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外灘複刻“國王與我”

本報記者許望上海報道

外灘素來以萬國建築著稱。1月9日,一場名為“國王與我”的藝術展來到位于外灘三号的滬申畫廊。這一主題展覽于去年9月在米蘭王宮王子殿首秀,來自意大利、中國、日本等國的9位藝術家共同用自己的創意在王子殿上演了一出關于王宮的幻想故事。現在,同樣的展品幾乎原樣搬到了滬申畫廊,為黃浦江畔的異國風情更添一抹意大利童話感。

命題作文的寫法

“國王與我”展覽上的藝術作品擁有一個共同特點——它們都與alcantara這一特殊的面料有關。來自意大利的進階定制材料品牌alcantara向藝術家們發出邀約,以“國王與我”為主題、以alcantara面料為靈感為這次展覽量身定做藝術品。

策展人樂大豆表示:“藝術家知道要用這個材料做作品,他們有自由選擇的空間,接受或是拒絕都可以。一旦他們接受了,這個材料就變成了創作媒介,而創作的媒介本身就可以是任何東西。”

9位藝術家用裝置、錄像、攝影等多種藝術手段對策展主題做出了回應。

滬申畫廊的展品劃分為兩個區域,一邊更具故事性,作品中都有國王和城堡的符号,借此呼應米蘭王宮這一特殊場域。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gentuccabini帶來的作品——《王室邊緣》,印有超寫實圖案的面料,折疊堆積在地面和牆面上,營造出豐富而華麗的效果,呼應了王宮的裝飾花紋,當觀衆撥開面料進入其中,才能看清複雜的内飾。arthurarbesser的《青蛙國王》是一個被印有雲朵圖案的材料包裹的噴泉,觀者可以通過踩在王子與公主的鞋子上看到自己的倒影。《皇帝的新衣》是六枚真人大小的國際象棋棋子,用裝飾有arbesser設計圖案的面料包裹。通過場景再現,藝術家重新解讀了兩大經典童話。

展覽的另一部分則更加抽象,日本攝影師小山泰介将z型牆面全鋪上以特殊材料和哈内姆勒紙印制而成的攝影作品,同時,以三個垂直元素共同營造出一種全封閉的視錯覺,使得真實材料與複制品的界限變得模糊。《王子的遊戲》由maurizioanzeri創作完成,臉孔組成的巨大屏風,給觀者以壓迫感,既迷人又詭異。

francescosimeti創作的《世外桃源》雖然不是最大型的作品,卻以豐富的細節吸引了眼球。或固定或移動的面闆上裝飾着異域圖案,如同馬可·波羅所描繪的由忽必烈建造的城市一樣,這些面闆互相交錯,打造出十八世紀劇院舞台的效果。

不同空間多樣表達

在開幕當天的新聞釋出會上,贊助此次展覽的alcantara首席執行官andreaboragno表示:“這次展覽的困難在于怎樣将王宮的東西移入另一個場所。”

“國王與我”展覽規劃之初,就已經決定要在米蘭王宮王子殿舉辦。藝術家收到邀請後也先到王宮看過才進行了創作。是以某種意義上,展覽的許多作品是為王宮“量身打造”。

“當我們開始在米蘭與藝術家創作‘國王與我’時,我們問了自己幾個問題:如果将這些場域特定作品和古代房間轉移到一個全新場所,藝術家将會對其進行怎樣的轉變和再造?考慮到它需要發生在另一個曆史建築中、俯瞰另一座曆史名城,藝術家又如何在另一個空間中重新搭建?這些想法最終成為把展覽帶到上海的初衷。”策展人樂大豆表示。

米蘭王宮曾是許多個中世紀意大利米蘭的政府所在地,如今這裡已成為意大利重要的文化中心,王宮堂皇氣派的建築為衆多博覽會和展覽提供了絕佳的場地。在米蘭王宮展出時,9位藝術家的作品散布于王子殿的7個房間内,擁有更強的邏輯關系和空間感。本次展覽的大部分作品可以直接觸摸,而單獨的房間也增加了觀衆與藝術品之間互動體驗的私密感。

作為上海老牌畫廊,滬申畫廊盡管擁有一千平米的場地足夠擺放作品,但空間更加通透,僅有柱子阻隔視線,并沒有強烈的空間切割感,也就是以使得作品之間的遞進關系淡化。

在樂大豆看來,差異化表達也是轉換展覽場地的吸引力所在:“這裡(滬申畫廊)有空白空間,特别抽象,視覺上比較幹淨一點,是以搬過來不是很大的問題。不是所有的藝術作品都可以移到另一個地方做展,但可以移動的作品,到了另一個地方,就有了更多探讨的空間和表現的餘地。”(編輯董明潔許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