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多年前的一個夏日,導演羅伯·萊納正與作家斯蒂芬·金坐在同一個影廳裡,觀看自己根據後者短篇小說改編而成的電影《伴我同行》。

當時的萊納還隻是個拍過兩部長片的小咖,斯蒂芬·金卻已是市面上最炙手可熱的暢銷作家。
當片尾字幕落下時,金一言不發地離開了影廳。
萊納在影廳裡等待了漫長的三分鐘。
他不知道金是否會回來,也不知道金如果回來,會對他的電影作何評價。
終于,金回到了影廳,眼神中泛有不易察覺的淚光。
“這是迄今為止對我作品最好的改編。”他對萊納說。
今天,就為大家安利下這部我最喜歡的青春片——
《伴我同行》
一
三十多年後,《伴我同行》已經成為影迷對上世紀80年代最深刻的記憶之一,與那些以情節見長的斯蒂芬·金小說改編作品相比,這部情節寡淡卻注重人物刻畫的電影,似乎有着更持久的生命力。
影片講述四個12歲男孩沿着鐵軌穿越四十多公裡路程,隻為尋找一個同齡男孩的屍體;
他們的初衷本是要成就一番能讓他們登上電視的“偉業”,最後偉業并未實作,反倒是旅程本身讓他們對自己了解了更多。
這段經曆間接地影響了他們的一生。
然而在導演羅伯·萊納剛接手這部電影時,他對自己的工作毫無頭緒。
他知道斯蒂芬·金的原著小說《屍體》裡有很多性格鮮明的人物,但過于散漫的情節線索,讓萊納不知該從哪入手。
萊納隻好漫無目的地開車在洛杉矶瞎晃,五天後,他開竅了。
“在斯蒂芬的小說裡,四個男孩都是主人公,但要想把它拍成電影,它就隻能是戈迪的故事。戈迪是一個因缺乏父愛而自卑的小孩,但是在尋找屍體的旅程中,他漸漸找到了自信,并且在日後成為了一個成功的作家。基本上,戈迪就是斯蒂芬本人。”
片中的戈迪(威爾·惠頓飾),在父母的眼裡幾乎是個透明人,他們一直悲痛于長子(約翰·庫薩克飾)的去世,對次子戈迪完全不管不問。
這種被家人無視與疏遠的感覺,雖讓戈迪深感自卑,卻也在最後讓他奮發向上,證明了自己。
這也是導演羅伯·萊納對戈迪産生共鳴的原因,因為一直以來,他都生活在自己的導演父親卡爾·萊納(代表作為《大偵探對大明星》)的陰影下。
《伴我同行》一片,是他第一次走出父親見長的喜劇領域,嘗試父親未曾做到的事情;而他交出的答卷顯然是成功的,六倍于制作成本的票房成績和導演工會獎提名,便是明證。
與角色有着深刻共鳴的不隻是導演羅伯·萊納,在片中飾演泰迪的科裡·費爾德曼,小時候也曾像泰迪一樣飽受父親虐待。
萊納仍然記得對費爾德曼的面試:“當他走進我的辦公室時,我就從他的眼中看到了痛苦和憤怒。他顯然經曆了很多超乎尋常的苦難。”費爾德曼完美地诠釋了四位主角中最瘋狂與迷茫的角色。日後提及《伴我同行》對他的意義時,他說自己“就像是被放飛的籠中鳥一樣,在拍完這部電影後獲得了新生”。
的确,《伴我同行》對幾位主創的人生都有着重要的影響。
這部影片為萊納開啟了以《公主新娘》、《當哈利遇到莎莉》和《危情十日》為代表的生涯黃金期;
飾演主角戈迪的威爾·惠頓,日後也真的成了一名作家,雖然不像斯蒂芬·金那麼成功。
至于飾演小胖子維恩的傑瑞·奧康奈爾,成年後則變身為人生赢家,不僅顔值大幅上漲,還為自己讨了個火辣的老婆:在《x戰警》正傳中飾演魔形女的演員麗貝卡·羅梅恩。
二
導演羅伯·萊納一直很擅長拍孩子戲,二十多年後的《怦然心動》再次印證了這點。
《伴我同行》中,他調教這幫小家夥的方式,是在開拍前把他們集合在一起,讓他們共同生活一段時間。
這種方法果然卸下了小家夥的防備,讓他們進入了互相信任的自然狀态:片中四個男孩并排行走時,維恩突然唱起了“有槍就能走四方”(have gun, will travel),随後其餘三個男孩也加入了合唱隊列。
這段鏡頭完全是演員們的自由發揮,與劇本無關。
當這幫男孩脫離了萊納老爹的監管,在私底下自由共處時,一系列瘋狂又愚蠢的冒險就發生了。
在拍攝影片的那個夏天,費爾德曼第一次接觸了酒精,并且與飾演克裡斯的瑞弗·菲尼克斯吸了各自人生中的第一口大麻。
但費爾德曼印象最深的,卻是瑞弗的另一個“第一次”體驗:一晚,瑞弗夜未歸宿,第二天來到片場時,藏不住滿臉得意。
瑞弗告訴費爾德曼,自己和一個小姑娘在星空下發生了關系。費爾德曼現在仍然對自己當時又羨又妒的心情記憶猶新。
在片場,導演萊納雖然大多數時候是和藹可親的孩子王,發起脾氣來也真能吓死人。
片中最重頭的一場動作戲發生在一座六十多米長的橋上,四個男孩在那裡與一列從他們背後駛來的火車狹路相逢。
克裡斯和泰迪很快地逃到了橋對岸,但本就膽小的維恩卻被火車吓得動彈不得,戈迪隻好帶着這個豬隊友,在千鈞一發的關頭一起跳到了橋下的草地上。
這場看上去刺激萬分的戲,實拍時卻根本沒那麼危險。
“我們用一個700毫米的長焦鏡頭壓縮景深,得到了火車正緊跟着他們屁股的視覺效果,”萊納說,“但實際上,當戈迪和維恩跳橋時,火車才剛剛上橋。”
這種手法保障了小演員的安全,卻也帶來了副作用:奧康奈爾和惠頓根本沒把這場重頭戲當回事。
一條條鏡頭過去了,他們就是演不出萊納想要的恐懼表情,而在橋上跑來跑去的劇組人員,都已經精疲力竭。
最後,萊納終于受夠了。
他開始沖惠頓和奧康奈爾發飙,告訴他們如果他倆接下來還是演不出自己想要的效果,他就讓火車真的全速開過來軋死他們。
果然在下一條鏡頭裡,惠頓和奧康奈爾完美地達到了萊納的要求。“我當時大概真把他們吓出屎來了。”萊納笑着回憶道。
三
《伴我同行》是一部出色的成長電影。
它細膩地描繪出了成長的陣痛,首次離家的好奇與恐懼,以及友情的變幻無常。
然而讓它在成長電影中脫穎而出,并成為一代代人心中永遠不可替代的青春紀念冊的原因,卻隻有一個——
瑞弗·菲尼克斯。
瑞弗飾演的并不是頭号主角,但隻要他出現在銀幕上,人們就無法把視線從他身上移開。
他飾演的克裡斯是四個男孩裡的老大哥,對其他三人照顧備至,并時刻協調着小夥伴之間的沖突;
他也是激勵主角戈迪擺脫自卑,積極證明自我的最大動力。
瑞弗的表演中透露出的溫暖,足以融化所有觀衆的心,當時他的外形還有點虎頭虎腦,跟我們最熟悉的那個璀璨美少年相去甚遠,但這隻能讓我們更加驚歎于他精湛而多面的演技。
瑞弗在戲外的性格,與他的戲内角色并沒有太大不同。
三位同伴演員在成年後回憶瑞弗時都感覺,他雖然是同齡孩子,對他們來說卻像一位父親,這正是他能像磁鐵一樣吸走觀衆目光的原因——
他真誠溫暖的眼神下潛藏的世故與痛楚,實在與自己的年齡太不般配了。
與克裡斯一樣,瑞弗自童年起就肩負着照顧親友的重任。
由于父母都是居無定所的嬉皮士,瑞弗從四歲就開始在街頭賣藝,補貼家用;
踏入影壇後,身為長子的瑞弗更是成為了父母和三個弟弟妹妹的生活來源。
身為環保與和平主義倡導者的他,在對待他人時一向熱心,但他的心中也埋藏着不為人知的苦痛。
在片中,瑞弗有一場因為自認為一無所用而崩潰的哭戲,但他遲遲把握不到人物的狀态,導演羅伯·萊納隻好讓瑞弗像片中的克裡斯一樣,回想一下曾經讓他傷心和失望的大人。
在下條鏡頭裡,瑞弗就精确地抓住了角色的情感,但問題在于,一旦瑞弗開始哭泣,就完全刹不住車了。
萊納隻好給他一個安慰的擁抱,讓他平靜下來。“但直到今天,我都不知道瑞弗在演這場戲時想到了什麼。”萊納說。
瑞弗與他的名字(“河流”,river)一樣有着溫柔的面孔,卻又像他的姓氏(“鳳凰”, phoenix)一樣向往熾熱的火焰。
羅伯·萊納從瑞弗的眼神中看到了這種特質,讓他飾演了片中那個最聰明卻最先離開人世的男孩,沒想到自己的獨到眼光,卻是一語成谶。
七年後,瑞弗因服藥過量所導緻心髒衰竭,倒在了酒吧門前,年僅23歲。
而從他去世的一刻起,《伴我同行》就不再隻是一部成長電影,它将會作為對一位早逝天才的紀念,被世人永遠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