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靈魂人物埃裡克·施密特(eric schmidt)宣布将于2018年1月正式辭任谷歌母公司alphabet執行董事長。辭任後,他将轉任技術顧問,但仍會留在alphabet董事會。
施密特是谷歌和alphabet最資深的高管。2001年,谷歌創始人拉裡·佩奇和謝爾蓋·布林邀請施密特加入谷歌,2001~2011年,施密特任谷歌ceo。
施密特被認為是矽谷神話的締造者、谷歌科技帝國崛起的關鍵人物。在他的帶領下,谷歌由一個搜尋引擎成長為一家涉獵廣泛的科技巨頭,市值已膨脹至7400億美元。
拉裡·佩奇給施密特的評價是:“從 2001 年開始,埃裡克就為我們提供商業和工程上的專業知識,以及對技術的未來清晰的理念。”矽谷人對他的評價是:“施密特絕對是個舉足輕重的人,其經曆之豐富,堪稱業界老狐狸。”

谷歌的“三駕馬車”
施密特不是谷歌的創始人,但是他的地位完全不輸谷歌創始人,與拉裡·佩奇和謝爾蓋·布林并稱為谷歌的“三駕馬車”。
施密特擁有美國普林斯頓大學電子電氣工程師學士學位、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計算機科學學士學位和博士學位。畢業後,施密特曾在貝爾實驗室、太陽微系統(sun microsystem)等大公司任職。在加入谷歌前,他曾是一家小型的技術公司novell的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他還是程式編譯器lex的共同作者。
2001年,施密特聽取了兩位風險投資大佬kcpb 的約翰·杜爾、紅杉資本的麥克·莫裡茲的建議,接受谷歌邀約,出任谷歌ceo一職,一待就是十年。
入職時,施密特的年薪為25萬美元,在當時的矽谷絕對是高薪,而且還被授予了大量的股票。2004年谷歌上市後,施密特和佩奇、謝爾蓋·布林一起宣布隻拿 1美元的年薪,一直持續到2010年。但施密特早在加入谷歌之前就已經很富有了,憑借谷歌大量的股票,施密特進入了美國富豪榜。
施密特之是以深受兩位創始人的尊敬,在ceo職位上能夠持續工作長達10年,是因為他很會把握自己的角色。他認為,創始人在決定公司戰略和技術走向方面擁有決定權,而他的首要工作就是把谷歌和兩位創始人的決策最大程度地兌換成收入和利潤。
施密特曾透露2001年他第一次與谷歌的兩位創始人見面時的情景。施密特說道:“他們在各個方面的看法都與我不同。我搞不懂他們對事物的看法究竟是令人耳目一新的遠見,還是天馬行空的遐想。”
施密特對谷歌最大的貢獻是,他讓谷歌從一個單純的搜尋引擎,轉變為一個為企業提供各種搜尋服務的供應商和網際網路上最大的廣告平台。施密特老到而頗具創新的頭腦看到搜尋與廣告之間最和諧的聯系,并創造了搜尋廣告這一革命性的盈利模式,挖掘出了搜尋引擎的巨大商業潛能。直到現在,谷歌超過80%的收入依然來自于搜尋廣告業務。
後來,谷歌開始涉及作業系統、浏覽器等業務,不僅釋出安卓作業系統,還推出chrome浏覽器,對傳統巨頭公司微軟和科技新寵企業蘋果公司都形成挑戰。
2003年,谷歌就做出了一個重要的戰略決定——研發移動作業系統。當時安卓創始人安迪·魯賓(andy rubin)已經開始在矽谷創業了,公司的名字就叫安卓(android)。不過魯賓當時非常神秘,隻說要做高度定制化的作業系統,外界對其知之甚少。
2007年谷歌宣布收購安卓公司,并将android來命名谷歌的作業系統。同時,谷歌采取開放的政策,推動業界其他移動裝置公司開發安裝了這款安卓作業系統的手機。
安卓是全球最普遍的移動作業系統。gartner 的資料顯示,2017年第三季度,蘋果ios系統份額為11.9%,安卓系統份額為87.9%。
擁有了安卓作業系統的谷歌,開始推動第一款智能手機的研發。2008年,谷歌推出第一款安卓智能手機。但這一舉動也令施密特陷入了尴尬。
施密特在2006年至2009年期間同時擔任蘋果公司董事。該期間,蘋果公司也正推出改變人們移動通信方式的颠覆性産品iphone。而iphone和谷歌手機成為了競争對手,施密特必須做出取舍。
蘋果公司時任ceo喬布斯給了施密特一個折中的解決方案,為了避免利益沖突,如果董事會的會議内容是有關iphone的,那麼施密特必須主動離開會議室。
但施密特最後選擇退出了蘋果董事會。
主動削權
2011年,在擔任了谷歌十年ceo的施密特主動請辭,他當時表示:“谷歌已經不需要由成年人來監管了。”
以急流勇退的方式結束十年輝煌,外界對此衆說紛纭。有人認為施密特是想實作政治野心,施密特與時任美國總統奧巴馬的私交甚笃,他也是奧巴馬政府的顧問,當時有傳言稱,施密特正在尋求加入奧巴馬政府。
施密特一直以來對美國民主黨政治人物的支援,令他在美國政界獲得了良好的聲譽,并結交了不少關系。《搜尋》一書作者約翰·巴特爾(john battelle)曾說道:“施密特成為谷歌和社會、政界之間的緩沖器,并在業界組織遊說政府機構,以保護科技行業的利益。”
有人認為,施密特選擇在巅峰時期離開ceo職位,是因為谷歌的前景未蔔。當時谷歌盡管得以在微軟的巨頭陰影下和平崛起,不過面對蘋果和facebook這類矽谷新寵的競争,谷歌并不具備天然優勢。再加上谷歌在中國和歐洲等地面臨着更加嚴格的審查,外界對谷歌的創新能力也有所質疑。
施密特将谷歌ceo的接力棒交給拉裡·佩奇,自己仍然擔任谷歌的執行董事長。但這一次權力的交替被視作施密特有意削弱自己在谷歌的影響力。
2015年,伴随着谷歌的擴張,公司迎來了曆史上最重要的一次拆分重組。公司核心業務如安卓、搜尋、廣告、人工智能科研和部分非核心業務留在谷歌麾下,而大部分非核心分子業務如光纖寬帶業務fiber、硬體業務nest、投資基金google ventures和google capital 等拆分出來,和谷歌同級作為子公司,歸于母公司 alphabet旗下。
alphabet公司ceo由佩奇擔任,施密特繼續擔任alphabet公司執行董事長。而谷歌ceo的接力棒則交給了原谷歌産品和工程業務的進階副總裁桑達爾·皮查伊(sundar pichai)。
誤判人工智能
成功的背後,也有失誤。
施密特曾主動承認自己的兩個失誤,一個是對社交網絡的猶豫,沒有能在社交網絡興起之初全身參與,把機會讓給了對手,讓facebook和twitter等社交巨頭得以崛起。
另一個失誤是對于人工智能的技術缺乏遠見。施密特曾在任時就判斷人工智能技術不會取得大規模的成功,并認為人工智能隻能夠在具體任務中作為一個特定的工具,至于廣泛應用則需要幾十年事件。這種判斷的後果至今影響着谷歌的決策。無論是alphago或者谷歌的tensorflow,都是針對某一領域的應用,尚不具有通用性。
今年5月,alphago和柯潔進行了一場人機大戰,施密特親臨現場。他向第一财經記者提及對于人工智能的看法時說道:“我80年代就研究了人工智能,但很多嘗試失敗了,我也放棄了,80年代末,深度學習神經網絡發明出來并且很快更新,今天的方法是20年前的電腦所不具備的。”
2017年12月,谷歌在上海召開的開發者大會上宣布,将正式成立中國人工智能研究中心,由谷歌人工智能首席科學家、斯坦福大學人工智能實驗室主任李飛飛擔任負責人。這是谷歌在中國朝着人工智能深入研究方向邁出的一大步。
人工智能技術在近十年的發展讓施密特轉變了觀念。施密特告訴第一财經記者:“人工智能的創新速度甚至是呈指數級的。比如神經網絡和深度學習的出現,機器可以實作自我學習,開始加快疊代。”
具體到應用領域,施密特還表示:“我認為最大的影響是翻譯,這是我這輩子都沒想到過的事實。”他認為,當電腦有了視覺,電腦可以推理,就會發生質變。
在所有的人工智能應用領域中,施密特最為看好的是醫療。他對第一财經記者表示:“醫療領域需要大量教育訓練資料,生理健康資料太充分了,有治病率和死亡率等。技術可以促進人健康,生理學和藥物學未來5年将給人類巨大貢獻。”
施密特認為,未來人工智能的發展,最有前景的方式是人類和人工智能的結合。他不認為會造成大規模失業和威脅。他拿“撫養比”來舉例,稱老齡化和人口壽命變長讓每個人負擔的“撫養”任務變得更重,但之是以經濟還能持續發展,是人工智能等帶來的賦能。
全球科技公司都在争奪人工智能的賽道。在施密特看來,無論是亞馬遜的echo還是其它他司,都在利用最适合自己的方式,去使用人工智能、建立通用語言。
“目前在人機互動、機器和機器的互動方面競争也非常激烈,而且這樣的競争也肯定在中國發生。”施密特說道。
不過施密特不認為人工智能的發展會被少數精英和巨頭公司掌握。他告訴第一财經記者:“中美創業者很多,他們可以連續疊代。這是智能時代,還有更多公司有待出生,如無人駕駛、醫療、智能交通和分布式智能雲。當我們使用tensorflow在各行各業應用時,就可以不斷推陳出新。”
施密特對中國技術的發展仍然高度關注。他對中國的創新公司“熟門熟路”,比如滴滴、支付寶和微信、大疆無人機等,施密特表示:“都很多具有鮮明中國烙印的公司和産品開始走向全球市場,并擁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2015年,施密特在參加techcrunch中國峰會時,對微信大加贊賞。“這是最有意思的一個軟體。”施密特說道,“因為他可以同時解決消費者許多問題。為什麼這個産品不是在世界上其他地方被發明?我覺得問題在于銀行業、流通業的成熟度。因為微信所提供的整合的服務,在美國可能沒有那麼有用,但是在中國特别有意義。”
施密特即将揮别這家他苦心經營17年的科技帝國。盡管不算是徹底告别,因為他還将繼續擔任谷歌技術顧問,但他在谷歌的職業生涯算是就此告一段落。
傳奇落幕,新篇開啟。巨人的離場總是讓人唏噓,但是,也正是他們肯放手給下一代,才讓年輕人有實作夢想的可能性,畢竟世界是屬于年輕一代的。隻是,施密特的位子,該由誰來填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