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外網先是被美國4星将軍被爆料的内幕所有驚詫,接着又被一則aukus的新聞刷屏,咱們國内則是先慶祝神舟12号3名宇航員的順利返航,然後又在為天舟3号的成功發射而歡呼,喜訊接連而來,網友直呼這是最好的中秋國禮。
兩相對比之下,西方社會日暮西山式的整體性衰落之感鋪滿而來,在上一篇文章之中,我就曾指出:讀懂了鴉片戰争前夕的清王朝,或許就明白了同是老大帝國的美利堅,如今為何是如此的焦躁,外人尚且無法感受到這種日暮西山、美人遲暮的蒼涼感,身在局中的人卻是心有所感,語出我的文章 老大帝國的宿命:美國是否陷入我大清的困境?

帝國的黃昏
實際上對于外網的兩則消息,我卻并不感到驚訝,因為讀過英美兩國的發家曆史,知道這種所謂的背叛簡直小兒科,在曆史上盎格魯撒克遜民族做的類似事情還少嗎?可以說,世界第一次大戰的背後,便是大英帝國秀微操失敗的結果。
作為大英帝國指定繼承者,美利堅帝國,在同文同種的血脈加持下毫無障礙地繼承了英國人的一切。打歸打鬧歸鬧,盎格魯撒克遜民族一家親,盟友什麼的諸如法國等都得靠邊站!
今天咱們就來扒一扒盎格魯-撒克遜這個民族的底褲。大家好,我是青衫彈史,本文獨家原創,未經授權,請勿轉載!喜歡的朋友,麻煩點個關注支援一下哦,您的支援才是我創作的最大動力~
白頭鷹與約翰牛
大約在5到6世紀的時候,從北歐、西歐大陸等地不少日耳曼語族人群陸續遷徙到英倫三島,在漫長的時間中,盎格魯部落、撒克遜部落以及朱特人逐漸融合,形成一個整體,那麼我就想問了,都到公元6世紀了,中國都即将進入隋唐時代,英倫三島上就沒有原住民嗎?任由盎格魯人和撒克遜人撒歡似得闖進來?
别說,還真有!早在公元前8世紀左右,甚至史學家推測還要更早,要知道歐洲中世紀前的曆史就是一團亂麻,能得到8世紀的推測已經是很不容易了。最早進入不列颠群島的是一群凱爾特民族,被稱之為不列颠人,不列颠群島也是以得名。
英倫三島
凱爾特人缺少自己的文字,關于這個族群的命名,還是羅馬人和希臘人完成的。頭發為紅褐色,說着凱爾特語的蠻族,被羅馬執政官凱撒稱之為凱爾特人,居住在歐洲西部的被稱之為日耳曼民族,歐洲中部的稱之為斯拉夫人,這三類族群又被統稱為三大蠻族,是羅馬帝國統治下最為頭疼的存在。
時間來到公元395年,羅馬帝國分裂成東西兩部分。最為不列颠島的統治者西羅馬帝國内部局勢動蕩不安,在日耳曼人的反複侵擾下,國力衰落不堪,終于在409年從不列颠撤離。
羅馬人前腳剛剛撤離英倫三島,日耳曼民族中的盎格魯人、撒克遜人後腳就趕着前來摘桃子,雙方爆發了激烈的交戰,電影亞瑟王的背景時代就設定于此時期。
電影亞瑟王劇照
鬥争的結果也很明顯,經過2個多世紀的抵抗,不列颠人終于還是擋不住盎格魯-撒克遜的聯合,不列颠人被驅逐僅在威爾士、康沃爾等地聚集。
從公元前6世紀到公元1066年,被稱之為盎格魯-撒克遜時代,在這個時期,占據大半英倫三島的盎格魯-撒克遜人建立起各種王國,其中比較大的有:北部的諾森伯裡亞,中部地區的麥西亞,東部沿海地帶的東盎格利亞、肯特、埃塞克斯,南部的威塞克斯和蘇塞克斯。七大王國之間互相攻伐,又融合融合,共同抵禦來自海上維京人的威脅,類似于中國的春秋時期。
那麼盎格魯—撒克遜人的統治水準如何呢?殺光土著居民,搶光土著的财産,燒光所見的建築,不列颠島上的羅馬人和凱爾特人幾乎煙消雲散,盎格魯—撒克遜人成為唯一的主人,不列颠島也随之改名,以前的英國叫做布列吞,現在它叫做英格蘭,意思是盎格魯人的土地。
英國的七國時代
時間來到11世紀,盎格魯—撒克遜人在對陣丹麥人的戰鬥中節節敗退,甚至王位都弄丢了,是誰重建了英格蘭王國?答案是來自諾曼底的法國人!
公元1066年10月14日,由諾曼底公國威廉指揮的黑斯廷斯戰役爆發,取得大勝,随後在1066年12月25日,威廉在威斯敏斯特教堂被加冕為英格蘭國王,史稱諾曼王朝。自此英格蘭結束混戰時代,進入較為穩定的王朝統治時代。
從諾曼王朝(注:存在時間1066 - 1154)到之後的金雀花王朝(注:存在時間1154-1399),這三百年間,法國手把手将英國從與歐洲主流社會脫離的生活狀态帶上了正軌。
諾曼底公國本身就是法國的封地,諾曼王朝的開創者威廉家族早已被法國文化所同化,而金雀花王朝的第一任國王亨利二世是威廉的孫女瑪蒂爾達和法國貴族安茹伯爵之子,是以這300多年英格蘭實際上是一群法國人在統治。
威廉世系
我們今天很少能看到11世紀前的英語作品,那是因為這時候的英語還不成體系,根本無法應用于文化創作,諾曼王朝時期,征服者威廉把法國文化帶到了英格蘭,帶來了成熟的法語體系,古英語融入了大量法語詞彙和文法後,終于步入成熟。
而金雀花王朝則為英國帶來了影響深遠的《大憲章》,直接奠定了英國近800年的現代制度精神,英國此後步入發展快車道,這一憲法性檔案功不可沒。
可以說,法國才是英國的第一任的老師,真的是手把手将英國帶入強盛的發展道路。可是英國又是怎樣報答的呢?各種英法戰争了解一下!
英法戰争
瀕臨大西洋的地理環境讓英國在大航海時代占得先機,英國本土豐富的煤炭資源讓英國得以順利開啟工業革命,盎格魯-撒克遜民族的足迹随着英國的堅船利炮遍布全球。
時間來到1775年,美國獨立戰争爆發,此時的美利堅大陸軍是個什麼狀态呢?大陸軍衣衫褴褛、裝備簡陋、彈藥缺乏,用烏合之衆來形容這群人一點都不過分。對比之下,此時英軍在北美的力量,是最強大的殖民帝國,工業發達,海軍位于世界前列,以加拿大為依托駐北美的英軍約3萬餘人,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紙面資料看來,這是一場毫無懸念的戰争,可是為何美國人能夠赢得獨立戰争呢?答案是法國人!
士兵們衣不蔽體,夜無氈毯,腳上沒鞋,赤腳行軍,從他們腳上留下的血迹,就可以找到他們的行蹤,他們幾乎經常沒有糧食 ---- 華盛頓
美利堅
很多美國人自嘲說道,美國的國父不是華盛頓,而是法國國王路易十六!是法國人出人出力,直接出動軍隊幫助新生的美利堅穩住局勢,擋住英軍的進攻,取得最終勝利,逼迫着英國承認美國的獨立。
話說,法蘭西才是真的牛,能不能别總記得二戰時期的光速投降了,法國也是有高光時刻的!大英帝國、美利堅帝國,接連兩代世界霸主,在其立國之時,法國可都是立下汗馬功勞,可以說是奠基定鼎之力!
美國獨立戰争
想要了解一個民族的文化内涵,先了解這個民族發家的地理環境。盎格魯-撒克遜民族的老家,英國由大不列颠島、愛爾蘭島東北部組成,國土面積24.41萬平方公裡。北部蘇格蘭高地,中部奔甯山脈,西部有威爾士高地,東南部為富庶的平原區。
地處西歐,卻孤懸于西歐大陸之外,東南隔英吉利海峽與法國相望,最窄處僅28.8公裡。東部隔多佛爾海峽與荷蘭、比利時、丹麥、挪威隔海相望相望。南部與西班牙隔海,西部緊鄰是愛爾蘭,大洋彼岸則為美國和加拿大。
英國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島國!這種島國環境造就了英國小國寡民式的思維方式,面對來自亞歐大陸的變遷,推行離岸平衡政策,充當攪屎棍子的角色。
西歐地形
英國都铎王朝(注:存在時間1485年-1603年)統治時期,法國與哈布斯堡帝國互相争霸,英國先是聯合西班牙對抗法國,接着伊麗莎白統治時期,英國實力大增,迅速踢掉西班牙,于1588年,英國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初步獲得海上霸權。并且英國通過西班牙王位繼承戰争直接占領了地中海之角直布羅陀要塞,進而扼守住了整個地中海與大西洋之間的聯系,掌握了決定西歐事物的平衡手,最終逼得法國人隻能想辦法開鑿蘇伊士運河,以求繞開英國人的卡脖子。
英西戰争、英荷戰争、英法戰争後,英國海軍獨大,整個歐洲沿海再無海軍可以威脅英國,保證了英國在歐陸争霸過程中充分發揮離岸平衡手的作用,坐看歐陸風雲起,靜待出手時,聯弱以抗強,盟友算什麼,轉身即可賣!德意志帝國的鐵血宰相俾斯麥就曾一言道破這其中的秘密:英國的政策從來就在于在歐洲尋找肯用自己的身軀維護英國利益的傻瓜。
普魯士在英國的金援幫助下,迅速崛起,幫助英國在陸上牽制了法國,法國力量削弱後,與英國聯盟的普魯士則成為英國人下一個要坑的對象,聯合沙俄共同抵制德意志帝國的擴張。可是沙俄崛起的話,英國人該拿什麼來遏制呢?精于算計的英國人很快就瞄準了下一個目标,日本!1853到1856年,英國聯合法國發動克裡米亞戰争,挫敗了俄國占領君士坦丁堡獲得地中海出海口的夢想,又與日本建立英日同盟,俄國展開了一系列封鎖。
英國人早已将盎格魯-撒克遜民族的民族天性表現得淋漓盡緻,盟友算什麼?自身的利益才是王道!這其實一種小國寡民式的政治思維,看重眼前利益,對世界充滿警惕,一心維系平衡,提防任何大國有可能的崛起,因為它無法應對大國!
英國國旗變遷史
一個國家或者一個民族,縱然曆史變遷,國家發展,其民族天性和國家本性卻是不會發生太多的改變,想要弄明白一個國家或者一個民族,不妨奪取看看這個國家的曆史文化和生存的地理環境。地理環境,千百年來不曾大變,正所謂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民,生活其上的民族,其本身的民族劣根性并不會随着時間的流逝而發生太多的改變。地理造就一方文化,最終這種文化又塑造一個民族内在的靈魂,縱使分隔在大洋兩岸,同一個民族,其本質上不會有太多的變化。
是以說啊,打歸打鬧歸鬧,盎格魯撒克遜民族一家親,法國什麼的靠邊站,盟友那更是拿來出賣的,隻要利益足夠!還對這個民族抱有幻想的人,該醒醒了,别去當俾斯麥口中那個傻瓜!
本文由青衫彈史原創,全文3700字,感謝您的閱讀,未得允許,不得轉載,喜歡的朋友點個關注支援一下哦~,您的支援是我最大的榮幸~
點贊收藏、關注贊賞,鞠躬感謝!
本文圖源網絡,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