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2020年的蝗災是如何發生的?|钛媒體警察

2020年的蝗災是如何發生的?|钛媒體警察

一場曆史性的蝗災正在席卷東非和亞洲和歐洲大陸。

包括肯亞、索馬裡和埃塞俄比亞在内的東非國家正在遭受25年來最嚴重的沙漠蝗災。

沙漠蝗災對東非數十萬英畝的農田造成了嚴重破壞。截至12月底,索馬裡和埃塞俄比亞已有近3600億蝗蟲摧毀了17.5萬英畝農田,其中近400億蝗災已經到達印度和巴基斯坦邊境國家,并正在向東北蔓延。據報道,沙漠蝗蟲入侵了巴基斯坦第二大棉花基地信德省和東北部的旁遮普省,那裡的農作物基本上被消滅了。

2月11日,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釋出了一項全球警告,稱其希望世界對目前正在肆虐的蝗災保持高度警惕,以防止入侵國發生糧食危機。

根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2月17日釋出的一份報告,西非、東非和南亞有20多個國家受到蝗災的影響,索馬裡和巴基斯坦等國已宣布進入緊急狀态,以應對蝗災。蝗災使作物生産、糧食安全和數百萬人的生命處于危險之中。

2月18日,最新消息稱,目前印度的蝗災已經基本結束,西部拉賈斯坦邦仍有部分地區聚集了少量蝗災。但政府已發出警告,稱6月可能會發生更嚴重的蝗災。

有人擔心,如果蝗災進一步蔓延,它可能會接近中國、日本和南韓。據外媒報道,兩天前,蝗蟲已經到達中國西部邊境地區,但消息尚未得到官方證明。

這場災難的"主角"是沙漠蝗蟲,沙漠蝗蟲是非洲、亞洲熱帶沙漠地區的山谷,綠洲上的主要農業害蟲,飛行能力強,食物攝入大,可以聚集形成一大群蝗蟲。

據估計,蝗蟲每天可随風移動150公裡,生存時間約為3個月,主要吃的作物有小麥、玉米、高粱、大米、小米、甘蔗等。一隻雌性蝗蟲可以産下大約300枚卵,一平方公裡的蝗蟲種群每天吃掉相當于35,000人。

沙漠蝗蟲從何而來?你為什麼突然橫沖直撞?如何控制蝗災?蝗災會入侵中國嗎?我國是否為應對蝗災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h2>毀滅性的沙漠蝗蟲 沙漠蝗蟲

</h2>

蝗蟲存在于我們生活周圍,人們常說蚱蜢、蚱蜢,是蝗蟲的一部分,一般昆蟲可以稱為蝗蟲。蝗蟲總科由八個分支組成,我們通常所說的蚱蜢主要是劍角蝗蟲部分的蝗蟲和錐蟲蝗蟲分支中的蝗蟲。

疫情是由沙漠蝗蟲引起的,沙漠蝗蟲是栖息在非洲和印度西部沙漠中的短角蝗蟲之一。

沙漠蝗蟲具有飛行能力強、食物消耗大的特點,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具破壞性的遷徙害蟲之一。

2020年的蝗災是如何發生的?|钛媒體警察

沙漠蝗蟲

沙漠蝗蟲有兩個短角,有1雙複雜的眼睛和3個單眼,發達的後腿,後腿可以跳躍比身體距離長幾十倍。沙漠蝗蟲是兼職滞後昆蟲,多為蟲谷冬在土壤中的卵,當蝗蟲變老時,植物葉子作為食物。蝗蟲如蘆葦、草、白鲭魚、狗牙和青蒿素植物、蝦草和海豚,長期晝夜外出,沒有明顯的光照。

這些昆蟲通常是單一的,在某些情況下,它們會變得更富有,并将它們的行為和習慣改變成群落。

蝗蟲在嬰兒期以無害的數量生長,不會對農業構成重大的經濟威脅。但是,當植被在适當的幹燥條件下迅速生長時,蝗蟲大腦中的血清素會迅速受到刺激,将孤立的,無害的沙漠蝗蟲變成一群貪婪,猖獗的害蟲。

這引發了一系列戲劇性的變化:蝗蟲開始大量繁殖,當它們的數量變得足夠密集時,它們變得畜群和遊牧(被描述為遷徙),形成成群的成年昆蟲,并迅速剝奪土地,對農作物造成破壞。

<h2>為什麼會爆發蝗災?</h2>

如上所述,當蝗蟲擠在一起時(例如在綠色植被減少的地區),它們不再是孤獨的生物,而是"群中的迷你野獸",蝗蟲開始繁衍生息。

根據2004年發表在《科學》雜志上的一篇論文,蝗蟲從獨居到社群的過渡始于它們互相吸引,聚集在一起尋找和聞到彼此的氣味,或者用後肢觸摸對方。這種觸摸在體内形成生理刺激,并刺激蝗蟲大腦神經中的5-血清素化學物質,蝗蟲大腦是産生快感的信使。該論文的主要作者,英國牛津大學的Michael Anstey指出,血清素可以發揮"多米諾骨牌效應",是導緻蝗蟲習性改變的重要化學物質。

目前,這種沙漠蝗災與該地區的環境變化密切相關。

沙漠蝗蟲通常生活在西非和印度之間的幹旱地區,大約30個國家,面積約1600萬平方公裡。兩年前,阿拉伯半島南部的飓風和暴雨受到變暖和潮濕土地的影響,這使得沙漠蝗蟲得以茁壯成長,糧農組織(糧農組織)表示。

異常天氣和氣候條件的結合導緻了蝗災。

據《國家地理》報道,2019年9月的一場大雨受到非常強烈的熱帶印度洋偶極子相事件的襲擊,導緻東非海岸的降水量增加,9月和10月恰逢幼蟲的爆發,由于水分充足和良好的陸地環境,幼蟲自然生長迅速。

根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的資料,沙漠蝗蟲密度大,移動性強,每天可以随風飛行100至150公裡。統計資料顯示,一隻成年蝗蟲平均每天能吃2克左右的食物,而一隻雌性蝗蟲可以産下大約200-400枚卵,從幼蟲到成蟲,短短兩三個星期,而現在還有4000多億隻蝗蟲,計算起來,可以吃掉72萬噸以上的農作物和植被, 而一個成年人每天可以吃400克食物,而沙漠蝗蟲每天總共可以吃35,000個食物口糧。

此外,蝗蟲傳播的路線很難預測。

糧農組織進階蝗災預報員Keith Cressman說,蝗蟲是"風的受害者",無法控制自己的路線。在幹燥炎熱的天氣下,沙漠蝗蟲繼續破壞"沿路"的莊稼。

自三個月前從葉門蔓延以來,蝗蟲已經到達北非,越過紅海進入中東和南亞,現在正在巴基斯坦和印度造成嚴重破壞。

雖然中國和印度、巴基斯坦在天山、昆侖和喜馬拉雅山之間有天然屏障,但沙漠蝗蟲進入我國的可能性較小,但不排除蝗蟲會從印度西部向東移動,進入緬甸、寮國等東南亞國家。

2020年的蝗災是如何發生的?|钛媒體警察

非洲蝗災路線圖

事實上,到2018年底,非洲已經出現了一波蝗災。由于控制比例低,殘留蝗蟲量大,加上今年沙漠蝗蟲适宜在氣候條件下,加劇了今年的沙漠蝗災。

<h2>曆史上的蝗災大瘟疫</h2>

事實上,蝗災在過去兩千年中從未被消滅過,并且繼續以不規則的間隔發生。

蝗蟲疫情集中在非洲、中東和歐洲,因為它們偏愛幹旱和植被地區。1970年代、1980年代和21世紀,沙漠蝗蟲在東非、紅海沿岸、中東和南亞猖獗。

早在公元前2470-2220.C,古埃及人在墳墓中雕刻了蝗蟲;通常在改變風向或天氣後,這些蝗蟲繁殖和傳播,帶來災難性的後果。

2020年的蝗災是如何發生的?|钛媒體警察

圖檔中的蝗蟲

我國曆史書中不乏蝗災的記錄。

根據《中國古代蝗災》一文,古籍中最早記載的蝗災是《春秋》,陸宣剛15年(公元前594年):"第一稅沐,冬,鼠尾草"。《儒家經典《記錄月令》也有《蟲蝗災》的記錄。徐光啟在明朝《農政除蝗全書》中,統計了春秋時期(公元前770-476年)蝗災數量,指出春秋294年春秋節有111起蝗災。

公元311年,中國西北省份的瘟疫殺死了98%的人口。根據流行病學書籍《瘟疫與人》,研究人員發現,這次爆發與蝗蟲有關,可能是由于吞噬蝗蟲屍體的老鼠(及其跳蚤)數量的增加引起的,這是最早記錄的蝗蟲死亡。

近期,據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統計,2001年中國黃淮海地區發生了嚴重的蝗災,甚至遼甯葫蘆島等地也發生過蝗災,據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統計,2001年東亞蝗災面積約為191.6萬公頃(不包括海南省面積)。

<h2>蝗災與人為因素有關</h2>

近期研究表明,蝗災雖然是國際自然生物災害,但并非與人為因素無關。

根據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王正軍、秦祁連等人撰寫的一份科學報告,人類活動和預警技術的落後是蝗災蔓延的主要原因。

2020年的蝗災是如何發生的?|钛媒體警察

近年來,土地利用作物種植結構的變化,人為增加了大量有利于蝗蟲(水、熱、食等)的條件,沿海、湖畔和河灘土地改造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以及牧場管理不善(如盲目開墾、濫開挖、濫放牧)、草地退化和荒漠化造成的超負荷放牧, 為蝗蟲繁殖創造了有利條件,并導緻牧場嚴重破壞。這些不當的人類活動勢必造成蝗災的發生,并進一步造成蝗災區生态條件和環境的惡化。

蝗蟲一旦繁殖,就可以形成大量的蝗蟲群,發生面積很廣,生态條件不同,複雜多樣,調查和調查人員不穩定,專業素質不高,監測和預警技術遠遠落後,而且在環保事業和政治環境下,導緻最初的蝗災沒有得到有效的關注和控制, 直到蝗災廣泛傳播,才開始遏制疫情。

預報資訊不能滿足治理工作的需要,決策部門難以及時準确、全面地掌握蝗災爆發的時間,這些因素加起來,直接導緻蝗災已經無法有效控制。

<h2>沒有針對性的有效方法,雞鴨基本沒有效果</h2>

事實上,目前還沒有非常針對性和有效的方法來完全控制蝗災的爆發,隻有一些手段可以遏制不再繁殖的蝗蟲。

在20世紀初,農民耕種他們的雞蛋土壤,使用捕蠅器收集蝗蟲,使用灑水器殺死蝗蟲并破壞它們的生長。據記載,有機氯吡啶是一種殺蟲劑,在某些地區被有效地用于殺死蝗蟲,但最終在大多數國家被禁止,因為它在環境中的持久性及其在食物鍊中的生物積累。

而且在微網誌上也有一個争論,說沙漠蝗蟲進入中國還好,我們早就有一個把戲:把雞鴨吃蝗蟲,綠色環保,雞鴨油也可以賣錢。

2020年的蝗災是如何發生的?|钛媒體警察

但是,钛媒體據了解,這種模式主要由西伯利亞蝗蟲、小翅蝗蟲、幼蝗、草蝗、草蝗蟲控制,而這種蝗蟲隻存在于新疆、青海草原等地。雞鴨對沙漠蝗蟲影響不大,畢竟蝗蟲要遠離很遠的距離,從距離和數量上都無法成功捕獲。而且,這種方法對付一般,早蝗瘟疫還可以,真正想把它們放進飛蝗的環境中,它隻是一杯水。

此外,天然鍊是天敵,沙漠蝗蟲有許多天敵,如掠食性黃蜂和蒼蠅,寄生黃蜂,掠食性甲蟲幼蟲,鳥類和爬行動物。如果采用通過天敵殺滅蝗蟲,很可能有效控制孤立種群,但由于蝗蟲數量衆多,其實這種作用非常有限。

公衆應該意識到,大規模的沙漠蝗蟲是難以控制的害蟲。由于蝗蟲種群主要在偏遠農村地區繁衍生息,基礎設施、用于蝗蟲監測和控制的資源有限等因素可能會加劇蝗蟲的暴發,并進一步降低蝗蟲必要監測和控制活動的能力。

是以,有效遏制蝗蟲疫情取決于兩個主要因素:監測和有效控制。

目前,糧食及農業組織(糧農組織)開發了一個沙漠蝗蟲資訊服務,提供入侵、繁殖時間、大小和地點的預報、預警和預警。一旦這些值達到臨界水準,就需要采取緊急行動,減少蝗蟲的數量,防止更多的蝗形成和傳播。

另一個因素是有效控制,如上所述,沙漠蝗蟲很難控制,那麼,為了遏制蝗蟲的爆發,最終目标是盡量減少蝗蟲對環境的破壞,逐漸随着天氣因素,對蝗蟲進行有效控制。畢竟,這種方法将使許多地區的作物生産更容易,更安全,作物生長對當地人口的生存至關重要。

"在肯亞和埃塞俄比亞,最好是在索馬裡,現在需要大規模的空中管制行動,但由于安全局勢,這是不可能的。Kreismann先生說:"因為(蝗蟲)種群現在集中在成群結隊中,是以用飛機狠狠地打擊它們将是理想的,這将減少可能成熟和産卵的蝗蟲數量。

雖然目前正在研究更環保的解決方案,如生物農藥或引入天敵,但最常用的控制方法是噴灑殺蟲劑。通過手動泵送,陸地車輛或飛機将其噴灑在害蟲身上,瞄準整個群體,并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内用化學品殺死它們。

2020年的蝗災是如何發生的?|钛媒體警察

遏制蝗蟲疫情的有效手段

空中噴灑加大了抵禦蝗蟲入侵的力度,但在大而偏遠地區控制如此大量的蝗蟲仍然是一項重要挑戰。

此外,早期預警和預防控制是非洲和亞洲受蝗災影響國家為制止蝗災的進展和蔓延而采取的戰略。從1920年代到1930年代,蝗蟲控制成為國際合作的一個主要領域。蝗災、旱澇災害,被稱為曆史上的三大自然災害。

<h2>該國大規模爆發蝗蟲的風險很低</h2>

從國内來看,随着我國農業基礎設施的完善,蝗災的規模和頻次均有明顯下降,幾乎沒有特别危害。

為了應對蝗蟲疫情,農業和農村事務部表示,該國大規模爆發蝗蟲的風險很低。

中國農業大學昆蟲學系主任石旺鵬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過去10年來,中國蝗災的總體情況多年來一直在下降,但部分地區仍存在蝗蟲爆發的風險,加上外國蝗蟲入侵的風險, 是以我們不應該掉以輕心,應該做好監測和預防工作,認真對待。

援助組織正在盡最大努力防止蝗災危機惡化。上個月,糧農組織呼籲國際社會撥款7600萬美元用于害蟲防治活動,以保護五個受蝗蟲困擾的國家的農民和牧民。

(本文最初由Titanium Media撰寫,作者|。林志佳,編輯|趙宇航)

參考來源:

http://www.fao.org/locusts/zh/

https://www.bbc.co.uk/news/resources/idt-84994842-8967-4dfd-9490-10f805de9f68

https://www.nationalgeographic.com/science/2020/02/locust-plague-climate-science-east-afri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