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昆明12月29日電 題:90後小夥變身“移動照相館” 為山區上千人免費拍攝“全家福”
新華社“中國網事”記者林碧鋒、王安浩維
拿起智能手機,來張自拍、合影留念,記錄美好瞬間……這些發生在我們身邊看似再平常不過的舉動,對一些大山深處的老百姓來說,卻顯得遙不可及。
在我國西南邊陲的雲南省保山市施甸縣大山深處,一些群衆一輩子沒拍過一張照片,直到2015年,90後小夥楊董清發起“全家福公益攝”項目,才圓了他們的心願。
三年來,楊董清背上相機、自帶幹糧、走村串寨,累計為4個鄉鎮、200多戶、上千位群衆免費拍攝“全家福”,用鏡頭記錄幸福瞬間,溫暖人心。
“全家人永遠的遺憾”
幹練的發型、樸實的着裝、燦爛的笑容,1992年出生的楊董清在大家眼裡是一位十足的陽光大男孩。他老家所在的施甸縣太平鎮地理脈村,是雲南西部大山深處的一個小村莊,這裡的人們世代以務農為生。
有件事一直深深镌刻在楊董清的腦海裡。在他小時候,一輩子生活在山裡的爺爺有個夢想,希望能拍張全家福。然而當時村裡條件有限,沒有相機,村民們隻有繞着泥濘的小道,經過一個多小時車程,前往縣城才能拍張照片。
“後來我有了相機,爺爺卻已經走了,他小小的願望始終沒能實作,這成了全家人永遠的遺憾。”楊董清動容地說,“在一些貧困山區,拍照依然是一件奢侈的事情,不少老人一輩子都沒留下一張像樣的照片。”
2015年春節,在重慶上學的楊董清回到老家,再次被這種情況所觸動,便萌生了為群衆免費拍全家福的念頭。他就在父親陪伴下,來到木老元鄉大地村為一些村民拍照,“全家福公益攝”項目就此萌芽。
剛開始,有些村民對楊董清的“公益拍”心存顧慮。“大家以為拍照要付費。”楊董清回憶說,被“拒絕”後他并沒有放棄,而是想辦法與村裡德高望重的老人交流,然後由老人領着他逐漸到一些村民家裡拍照。
“有些從未拍過照的老人,面對鏡頭時表情略顯僵硬,幾經調整才順利拍完。”楊董清說,為了讓群衆拍照時更加放松,他總會先跟大家叙叙家常,聊聊村裡的趣事,氣氛慢慢就輕松了起來。
山村道路狹窄,有些地方車輛無法通行,楊董清就徒步前往村莊,常常一走就是一兩個小時。“山裡的天氣說變就變,遇到下雨天,山道泥濘徒步更艱難,有時我們就搭着鄉親們的拖拉機進村拍照。”他說。
“每一次拍攝都非常感動”
“笑一個!一、二、三!”伴随着清脆的快門聲,去年2月4日,正值春節前夕,楊董清為木老元鄉大地村村民張文芹一家6口人拍攝了第一張全家福。61歲的張文芹笑得很開心,“從前歡度節日或者家有喜事,我們都沒拍過照。”她感慨道。
那幾天,天空下着小雨,楊董清來到擺榔鄉大中村,一連走了三戶人家,但都因為家裡有人去串門走親戚而未能拍成“全家福”。“人不齊,又下雨,今天就算了吧,你們過兩天再來。”領路的村民李大哥無奈地說。
楊董清并沒有打“退堂鼓”,繼續往前走了半公裡路後,看到不遠處半山腰有戶人家,一位身着布朗族服裝的老奶奶正在打掃院子,老爺爺在一旁安靜地坐着,楊董清連忙打招呼:“爺爺奶奶好,過年了,我們來幫你們拍張照,不收錢!”
“上來坐吧,這邊路滑,小心點!”70歲的榮民楊富春熱情應道。他高興地找來凳子對門擺好,喊來正在看電視的12歲的孫子。兩位老人端坐,孫子楊賽彪站在身後,祖孫三人拍了第一張合照。
“每一次拍攝都非常感動,大家像過節一樣,梳妝打扮換上新衣。”楊董清說,如今“公益拍”團隊包括2名攝影師和1名記錄員,車是自己的,油費自己出,大家都帶上幹糧,哪怕鄉親再熱情挽留,他們也不會留在群衆家吃飯。
拍好照片,楊董清就拿到城裡的相館處理、列印、過塑裝框,再委托親友把照片送到各個村子,最後由村委會主任或村民小組組長送到群衆手中。“拍攝産生的油費、沖洗費等費用一部分自己出,一部分來自愛心人士捐款,每一筆錢我都逐一記錄并及時公布。”他說。
相機、閃光燈、三腳架……從一個人到一群人,三年來,楊董清領着團隊走遍施甸縣木老元鄉、擺榔鄉等4個鄉鎮,為200多戶、上千名群衆拍攝并送去“全家福”,村民總會歡喜地把照片挂在家裡醒目的位置。
“貧困山區需要更多關愛”
“我的夢想是給家鄉每戶人家拍一張全家福。”
“希望借此呼喚更多人關注貧困山區的人們。”
“一輩子做好一件小事也不容易,我會堅持做下去……”
這是25歲的楊董清在采訪中反複提及的幾句話,對于自己三年來的付出,略顯腼腆的他總是輕描淡寫一帶而過。在他看來,一張普通的全家福對山區的貧困家庭卻意義重大。“一張照片就是一段曆史的切片,他們身後的房子、身穿的衣服、臉上的表情,都是重要的細節。”
“每當看到鄉親們把全家福挂在家裡醒目的位置,都令我動容。”楊董清說,每一次去拍照都深切地感受到群衆的真誠、淳樸與熱情,也感歎自己力量的微弱。“我隻能為他們拍一張照片,而不少貧困家庭需要更多幫助。”
今年春節,為了讓鄉親們更快拿到全家福,楊董清特意買了一台便攜式列印機,從此他給群衆拍照,走到哪裡就背到哪裡。“拍完照就能列印,鄉親們再也不用等待個把月才能拿到照片。”他說。
如今,楊董清有了新的身份。今年6月,他和幾位朋友在保山市區共同成立了一家影視工作室。他說:“這是新的起點,讓我更加堅定地追逐自己的夢想,用鏡頭溫暖更多貧困山區的人們。”
“我隻是一名普通的攝影師,嘗試用相機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楊董清說,自己切身感受到家鄉新農村建設和精準扶貧等工作帶來的變化,但在雲南乃至全國各地的貧困山區,還有許多人需要更多關愛。
今年是“全家福公益攝”項目實施的第三年,楊董清盼望着,到第十個年頭自己能舉辦一個“全家福”攝影展,并回訪那些曾經拍過的人,看看他們的變化。“我現在多拍一張照片,可能他們未來就會減少一份遺憾。”楊董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