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最公平的一件事就是上天給我們同等的死亡,俗話說得好,有生就有死。無論是貧窮還是富貴,最終都難免一死,于是古代多少帝王将相都祈求長生,哪怕是如秦皇漢武這般的雄主也難避免,但終究沒人能逃過一死。既然死亡是既定的事實,那麼人們隻好在死亡之後的處理方面進行研究了。

帝王有帝王的陵墓,百姓有百姓的葬法。在古代看來,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損傷,于是土葬是那時候所流行的,有條件的人還用各種各樣的方式來保持屍身的完整,并建造龐大的墓葬群來襯托自己的地位,甚至還會有找人殉葬這種殘忍的事情。
到了近代,國家已經逐漸禁止了土葬,改為火葬,但是還是有不少人偷偷地選擇用土葬的方式來埋葬先人。前幾天,就有一件關于這個的事情鬧得沸沸揚揚的。
前不久,貴州省平塘縣的張某因為沒有按照規定将母親的遺體進行火化,而是直接進行了土葬,于是在他母親已經下葬的情況下,遺體被鎮長帶人開館運走。
據當地殡葬服務科從業人員回應稱,早在2017年,平塘縣就已經全面開始推行火葬制度,大多數居民都願意配合殡葬改革工作。
張建虎母親去世後,從業人員曾三次上門協調溝通,并下達了殡葬管理通知書。然而,張建虎本人并不配合,為此從業人員依照相應規定,将遺體運往了縣殡儀館進行火化。這事到底對不對,網友們也是吵成一片。
火葬的推行大緻是為了節約土地資源,現如今什麼最賺錢,房地産啊。為了節約土地資源,我國提倡使用火葬代替傳統的土葬,畢竟14億人每人一座墳還真的會用掉不少的地方。在日本,為了更好地利用本就稀少的土地,他們的火葬占比最高,超過了90%。我國最近在流行一些其他的葬法,根本原因也是因為土地資源。
現如今房價高得離譜,有些人就把主意打到了墓地上。根據調查顯示,全國主要城市的墓地價格都在上漲,便宜的一兩萬每平,貴的甚至高達幾十萬每平,墓地的天價讓人直呼死不起葬不起。
為了讓能夠更好地騰出地,于是各種不占地的葬法開始出現了。常見的就是水葬海葬了,就在前幾天,濟南市第十屆秋季海葬公祭儀式在青島舉行。92位家屬随濟南市第二殡儀館一同趕赴青島,為52位逝者舉行海葬儀式。
整個海葬活動流程分為:報名、确認、手續辦理、骨灰換裝、骨灰運輸、公祭儀式、出海、頒發證書等多個環節。每位逝者2000元海葬費用,每跟随一名家屬500元車輛食宿費。不過為了倡導人們進行海葬,當地政府也給出了補貼,如果骨灰撒散或将骨灰全部撒入海、河等,獎補4000元,其他的形式也有1000-3000元不等的獎補。
而深圳也将在11月18日舉辦2021年骨灰免費海葬活動,該活動将在深圳大鵬灣海域舉行。相對于火葬土葬,海葬确實減少了大量的土地的使用,不過海葬的多了,以後估計連墳墓都會漸漸地消失吧,以後就再也沒有清明時節雨紛紛了。古代常說挫骨揚灰,現在還真都開始揚了。
為了減少土地資源的使用,很多科學家都在研究讓我們如何更好地和大自然融為一體。南韓就有一種冰葬的葬法。我們都知道人體如果被完全凍住的話,一旦冰塊受到破壞,人也會碎成一地的。
而冰葬就是将屍體用零下196℃的液體氮冷凍,使其變得幹脆,然後再使用震動器将身體震碎,變成粉末化,這樣屍體就變成了一個個十分細小的小冰塊,然後将小冰塊除水蒸發,留下的就是骨灰了,最後把骨灰裝進蜀黍粉或薯粉制成的有機棺材盛載,6至12個月之後,骨灰就塵歸塵,土歸土了。其實這種做法得到的和火葬差不多,主要還是看個人的選擇。
還有就是部分地區的天葬了,所謂的天葬,就是将屍體運到一個叫做天葬場的地方,讓天上的鷹來啄食屍體。在它們看來,被鷹啃啄屍體是消除罪孽的象征,是以他們為此還要早早運送屍體,使得他們可以讓鷹早些吃掉,不少遊客還慕名前去參觀。
還有以認養綠地的辦法,種植一些樹木,将自己親人的骨灰撒在樹下的樹葬。這是不少環保人士比較推崇的葬法,以紀念樹或自然石為标記,不僅可以寄托哀思,還可以綠化環境。而且樹葬的價格比較低,一般價位在2、3千至8、9千不等,如果大家死後買不起墓地了,可以試試看這個。
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曆史中,對“葬”字向來看重,各民族都有不同的葬法。各種葬法是各個民族留下來的傳統,要想徹底改變葬禮方式還是路漫漫的。土葬、火葬、海葬、樹葬各種葬法到底如何選擇,還是需要進一步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