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誠忠堂》熱播喚醒“大槐樹”移民 尋找晉商在京創的“老字号”

作者:京報網

央視近日播映的電視劇《誠忠堂》,使人們對晉人晉商輝煌與悲怆的往事又有了新的了解。殊不知,晉人晉商對北京經濟文化的繁榮發展,亦是有極其特殊的作用,在北京曆史上也留下了難以抹去的印記,至今人們還在念念不忘……

《誠忠堂》熱播喚醒“大槐樹”移民 尋找晉商在京創的“老字号”

京城老字号六必居 攝:張風

(一)

北京在曆史上是移民城市,自古至今外來人口的比例很大,他們的存在使北京城市人口多源化,形成了與原住民難以割舍的魚水關系,而且對城市的建設和發展有着無法替代的作用。據學者粗略估計乃至民國初,北京人口的構成是1/5系山東人,1/5是山西人,2/5是本地土著,1/5是其他各省籍的人。當然,這隻是粗略的計算,但基本事實是準确的。

北京的山西人至少可以追溯到明代初期,“大槐樹”下大規模移民已衆所周知,其中不少移民都來到了北京。元末明初之際,因兵火之亂,北京地區地廣人稀,大批移民填補了這個空隙,京郊許多稱“營”的村落不少都與山西移民有關,晚報已做過介紹,本文不再重複。移在郊區的山西人以務農為主,他們的辛勤使昔日的“苦海幽州”變成了富饒的農業區。在相當長的時期,北京地區是遊牧地區和交鋒戰場,農業不是很發達,隻是在明代以來農業才真正形成規模,為後來的農業經濟發展打下了殷實的基礎。

從“大槐樹”湧來的移民,帶來了先進的農業技術,像山西的“二白”——小麥、棉花,開始在京郊廣泛播種,讓北京進而走向了徹底的農業文明。伴随農業文明的發展,晉商也進入北京,他們為北京的繁榮和市民的生活增添了活力。

(二)

《舊都百話》雲:“舊都的工商兩界,數百年來幾乎都是山東人和山西人的勢力……買賣則以山西人較盛”,山西人以“商機敏銳,有商略,團結心強”控制着北京的錢莊、票号、爐房、當鋪等行業,其中與群眾生活關系密切的油鹽店,山西人占了主導地位。

柴米油鹽醬醋茶,是居家過日子必不可少的。曆史上北京的“米”即糧食行業是山東人經營的傳統行業;而“茶”則是由安徽、江西、浙江、福建等江南諸省籍掌控。其他的則是山西晉商的“一統天下”。北京的油鹽店(副食店)衆多,幾乎每條胡同都有一兩個,開在胡同内稱小鋪、雜貨鋪,開到街面上則稱油鹽店了。油鹽店本身又分油櫃、雜貨櫃、鮮菜床子三部分,大的油鹽店後院還設油坊、糖房和醬園,醬園自行釀造醬、醋、腌制醬菜。再大的油鹽店與糧店合營,由于糧店業被山東人所壟斷,清中期後油鹽店就不經營米面雜糧了。

晉商會做買賣,對同行、對顧客講信用,标榜“以義為利”,強調“和氣生财”,在經營中做到“童叟無欺”、薄利多銷。像營業至今的六必居醬園最初就是山西臨汾杜村趙存仁、趙存義、趙存禮兄弟三人開的小油鹽店發展起來,如今已是馳名京華的老字号了。正如史料所雲,油鹽店所經營的“皆是市人日所必需之物,絕無因時局變遷淘汰之虞”,而且在買賣中“且無買主還價之事”,旱澇保收。據《1919年京師總商會衆号一覽表》統計,在當年加入“油行芝麻行商會”的商鋪有32家;加入“油酒醋醬行商會”的商鋪191家;加入“幹果雜貨行商會”的商鋪150家,其中有70家加入了“幹鮮果行商會”。這些行業均以晉人為主,至于小胡同裡那些小雜貨鋪、小油鹽店還不在其中。

山西晉商不隻在油鹽店等大展身手,他們還控制着金融業及當鋪,1919年時,北京城内有加入商會的彙兌莊7所,所謂“彙兌”即“票号”,也稱“彙号”,都是做銀錢買賣的。正如《舊京瑣記》所雲:“彙兌莊亦曰票号,皆山西人,交遊仕宦,最為闊綽。”光緒年間出版《朝市叢載》中,北京城區有“彙号”17家,其中就有山西最著名的票号日升昌。諸如大德通、大德恒等與喬家有關的票号在《老北京實用指南》上也榜上有名。日升昌開在“前門外草廠十條”。1919年的“錢業商會”有銀号58家之多,操此業者多為晉人。在辛亥革命前,市面流通貨币是銀子,由此派生出爐房這個行業,1919年統計時,京城爐房有64家之多,自然與山西人有關。

當鋪在清末民初之際,曾畸形發展,僅在1919年加入“當行商會”的就有72家。當鋪是特殊行業,從業者除要有許多專業知識外,還要懂得市井民情,山西不少人因精于計算,認真存細,在這個行業大展宏圖,給人們留下印象極深。當鋪“救急不救窮”,它們“取息率在二分以上,钜值者亦得以減”,利潤空間大,而且隻賺不賠。在庚子之變時,一些人借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曾發生“貧民相率而搶質肆(當鋪)”的事件。

(三)

北京有許多“老字号”,其中有許多馳名京華的就是山西晉商創辦,除“六必居”外,還有多處。前門外的都一處燒麥館,一直有乾隆曾“微服私訪”和贈匾的傳說故事流傳。殊不知,此類故事隻是商業噱頭,并無曆史依據,隻能姑妄聽之。據史料記載,都一處“開業于清乾隆三年(1738年),創辦人姓李,原籍山西”,當時隻是個沒有字号的小酒鋪,賣些燒酒、涼菜,并無燒麥可賣。它成為小飯館賣燒麥是同治年間的事。正如竹枝詞所吟“京都一處其傳呼,休問名傳實有無”。由此推斷乾隆到李記小鋪用餐隻能是天方夜譚了。

在當年的鮮魚口胡同内,曾有“黑猴兒帽店”,店以木制黑猴做廣告牌,專門經營氈靴、氈帽、皮靴、皮帽及小百貨。它的來曆也是來自于民間傳說,據說所謂黑猴是一種叫“墨猱”的猴子。店主為招俫生意故意編造了黑猴兒故事。黑猴兒帽店開業于明末,最早的店主是楊小泉,山西人,其子楊少泉子承父業,讓黑猴兒帽店興隆了一陣子。後來楊少泉的生意被田老泉擠了,田老泉的貨來自于魁元恒,而魁元恒的掌櫃是吳陶齋,他的祖先也是山西人,也是晉商。

北京通三益的秋梨膏遐迩華夏,其店名為“通三益幹果海味店”,創始于嘉慶二十年(1815年),據民俗學者王永斌考證,通三益的店主是“山西太谷人”,姓李。通三益賣的海味、幹果與一般山西人開的店鋪無異,隻是他家賣的治咳嗽秋梨膏因是“宮廷秘方”所制,有很好的療效和品質,一百多年來仍然在市場上暢銷。

在東四路口南,有一家名叫恒和慶的“大酒缸”,是老北京有名的“二葷鋪”,除賣燒酒、菜肴外,主營刀削面,店主自然來自山西。隆福寺街的竈溫,是一家小飯館,專營爛肉面和“小碗幹炸”的炸醬面。名字就很溫馨,其店也是山西人所開。上世紀50年代後,恒和慶一直開業,竈溫在1949年前還曾營業。

山西人的“老字号”,除了經營吃穿物品外,也涉獵一些生活用品,如“王麻子刀剪鋪”的創業者就是山西人,因姓王且臉上有麻點,故稱為“王麻子”。王麻子的刀剪店開業于清順治八年(1651年),直到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才正式挂出“三代王麻子”招牌,并以“王麻子”做商業标志。因刀剪質好價低,有人競相模仿,市場一度出現了“大王麻子”、“真正王麻子”、“汪麻子”等混水摸魚的現象。

(四)

山西人在京經營的多,明清時代會館也多,清代《都門彙纂》統計有33家,《朝市叢載》統計有36家,其中有些山西人在京的行業會館還沒有統計進去。如今,在西城三廟街還有“三晉會館”遺址,現在是一個招待山西人的飯店了。在西闆橋有一家山西人辦的飯店,它的前身據說是閻錫山在北京的行營。

虎坊橋的晉陽飯店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出現的,雖算不上“老字号”,但是北京最正統的山西飯館,目前開了多家分号。至于10年前出現的“山西天鎮蔬菜直銷店”是山西人近年的大作。它在小街巷中開業,且又是有機食品,新鮮價低,極為友善市民。

晉商在京經營,從不與外省及當地人争一日之短長,有些行業從不介入,如拉洋車、蹬三輪、當巡警和擺小攤等。北京人熟悉山西人,他們的一些親戚或許就來自山西;他們沒有喝過汾河的水,但吃過山西老陳醋;他們聽不懂晉劇,但吃過大碗的刀削面。晉人晉商的故事,“老北京”和新生一代都是不陌生的。

(原标題:晉人晉商與北京)

來源:北京晚報

編輯:tf0328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