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黑龍江首次發現大面積白垩紀恐龍足迹群

黑龍江首次發現大面積白垩紀恐龍足迹群

各趾平行的獸腳類恐龍足迹

黑龍江首次發現大面積白垩紀恐龍足迹群

蜥腳類恐龍行迹

近日,中外科學家宣布在黑龍江省哈爾濱市依蘭縣發現了大量的恐龍足迹化石,這是黑龍江省報道的第一個大規模早白垩世恐龍足迹點。這些恐龍足迹數量多,儲存好,對研究恐龍的演化有重要價值,并對進一步探索恐龍行為習性、生活環境以恢複該地區古環境及其地質時期氣候變化等具有重要意義。

此項研究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邢立達副教授領銜,邱亮、醜春永、王董浩、美國科羅拉多大學(丹佛)足迹博物館館長馬丁⋅洛克利教授等學者共同參與。相關論文發表在國際地質學知名期刊《古地理學、古氣候學、古生态學》上。

黑龍江化石資源豐富,是中國最早發現恐龍化石的地方。1902年,俄羅斯學者在黑龍江北部嘉蔭地區龍骨山晚白垩世漁亮子組發現了滿洲龍,它屬于鴨嘴龍類恐龍。

該化石點還有暴龍類、馳龍類、鲨齒龍類、大盜龍類、似鳥龍類化石發現,但鴨嘴龍類的化石占絕大多數。新生代脊椎動物化石包括松花江猛犸象、梅氏犀、河套大角鹿等,構成了豐富的哺乳動物生物群。

遺憾的是,黑龍江早白垩世的骨骼與足迹記錄都非常稀少。唯一的記錄是,1983年大慶石油學院(東北石油大學)的陳秉麟等學者在依蘭縣城南門外牡丹江西岸發現的一個恐龍足迹,但未具體描述與對比。

2018年夏,化石愛好者朱利在達連河鎮紅星村路邊新修開的剖面上發現了雙殼類化石和龜化石,其旁邊有一些有着明顯規律的凹坑,疑似古生物的足迹。随後邢立達團隊确認了這些印記為足迹化石,并迅速奔赴現場展開考察工作。

據統計,依蘭恐龍足迹群由5條行迹共計70個足迹組成,包括平行的蜥腳類恐龍行迹、三趾型鳥腳類行迹,延長的三趾型獸腳類行迹。

蜥腳類足迹的後腳的長度約49厘米,由于右腳和左腳的步長明顯不同,可能代表了跛行或異常的步态。

鳥腳類足迹以趾迹為主,第三趾最發達,第二趾、第四趾的爪迹幾乎呈三角形,且前緣圓鈍。

三趾型獸腳類的爪痕平行,被暫時歸于遊泳迹。獸腳類遊泳迹和其它恐龍的步行行迹的組合,表明它們是在不同的時間和環境中形成的。考察隊還重新描述了陳秉麟的舊記錄,認為其足迹可能是甲龍類所留。

依蘭恐龍足迹群是黑龍江省報道的第一個早白垩世大型足迹點,該發現補充了該地區早白垩世的恐龍化石記錄,也展現出了該地區恐龍生物群的多樣性(包括蜥腳類、獸腳類、鳥腳類,可能的甲龍類)。遊泳迹的發現也幫助我們更深刻地了解恐龍的行為。黑龍江晚白垩世的恐龍生物群(包括俄羅斯阿穆爾地區)很有可能就是這一生物群的延續。

文/本報記者 顔菁

責編:秦璐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