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武漢醫療團隊突破肺移植“卡脖子”難題

武漢醫療團隊突破肺移植“卡脖子”難題

肺移植手術現場。醫院供圖

武漢晚報訊(記者王春岚 通訊員杜巍巍 楊岑)在肺移植領域,供體肺離體後儲存時間太短、圍手術期生存率不高、移植術後康複時間長,此前一直是“卡脖子”關鍵難題。

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湖北省人民醫院)胸外科肺移植團隊聚焦肺缺血再灌注損傷,将供體肺缺血再灌注時間從6小時延長到12小時,實作三年内移植患者圍手術期零死亡,肺移植後最短13天康複出院。這一圍繞肺移植重大關鍵難題的研究成果,在湖北省科技創新大會上斬獲2020年湖北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專家組一緻認為,該技術成果在同領域整體達到國際領先水準。

27歲的竹安(化名)從事石材加工多年,2020年4月20日,在武漢大學人民醫院胸外科被确診為肺部不可逆纖維化,唯一的生機就是做肺移植手術。

通過肺移植評估後,他在武漢大學人民醫院胸外科加入“中國器官配置設定與共享計算機系統”等待名單。12月19日淩晨,一例腦死亡患者捐獻的肺源與竹安比對成功,當天下午,在麻醉科吳洋副主任醫師團隊的保駕護航下,胸外科副主任林慧慶教授團隊進行了雙肺移植手術。順利完成手術後,竹安在熊娟護士長與護士胡曉晴組織的術後快速康複系統下,僅1天時間就拔除了ecmo,48小時後完全撤離呼吸機。

作為湖北省内最年輕的肺移植手術受者,竹安終于實作了他的新年願望——暢快呼吸、自由生活。他不知道的是,在像他這樣的肺移植患者身後,凝聚了專家團隊的心血研究。

據介紹,作為現代醫學的重大進步之一,器官移植工作在中國發展迅速,目前每年僅大器官移植數就近15000例。其中,肺移植在技術和管理難度上,堪稱“器官移植之最”。

武漢大學人民醫院胸外科耿慶教授介紹,肺移植作為終末期肺部疾病的唯一治療手段,可有效地改善終末期肺部疾病患者生活品質、延長其生存期。而肺缺血再灌注損傷是肺移植術後移植肺功能不全的主要原因,也是術後發生急、慢性排斥反應及阻塞性細支氣管炎的高危因素,嚴重影響近、遠期生存率,也成為目前國際上肺移植研究的重點。

從2017年底開展肺移植手術以來,該科耿慶、林慧慶教授團隊圍繞肺移植“卡脖子”難題,聯合無錫市人民醫院陳靜瑜教授團隊開展“肺移植肺缺血再灌注損傷機制及臨床關鍵技術創新”研究。通過突破一系列關鍵難題,該院肺移植團隊持續提升供體肺、特别是“邊緣性供肺”的使用率,給衆多渴望新生的肺衰竭患者帶來生的希望。醫院胸外科近三年來實施肺移植手術21例,心外科、胸外科聯手成功實施湖北首例心肺聯合移植。最遠的肺源從以往以武漢為圓心的1000公裡半徑内,擴大到海南、雲南等邊疆地區。

胸外科團隊将供體肺缺血再灌注領域的研究成果應用于實踐後,顯著提升了供體肺的品質,還将快速康複理念(eras)應用于肺移植,術後康複時間顯著縮短,單肺移植病人最短13天即康複出院。

這一研究成果對提高肺移植成功率、擴大肺供體庫、提升邊緣性供肺移植的安全性及開展緊急救援性肺移植手術,具有重大的臨床意義和社會價值。研究成果在全國10多家大型三甲醫院得以推廣,授權專利8件,釋出指南、規範及專家共識9個,對我國肺移植的基礎和臨床研究以及肺移植規範有序的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為更多需要肺移植的患者帶來生機。

來源: 武漢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