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雖然戰争題材的小說、影視劇從未間斷,但沒有哪一部作品,能像《西線無戰事》那樣,将戰争的殘酷,描寫得這般真實、凄冷、震撼人心。

(一)
戰争有多恐怖,恐怕隻有在戰場上死裡逃生的人才知道。
而《西線無戰事》的作者埃裡希·瑪麗亞·雷馬克,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一位幸存者。
1916年11月,雷馬克應試入伍,1917年6月奔赴西線,7月底他因四肢多處受傷、頸部中彈而住進了戰隊醫院。
戰場上的不幸,成就了他最大的幸運,他最終活了下來。
這本書,就是他在戰場上所見所聞的真實寫照。有人評價他說:沒有哪位作家曾像雷馬克一樣,如此公開而毫不留情面地将戰争描寫為對生命巨大的敵意和殘忍、痛苦的野蠻之海。
西線無戰事 ¥30.75 購買
正是因為有了戰場上的親身體驗,雷馬克僅用6周就完成了這部小說。小說深刻、刻骨地解揭開了戰争的神秘面紗,讓人們看到,那一代人是如何在這該死的爬滿虱子的戰争中“死”去的。
本書一經發表,就引起了衆人的關注,出版當年,僅在德國銷量就高達上百萬冊。
1930年《西線無戰事》在好萊塢被搬上了螢幕,可與此同時,他的作品被禁,雷馬克也被剝奪了德國國籍,被迫流亡海外。
可是,這一切阻止不了作家雷馬克的偉大,更磨滅不了這本書的曆史價值,近百年以來,這本書流向了千萬個家庭,用它的方式,警醒世人,戰争之惡,太平之貴。
(二)
悲慘,是戰争的主旋律。
看完這本書,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複,從來沒有哪一本書,能讓人讀得這般沉重,仿佛書中的每個标點,每個字的一筆一劃,都是一個活生生的生命,被戰争無情摧毀的過程。
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聽一首綿綿的哀樂,凄凄慘慘地穿過百年的時光隧道,墜落于那片腥風血雨的大地之上。
他們還十七、八歲,他們是原本應該屬于書本、屬于詩歌、屬于田地、屬于音樂的平凡人。
可是,他們卻被迫走向戰争,将刺刀對準敵人的胸膛,然而,那些敵人,同樣也和他們一樣,原本是應該屬于書本、屬于詩歌、屬于田地、屬于音樂的平凡人。
這是時代強加于他們身上的鎖鍊,這是政治家們為一代人畫上的悲慘的底色。
戰争就像一場巨大的漩渦,将他們吸入世界無盡的黑暗之中,無法掙脫。
那是個你死我活的地方,在那裡,個人的生命蝼蟻一般地存在,在慘烈的殺戮、無盡的恐懼、難忍的饑餓之間,生存變成了一件極其偶然的事。
他們眼睜睜地看着自己的戰友被炮彈炸飛,胳膊、内髒滿天飛;
他們用那些埋在墳墓裡的屍體做掩護,看着這些屍體再次被殺死一次;
那些和老鼠搶食物的時刻,那些看着朋友重傷,生不如死,隻想親手給他一槍,好讓他擺脫痛苦的時刻,毒氣一般,腐蝕着他們的身心。
戰争的本質是為了什麼?在無止的戰争之中,那些原本為了國家、民族、自由而戰的信念,在鮮血、痛苦、死亡之前統統瓦解,除了發起戰争的侵略者的自私和欲望,還有什麼可以解釋這血流成河?
戰場上堆積的屍體和膽寒的哀嚎,喚醒不了好戰者的美夢,冷卻不了統治者們的無窮欲望。
他們帶着對戰争對世界的理想而戰鬥,而這個沒有答案的問題,摧毀了這些年輕人的信仰。
(三)
在無盡的黑暗之中,一點微光就是對他們最大的仁慈。
戰場上,不止有撕心裂肺的痛楚,也有感天動地的熱淚。保羅和戰友們的感情,是這世界僅存的一點微光,也是他們活下去的所有動力。
保羅和戰友們一起報複無良上司的情景,一腳一拳都是大快人心,讓人拍手稱贊。
為了填飽肚子,保羅和卡特一起去偷鵝,保羅跳進窩棚,兩隻雪白的鵝,在他的兩隻手中拼命扇動着翅膀,好像要把他帶入空中…… 保羅和卡特在一間破舊的屋子裡烤鵝,美妙的香味彌漫開來,兩個穿着破舊衣服的士兵相視一笑,這光滑柔軟的羽毛,這微弱的生命火星,這世界竟這般美好,令人潸然淚下。
戰火中,兩隻受傷的馬的嚎叫,讓人毛骨悚然,一位農民戰士顫抖着說:“我告訴你們,讓動物上戰場,是最卑劣的勾當。” 危機中,有人給了馬兒一槍,馬兒應聲倒地,誰曾想,終止一個生命,竟是對它最大的慈悲。
當自己的生命都朝不保夕的時候,農民那對動物産生的悲憫之情,讓人肅然起敬。他們雖身在地獄,但那顆心依然是熱的。
保羅和朋友,一起捧着食物遊過河界,他們愛上了對岸的女人,并與他們享受了一次真正意義上心靈與肉體的歡快,這唯一一次愛的感覺,充滿欣慰與悲壯。
保羅休假回來,把母親親手為他做的洋芋餅分給好友們,隻一句“這可是媽媽做的啊”,就讓人看得淚流滿面。 不管什麼時候,不管這世界多麼殘忍,有一個人毫無保留地愛着我們,那個人一定是媽媽。
戰争使得一部人失去人性,但有些人的光芒,星火燎原。
戰争是血腥的、殘暴的,在這裡,他們沒時間回憶、沒時間沉痛、沒時間休息,因為炮彈随時會打過來,剩下的隻有麻木,隻有活一天算一天的絕望。
然而,在作者的筆觸下,他們用力地活着,用力地享受着生活之中微小的快樂,這些快樂,是生命給予他們僅有的财富。
(四)
20歲的生命,不該成為戰争的犧牲品。
1914年,無數年輕的戰士擠上火車,唱着歌,興高采烈地奔赴西線,4年過去,他們中的大部分人,都沒能回來。
保羅說:我很年輕,才20歲,我對生命的認知,唯有絕望、死亡、恐懼和聯結這痛苦深淵的失控的淺薄。
這世界不應該是這樣的,他們的命運也不該成為政治家們腳下的犧牲品,戰争是統治者手中的工具,受到迫害的永遠都是百姓。
曆史已經過去,可曆史不該被遺忘,因為所有人們正在享受的和平,都是用一個個生命換來的結果。
慘烈的炮火之下,士兵們将永遠沉睡,可如果沒有民族的平等,戰争的火焰将永遠不會熄滅。
眼下我們與西方國家的經濟鬥争,從來不曾停止。
而新冠肺炎的出現,又何嘗不是一場人類與病毒之間的大戰。
重讀這部作品,或許會讓世人警醒,人類的命運是相似的,是一體的。
而銘記曆史的慘烈,也會讓我們明白在這個世界裡,互相尊重的可貴,獨立強大的意義。
正如《西線無戰事》本書中所言:死者的遺言不是報仇,而是不再有。
隻願悲劇不再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