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測顯示,到2050年,全球人口将達到90億。當全球人口不斷增長,全球資源的開采消耗接近極限。應對氣候變化、保護自然環境,成為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氣候議程、雙碳政策,帶來了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這一趨勢,将對全球産業發展、規則标準制定、國際治理合作産生怎樣的影響?今天,在第四屆虹橋國際經濟論壇“氣候變化背景下的綠色發展和全球經貿新格局”分論壇上,與會人員就此展開了探讨與展望。
環保有經濟依據
一種觀點認為,貿易與可持續性不能相容。比如,與購買海外進口産品相比,購買國内産品更有利于地球氣候和環境。
“這類想法并非總是正确的。”國際貿易中心執行主任帕梅拉·科克-漢密爾頓認為,走環保道路有經濟層面的依據,在提高競争力的同時,也能增強應對氣候變化和經濟沖擊的抵禦能力。
從實際生産角度來看,綠色科技和氣候環境友好型的商業模式相結合,有助于降低生産成本、提高生産效率。通過接受環保法規,增加進入可持續市場的機會,此類市場的規模日漸擴大,企業還能獲得綠色融資的資格。同時,也為新的出口機會打開大門。
與會專家認為,政府和可持續價值鍊的消費群體可以幫助供應商實作這一轉變。從全球角度看,對于可持續産品的需求正不斷增長。這已經不再是大環境中的一個縫隙市場,由于消費者對環保可持續的化妝品、視訊、服裝與紡織品的需求不斷增加,中小型企業供應商不可避免地會參與到氣候轉型的過程中。
“除了市場驅動機制外,還需要有強烈的政治意願。”所有的全球貿易參與國應積極主動倡導,将可持續發展納入對貿易、生産和消費真正有影響的貿易協定中。各國政府必須在國内和國際兩個層面齊心協力,從機制、法規和提供支援幫助等方面,幫助小企業更好地向綠色商業模式轉變。
國際發展法律組織總幹事簡·比格強調了對弱勢群體和邊緣化人群的重視。“法律賦權應該以人為本,鼓勵群衆和社群參與我們的氣候行動,因為他們就是最先受到沖擊的那部分人。”
合作是關鍵
新冠肺炎疫情的發生讓全世界意識到,全球性的問題顯然需要全球性的解決方案,生産價值鍊的所有參與者都涉及其中。
“盡管國家間情況各有不同,但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我們必須要合作。”米其林集團全球副總裁、中國區總裁兼首席執行官偉書傑指出,所有企業都要更加創新,改變商業模式,同時做重要的整合,比如産品周期管理,從第一環到最後一環,每一環都要變得更加綠色。“關于碳中和,不是有一個行動計劃就夠了,一定要有科學的方法。”
跨國礦業公司必和必拓首席執行官韓慕睿介紹了與中國企業的合作,比如,支援鋼鐵行業開發先進技術和路徑,以削減傳統煉鋼工藝的碳排放強度;與中國寶武及河鋼集團分别簽署合作備忘錄,總計承諾投資5000萬美元,用于共同探索低碳減排技術。
“各國和各産業中依賴碳基資源和碳排放量較高的經濟活動,能夠通過國際合作擺脫困難,實作向碳中和的轉變。通過國際合作,這些國家和産業能夠接觸到新的低碳材料和技術。”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黨委書記、副院長餘淼傑強調,符合碳中和理念的21世紀産業政策不能孤立存在,行之有效的一攬子産業政策必須考慮投資、貿易、稅收、知識産權、競争和勞動力市場政策,以及整體環境、社會和宏觀經濟政策架構等因素。
尋找最大公約數
在建構以國内大循環為主、雙循環互相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下,與會專家認為,從經貿的角度,有幾點需要注意。
比如,不要把出口目的地一股腦瞄準到歐美市場,要更多地看到一些開發中國家新興工業國家的市場。又如,注重進口規模的多樣化,不隻是進口高規格、高品質的最終品,同時也要進口高品質的中間品。還有,對外投資不隻走出去,還要走進去。對不同目的國進行不同的考慮,從出口、進口、服務貿易再到投資,到“一帶一路”建設,再到區域經貿合作,把綠色的理念都包含進去。
目前,全球化出現了一些回頭浪,全球貿易新的表現形式,便是全球經貿格局三足鼎立。以中國為中心節點的亞太經貿圈,以美國為中心節點的北美經貿圈,以德國為中心節點的歐盟經貿圈。它們三足鼎立,逐漸形成自己内部的價值鍊。當然,三足鼎立不等于三者孤立,三者之間也是彼此相連的。
“如果全球貿易格局分為三大圈,從綠色保護發展來講,也有三個不同的方案。”餘淼傑說,各國應該在三個不同的理念中,尋找一個最大公約數,尋找一個“和解”,來推進地區的碳排放和環境保護。
欄目主編:陳玺撼 文字編輯:束涵 題圖來源:視覺中國 圖檔編輯:笪曦
來源:作者:束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