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在漢建興三年(公元225年)春,蜀漢丞相諸葛亮請膺南征,平息南中諸郡叛亂。“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一路上雖遇艱難險阻,孟獲蠻兵的頑強抵抗,但諸葛亮憑着深明天文地理,熟谙韬略兵機,運籌帷幄,實行兵戰與安扶相結合的政策。加之饑餐渴飲、夜住曉行,所到之處,秋毫無犯,深得民心。渡過金沙江以後,勢如破竹,攻無不克,每擒孟獲,以仁義相待,若其不服,則備馬送出營寨,放他歸去重整兵馬再戰。

有一次,諸葛亮率兵離開西洱河,沿哀牢山南進途中,軍士來到桃花江畔的桃葉渡口,因觸江水瘴氣中毒,紛紛暈倒于沙灘,在萬分危急之時,得到當地蠻濮人相助,送姜茶湯解毒而康複,送茶葉含在口中避染瘴氣,才得以渡過桃花江作戰。
諸葛亮看到茶葉如此神效,即命王平、呂凱率軍士以當地蠻濮人為向導,到哀牢山中采購茶子。趙雲、魏延率兵過江後,分兵兩路圍殲蠻兵,于盤蛇谷第七次擒住孟獲,押往塔郎甸諸葛亮帳前。諸葛亮仍以仁義相待,令解去繩索,問孟獲今服不服?孟獲跪于帳前說:“七擒七縱,自古未嘗有過,安得不服乎!天公威也,南人不複反矣。”諸葛亮請孟獲入帳,設宴慶賀,委任孟獲照舊掌管南中事務,所占之地盡皆退還。孟獲及所脅從的部族酋長、蠻兵無不感戴,歡呼跳躍。
至此,南中已平定,副将王平、雲南太守呂凱受命在哀牢山中向蠻濮人采購的數十馱茶籽已馱運到,諸葛亮于7月親率一支軍隊繼續南進,深入裸濮、烏蠻、金齒、鍋搓、羌尼人居住的地方,察看山川河流,體察民情,安扶民心,贈送茶籽和禮物,傳授農耕技術,教民預防瘴毒。所到之處無不深受各族酋長、族人的歡迎,并以丞相賜物和地名為榮。
諸葛亮經過一月的艱苦跋涉之後,回到斑鸠峰下的壩子安營紮寨。數月來不毛之地的征戰之後,看到這裡青山綠水,景緻誘人,便觸景生情,思念起翠竹掩映的隆中茅廬,于是在帳中揮毫寫下“思茅”二字。次日邀約各酋長會盟,諸葛亮坐在輪椅上,右手持鵝毛扇,左手拿着書寫的“思茅”二字說:“此地就稱思茅吧!”接着他倡導各族團結,廣植茶園,發展生産,共謀生計。當地一酋長跪拜雙手接過寫有“思茅”的綢絹,衆酋長勝感榮幸,歡呼丞相賜地名。由于部族語音的原故,歡呼中喊的都是“思茅”的諧音,有的喊思摩!有的喊思麼!有的喊西卯!
諸葛亮在思茅小憩數日,讓軍士們在壩子邊的小河洗澡、洗馬後,班師傳回。8月底“遂至滇池”,在滇池邊受到孟獲及當地酋長土官的熱烈歡送,諸葛亮就此作出部署,留王伉、呂凱守四郡;吩咐孟獲勤政馭下,善撫居民,勿失務農,即回蠻邦。安排完畢即起程傳回成都。
諸葛亮回到成都後,雲南各郡各部落每年都有“象齒矩狗、丹漆茶蜜納貢”。為籌劃北伐中原再興漢室,諸葛亮撥出銀兩,派得力将校和軍士随納貢的雲南部族人到滇西南采購、馱運茶葉,以備軍需和商貿之用。進而促進了滇西南各地茶葉種植面積的擴大。
千百年來,不管曆史怎樣沿革變遷,諸葛亮在各族人民心中的崇高形象,總是無羁無束地傳頌着。在思茅當年諸葛亮路過的地方有孔明山,洗戰馬的小河稱洗馬河,思茅城北郊斑鸠峰下諸葛亮紮營處建有“諸葛故壘”。清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後,重建毀于兵燹的“諸葛故壘”, 改稱“諸葛營”,營地中建武侯祠,塑有諸葛亮及琴童、武将的雕像。諸葛亮還被尊為茶祖,在思茅的同鄉會館舉辦“茶祖會”,每年農曆6月19日,各茶莊茶号和各地商旅都要聚在一起,舉行隆重的祭茶祖儀式,恭讀祭文,演出文藝節目,以祭祀孔明興茶的功績。
清道光《普洱府志》卷十二載:“舊傳武侯周遊六茶山,留銅鑼于攸樂,置鋩于莽芝,埋鐵磚于蠻磚,遺梆于倚邦,埋馬镫于革登,置撒袋于慢撒。因以名其山,又莽芝有茶王樹,較五山茶樹獨大,相傳為武侯遺種,今夷民猶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