捕獲量增加到540萬噸,而要完成這一目标,每年至少要多捕撈7000噸海産。在養殖方面,産量計劃由2021年的35萬噸增加到2030年的61萬噸,目标增加75%。
不得不說,俄羅斯聯邦漁業局确實在下一盤大棋,這背後少不了大規模的投資。在所有的投資項目中,鲑魚養殖項目所獲得投資最多,預計達到500億盧布;投資額排在第二的項目也在預料當中,也就是南極磷蝦的捕撈和加工,預計投資450億盧布。
和資源豐富的鲑魚相比,南極磷蝦無疑是一個更大的蛋糕,資源優勢也更大。
南極磷蝦體長為3~6cm,以叢集方式生活是南極大陸周邊的冷水海域中,純天然,無污染,具有巨大的經濟開發價值。調查顯示,南極磷蝦的資源儲量多達5~10億噸,可供捕撈的生物量是世界漁獲總量的4倍以上,有望成為人類未來的“蛋白質資源庫”。
也正因為如此,世界各個漁業大國紛紛轉戰南極,将南極磷蝦的勘探、捕撈視為一項戰略項目。在我國的南極科考中,南極磷蝦也是重點的考察對象,包括蝦群的偵查、捕撈取樣以及實驗室研究三大方面。2019年5月,我國第一艘專業級南極磷蝦捕撈船正式下水,該船型長120米,型寬21.6米,主機功率8000千瓦,載重5000噸,每年捕蝦産能可達8~10萬噸。
盡管人類從上世紀60年代就開始捕撈南極磷蝦,但直到現在每年的捕撈産量也不超過60萬噸,蘇聯解體後,全球捕撈産量進一步下跌到30~40萬噸。目前的南極磷蝦捕撈業還處于起步階段,多數船隻捕撈裝置落後,技術有待提升,未來潛力巨大。
這裡順便補充一句,人為捕撈磷蝦并不會導緻資源陷入枯竭,因為人類的捕撈量遠不足其他野生動物的捕食量。據研究,每年須鲸、海豹、企鵝以及南極魚類每年能吃掉2~3億噸的磷蝦,相比之下,人類區區幾十萬噸的捕撈量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調查顯示,僅僅是南極48區漁場的磷蝦儲量就有4000~6000萬噸左右。如果全球的捕撈量按40萬噸來計算,那麼該漁場一年的産蝦量就足夠全人類開發150~200年。當然,如果考慮磷蝦的自然繁殖,那麼這一資源幾乎是不限量的。
可想而知,如果俄羅斯的南極磷蝦捕撈、加工項目能夠順利實施,那麼現如今的“磷蝦一哥”(挪威)的地位恐将不保。屆時,中國、俄羅斯、挪威三國将成為主要的開發國。
目前,中國的捕撈能力已達到10萬噸以上,挪威在20萬噸以上,俄羅斯如果能組建出專業船隊,實際的捕撈量也有望在2030年之前突破20萬噸。到時候,全球的磷蝦捕撈産能将突破50萬噸大關,和上世紀80年代的蘇聯時期相持平。
不過也有漁業調查顯示,目前的南極磷蝦種群與往年相比已經大幅減少,主要的影響因素并不是因為商業捕撈,而是全球氣候變化。
南極磷蝦是典型的冷水物種,适宜生活在零下1.3℃~零上2.2℃的低溫海水中。由于全球氣溫升高,南極磷蝦的分布帶不斷向高緯度推移、壓縮,大片南極海冰消融,南極磷蝦的栖息地和庇護所也是以喪失。海水變暖正向這一物種的生存發起嚴峻挑戰。
總之,無論是鲑魚等正常資源還是南極磷蝦等特有資源,制定嚴格的捕撈配額隻是第一步,減緩全球氣溫升高才是真正要做的補救措施。
對此,您怎麼看?歡迎留言讨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