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人吃掉全球近四成友善面!從國内友善面史,看泡面的40年沉浮一二三結語

作者:冷先生商業筆記

任意采訪國内一家高校,提問“大學生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東西”,其中一定有友善面。

在友善主食領域,我國友善面産量已列世界首位。饑腸辘辘之時,一壺開水,一包泡面,就能解燃眉之急。

中國人吃掉全球近四成友善面!從國内友善面史,看泡面的40年沉浮一二三結語

友善面還是“傳染性”極強的食物,由于它的香味濃厚,極具感染力,一節車廂中隻要有一個人率先吃起泡面,就會有接二連三的尾随者加入泡面大軍。

哪怕是日常生活中,一旦發生台風、疫情等災害緻使人們不便出門,超市貨架上首先驟降的,一定是友善面。

有資料顯示,中國人吃掉了全球近四成的友善面,僅2018年,平均每個中國人年消費29包。聯想到中國泱泱14億人,每人一年吃掉29包,這個數字,着實夠驚人。

如果對友善面追根溯源,很多人都會想到張國文,那個據說發明了友善面的台灣屏東人,但據考證,有關中國台灣人發明友善面一說,實屬為了出名而編撰的故事。

事實上,早在“友善面”這個名詞被發明之前,中國就已經有類似的面食,被取名為“伊面”或者“伊府面”,據說是一個揚州伊姓知府家的廚子最先發明出來的,用油将面食炸過之後晾幹收藏,這樣面食可以随時在熱水中泡軟,友善食用。

中國人吃掉全球近四成友善面!從國内友善面史,看泡面的40年沉浮一二三結語

上世紀五十年代,日籍華人安藤百福銷售出了全球第一袋友善面,取名為袋裝雞湯拉面,後來日清公司進一步發明了帶有調味包的友善面“出前一丁”,并于70年代更新推出了杯面。

對于中國人來說,有關“第一袋友善面”的記憶,大約出現在1964年,由北京食品總廠生産出的第一包友善面。

中國人吃掉全球近四成友善面!從國内友善面史,看泡面的40年沉浮一二三結語

但當時技術有限,北京食品總廠在充分利用邊角料的前提下,使用鴨油炸面餅,導緻口感不佳,有一股一閃而過的怪味。

1970年,上海益民食品四廠改進了友善面的制作方法,采用了高壓蒸熟,外加油炸的方法,制作出了真正意義上友善又味道鮮美的友善面,一經推出就賣斷了貨,年産量超百萬,當年就賣出了200萬袋。

中國人吃掉全球近四成友善面!從國内友善面史,看泡面的40年沉浮一二三結語

遺憾的是,這個牌子的友善面并沒有發展壯大并流傳開來,作為時代衆多昙花一現的産物之一,它很快湮滅掉了。

所幸,友善面這種東西開始為人所知,由于其便捷的操作和勁道的口感,很多人從中嗅到了商機,默默加入研究友善面的隊伍中。

八十年代的中國,除了杭州面粉廠在銷售由自己研究制作的友善面外,廣東珠海的華豐食品公司也推出了飽含地域特色的三鮮口味友善面。

與此同時,北方則出現了“友善面大省”——河南,北京人童年的味道“北京麻辣友善面”、曾在山西晉城被稱為獨孤求敗的豫竹友善面,其生産地都是河南。

如此看來,八十年代的中國,堪稱友善面之花處處開放。

中國人吃掉全球近四成友善面!從國内友善面史,看泡面的40年沉浮一二三結語

光陰似箭,很快,經濟浪潮卷着從不回頭的時間一股腦地闖進了九十年代。

對于友善面行業來說,九十年代是一個黃金時代。

1992年,從内蒙古開往北京的一列綠皮火車上,從台灣來的一名魏姓商人正在吃自己從台灣帶來的友善面,他本是深入内陸做生意的,但生意沒做成,錢卻快花光了,此去北京,他原本是想找點其他門路。

“哧溜哧溜”的吸面條聲音,響徹車廂,被濃郁的香精味道和魏應行吃面的樣子所吸引的乘客,不約而同看向同一個地方,沉浸在吃面和沉思中的魏應行,完全沒發現周圍人的目光有意無意都在自己身上打量。

當他驚覺這一事實後,意外地沒有感到尴尬,在這異常集中的目光中,魏應行發現了一個絕佳的商機:做出一個馳名中國的友善面品牌。

在此之前,中國雖然有不少品牌的友善面,但大多“山中稱霸王”,各自在熟悉的地域上自産自銷,每個地區的人都有自己喜愛的友善面味道,并沒有一個廣為認可的品牌。

而且,當時國内的友善面,雖然也有調味包,但大多是味精、胡椒粉和辣椒面,泡出來之後水是水,面是面,不能能沒有滋味,但有多美味,還真談不上。

中國人吃掉全球近四成友善面!從國内友善面史,看泡面的40年沉浮一二三結語

這個發現,讓魏應行激動萬分,說幹就幹,下了火車之後,魏應行将自己的“賣油”老本行直接抛棄,開始東奔西跑在國内選址建廠。

廠址最終選到了天津,至于友善面,他最先對“紅燒牛肉”下手,比起此前的“麻辣友善面”、“豫竹友善面”、“雙峰友善面”,他雖然也有品牌,但取名更加直接,就叫“紅燒牛肉面”。

這個名字對于當時還處于經濟發展期的中國,尤其是兜裡剛剛有了錢,還不一定買得起多少肉的中國老百姓來說,誘惑力十足。

中國人吃掉全球近四成友善面!從國内友善面史,看泡面的40年沉浮一二三結語

至于這個友善面的品牌,對于如今的中國人早已不陌生,它就是“康師傅”。

康師傅一出,以其絕佳的優勢:口感和廣告,瞬間在中國大陸引爆,銷量遠超此前的雙峰,且康師傅當時非常“雞賊”地将價格定到比雙峰便宜幾毛錢,物美價廉頓時成了它的标志。

雙峰面對這個新出現的競争對手,幾乎完全沒有招架之力,很快,就關廠宣布倒閉,從此成為萬千80後對于舊時光的标志。

在國内很是享受過一段“獨孤求敗”味道的康師傅,在不久後迎來了新的競争對手——統一友善面。

中國人吃掉全球近四成友善面!從國内友善面史,看泡面的40年沉浮一二三結語

為了開辟新的市場,康師傅和統一還你追我趕地開展了一場對于國小生的“籠絡”。

當時,眼見康師傅在泡面界闖出了名堂,統一加入戰局後,别出心裁地開辟了“幹脆面”市場,作為一種零食,它的閱聽人主要是小孩子,但當時的學校禁止商業活動進校園。

饒是如此,也沒能阻止統一,它開始往學校免費送友善面,這樣一來,就不算商業活動了。

統一放長線釣大魚,接觸過幹脆面味道的國小生們,瞬間被這個叫“小浣熊”的幹脆面征服了。

為了進一步穩固孩子群體,統一還在幹脆面中加入了集卡活動,“水浒卡”、飛機模型、科普小冊子,把國小生們迷到欲罷不能,直到今天,“集卡”都是九零後特有的童年回憶。

中國人吃掉全球近四成友善面!從國内友善面史,看泡面的40年沉浮一二三結語

還有一個笑話曾說到,小時候集卡的,和長大後集“五福”的,被騙的都是同一撥人。

由此也可看出幹脆面集卡活動在當年的影響力。

康師傅作為友善面領域巨頭之一,怎麼可能幹看着統一占領幹脆面市場呢?不就是小浣熊嗎?康師傅心想,我也可以做到。

此後,“小虎隊”加入了與“小浣熊”的戰局,彼此不分上下,同在一塊蛋糕上做大。

九十年代的友善面市場,看似隻有康師傅和統一兩家獨大,但事實上魚龍混雜,市場兩極分化嚴重。

首先,康師傅和統一主打高端市場,價格偏高,産品品質穩定,口味有保證,但與此同時,很多廠家開始在中國到處興起,并推出自己的專屬産品,比如白象豬骨面、華龍的福滿多、東北的東三滿……

有些友善面價格低廉,口味較差,但憑借價格也能在市場中獲得一席之地,對于康師傅和統一來說,這些主打低端市場的友善面品牌入侵了市場,分走了一部分蛋糕,是以也各自推出了“殘血版”友善面配合低端市場,一時間市場上各種友善面應有盡有,口碑也不盡相同。

中國人吃掉全球近四成友善面!從國内友善面史,看泡面的40年沉浮一二三結語

但不管怎麼樣,友善面在中國總還是快速增長起來了,有了學生作為友善面主力軍,加上友善面本身易于操作,友善食用的也特色,十幾年來産量是有增無減。

至2011年,我國友善食品總産值就已經超過2700億元,其中康師傅市值超過1400億港元,折合人民币依舊超過千億。

俗話說,世界上沒有永遠躺赢的産業。随着個人所得不斷上升,經濟發展加速,進入21世紀以來,國人其實更加注重起健康飲食,友善面的确在友善一途有着無可匹敵的優勢,但在健康與營養方面,十幾年來都飽受争議。

中國人吃掉全球近四成友善面!從國内友善面史,看泡面的40年沉浮一二三結語

2010年後,随着外賣行業的興起,友善面受到了嚴重的沖擊,康師傅和統一迅速響應了來自外賣的挑戰。

當時的各大超市中,随處可見成包的泡面旁邊捆着鍋碗瓢盆,最常見的還是火腿腸,買友善面送火腿腸,成了康師傅和統一力挽狂瀾的主要舉措。

據康師傅的董事長說,那幾年,被康師傅和統一送掉的火腿腸,足有40億根。

即便如此,也沒能阻止友善面産量的江河日下,2013年中國友善面銷售量同比下降1.3%,2014年這一數字擴大到7%,2015年持續下滑6.3%,到了2018年出現斷崖式下降,産量從2017年的1103.2萬噸下降至699.5萬噸,2019年繼續下降。

中國人吃掉全球近四成友善面!從國内友善面史,看泡面的40年沉浮一二三結語

從很多品牌的衰落中,我們可以看出,其實最為緻命的競争對手,不一定來自于本行業,也許是跨行業打擊,也許是時代限定。

正如蘇甯電器的對手,最終并不是國美,而是來自線上的京東、淘寶。

康師傅和統一最為強勁的對手,也不是彼此,而是随着時代發展出現得越來越多的友善速食産品,比如螺蛳粉,比如自熱鍋。

越來越多的産品的出現,正印證了這個時代年輕人越來越高的精神與物質需求。

友善面有競争對手是好事,也許能夠促進它的更新換代呢?

盡管友善面面臨着時代挑戰,但不可否認,在疫情來臨之時,無論是價格還是實用性,它依舊是老百姓能夠想到的最優選擇。

對于學生、工作繁忙的白領亦或者是其他低消費群體,友善面不失為一個友好的夥伴,它就像床頭的夜燈,雖然時時被調侃是沒用的擺設,但一旦離開它,生活中的确會增加不必要的麻煩。

也許在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我們仍将與之為伴,與其吐槽,不如看它會給我們帶來什麼樣的驚喜吧。

作者:黑貓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