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喔、喔、喔。。。
院子雞窩裡的大公雞每天淩晨清脆的叫聲,都會劃破山村寂靜的夜空,一個開始叫全村的公雞都會此起彼伏叫上一陣。
上世紀七十年代,山區很多地方都還沒有通電,沒有電燈、電視,晚上大人們大街上聊完天,孩子們戲耍累了,八、九點鐘都會躺下早早進入夢鄉。
當公雞第三次打鳴的時候,父親都會說:“雞叫三遍了都起來幹活了!”
接着就能聽見街上的腳步聲、咳嗽聲,新的一天就這樣又開始了。
鐘表沒有普及的時代,公雞打鳴就是生物鐘。
至少50年之前的農村如此,農民都是靠看天上的“北鬥”和“三星”掌握每晚睡眠時間,靠公雞打鳴來掌握每日開始勞作的時間。
俗話說“雞叫三遍天下白”、“ 雄雞一唱天下白”。
公雞每天淩晨都會叫三遍,從三更到五更叫三次。
三更是半夜12點到淩晨1點左右,四更是淩晨1點到3點,五更是淩晨3點到5點。
上國小時候,有一篇課文和一本小人書叫《半夜雞叫》。
說的是舊社會有個地主叫周扒皮,為了讓長工們每天早點兒起來幹活,每天淩晨沒等公雞打鳴就跑到雞窩裡學雞叫,後來被長工們發現,把他當偷雞賊痛打一頓從雞窩拽了出來。
雞是一種社會性動物,一夫多妻制的家長,公雞要擔負指揮和決策任務。
雞語專家解釋說,公雞打鳴也是一種主權宣告,一方面提醒家庭成員它至高無上的地位,另一方面警告臨近的公雞不要打它家眷的主意。公雞的叫聲與它們體内雄性激素的水準密切相關,雄性激素水準越高,叫聲越洪亮低沉。
“喔~喔~喔。。。”
認真聽每隻公雞打鳴聲音都不一樣,就像人說話和唱歌。
公雞打鳴不止淩晨,白天它們也會站在高處或者牆頭上,伸長脖子用盡全力叫。。。
曆史上有關公雞打鳴的詩詞很多。
白居易《晨雞》:“買得晨雞共雞語,常時不用等閑鳴。深山月黑風寒夜,欲近曉天啼一聲。”
徐寅《雞》:“名參十二屬,花入羽毛深。守信催朝日,能鳴送曉明。峨冠裝瑞壁,利爪削黃金。徒有稻粱感,何由報德音”。
汪遵《雞鳴曲》:“金距花冠傍舍栖,清晨相叫一聲齊。開關自有馮生計,不必開明待汝啼”。
久居鬧市,已經幾十年年沒有聽到過公雞淩晨打鳴聲音了。
現在農村也很少聽到公雞打鳴,因為公雞的壽命一般是二十年,很多公雞當年就被宰殺,很少有幾年、十幾年的老公雞也是很重要原因。
以前的農村家家戶戶有養雞,養雞是重要的經濟來源,幾乎每家都有幾隻或者十幾隻雞,在院子裡、果園裡散養。
春天,總是看見老母雞領着一群乳黃色的小雞,到處覓食。
奶奶養了一隻老母雞,還給它取了個時髦時代感的名字“保皇派”,保皇派一身黃色的羽毛,個子非常大比一般的老母雞大一倍,而且非常聽話,睡覺的時候還跳上炕睡在我們這些孩子身邊。
農村缺少院牆和大門,雞經常會春天偷偷鑽過栅欄溜達到大街上,夏天鑽進菜地偷吃菜葉,秋天鑽進莊稼地偷吃玉米和高粱,冬天跑到場院(打谷場)在麥稈和稻草中尋找稻谷覓食。
雞會飛,能上牆頭和房頂,但是飛不高飛不遠。
看公雞打架,也是童年一大樂趣。
人類穿着打扮豔麗一般是女性,禽類卻恰恰相反,擁有一身漂亮羽毛的都是雄性。
傳說,很早以前公雞和狗是親戚,狗是雞的舅舅,以前狗的頭上戴著一付很好看的冠。山中的大王拜壽,鹿穿著很漂亮的衣裳,但就是頭上沒有好看的禮帽。鹿想起狗有漂亮的禮帽,但不認識狗,就想起好朋友公雞,讓公雞跟狗舅舅借,公雞傲嬌地穿上五彩大紅袍,但是不會用梳子,它把梳子背放到自己頭上,梳子齒朝向天上,年深日久,梳子就長在了肉裡面了。從此,公雞頭上就有了雞冠子,上冠是紅木梳,下冠就是紅木梳上的兩根紅綢帶子。
黃紅黑色的羽毛,頭頂像皇冠一樣的火紅火紅的冠子,像圍着紅圍巾或者戴着披甲,又小又圓的眼睛,尖尖的嘴巴,長長的脖子,兩隻金黃色的爪子非常鋒利,尾巴高高向上翹着。
走起路來昂頭挺胸,一搖一擺的十分威風,就像一個穿四個兜的幹部在悠然自得散步。
兩隻公雞偶遇,不知什麼原因,總是圓圓的眼睛盯着對方,一副劍拔弩張的架勢。
對視一陣後會一抖雙翅,脖子上的毛炸起來淩空飛起,撲向對方,用嘴亂啄,用腳亂抓,僵持階段就用嘴死死咬住對方紅色的冠子不放。
幾個回合下來,一般都是滿地雞毛、鮮血淋漓。
最難堪的時候,落敗一方幾乎赤身裸體成了秃尾巴。
看熱鬧的不嫌事兒大小,我們這些小孩子總是站在一旁為兩隻掐紅眼的公雞加油助威。
公雞打架時間短的幾分鐘,時間長得能打上幾個小時,基本上都兩敗俱傷,傷痕累累、渾身是血、衣冠不整的各回各家。真佩服公雞的勇敢、韌勁和戰鬥力。
公雞打架也叫鬥雞,在古代鬥雞是一種娛樂和競技,我國盛唐時期開始就盛行于民間。
李白《古風》詩雲:“路逢鬥雞者,冠蓋何輝赫。鼻息于虹霓,行人皆怵惕。”
“日沉月上且鬥雞,醉來莫問天高低”、“ 錦帶休驚雁,羅衣尚鬥雞” 等古詩句都是栩栩如生地描繪了鬥雞的熱鬧場面。
弱肉強食适者生存是大自然最基本的法則。
人類如此,動物如此,畜類禽類更是如此。
喜歡足球比賽的球迷都知道法國隊的别稱是“高盧雄雞”。
曆史上,羅馬帝國把今天法國這個地方叫做高盧(gallia), 把高盧人——凱爾特人的一支叫做gallus,而它在拉丁語裡,高盧和公雞是同一個詞。
剛開始法國人認為這是一種羞辱。後來,這個外号被高盧國王笑納了。
公雞是勇敢的鳥,還會報曉,是黎明的朋友。我們就是公雞,不行嗎?于是公雞圖案出現在法國軍隊的制服中和其他場合,人物版畫與錢币裡,也常伴随着一隻被認為是代表着法國的公雞。
漸漸成為文化的一部分。直到文藝複興時期雄雞才正式成為法國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