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天,一代笑匠,有“東方卓别林”之稱,日前神秘離世。
石天離世的消息沒及時向外公布,就連他昔日戰友黃百鳴也沒收到相關資訊。
直至他的小兒子dickson 在11月初證明爸爸的死訊。
消息來得實在突然,就像他拍的電影般出人意料,大家都為之大感愕然。
石天享年71歲,在醫學進步的今天來說,走得确實早了點。
有指他是患上癌症,經治療本已好轉,但不幸最近複發。但是否因癌症複發而身故,家人未有證明。
石天退隐江湖後極為低調,遺願也是繼續保持低調作風,不會舉行追思會。

石天的入行經過很簡單。他原名劉偉城,1968年加入邵氏兄弟公司出道。
由于欠帥氣,星運普通。
直至遇到志同道合的戰友:麥嘉和黃百鳴。
憑着心中對電影的一團火,他們都成為港産片舉足輕重的人物。
石天與麥嘉、黃百鳴創辦的“新藝城影業”,于上世紀80年代制作無數經典港産片。也為香港電影業帶來百花齊放的景象,令香港電影業更興旺。新藝城叱咤一時,對香港電影的貢獻也不少。
在發夢也沒想過創辦新藝城之前,三人合組了“奮鬥公司”拍電影,主打制作搞笑的功夫片。靠勤奮和聰明,也靠三人敏銳的市場觸覺,白手起家。
在當時來說,小本經營的電影公司如他們,生存空間狹窄。
因為市場已被邵氏和嘉禾兩大電影公司割據了。
論實力,他們完全是小巫見大巫,螳臂擋車。
但正如麥嘉豪氣所言:新藝城并非一間電影公司那麼簡單,是一種文化、精神,憑白手興家去打倒大公司!
最終,他們打破小公司的宿命,拼赢财雄勢大的大公司。
三個臭皮匠勝過諸葛亮,拍了幾部搞笑功夫片後,他們被片源不足的金公主院線看中,跟他們合作。有了資金支援,他們于1980年成立了新藝城。
新藝城的創業作,是由從嘉禾借過來的吳宇森執導、石天主演的《滑稽時代》。
石天扮演卓别林,維肖維妙,電影排在聖誕黃金檔上映,票房大收500萬。
石天“東方卓别林”的稱号就是這樣來的。
他們奇兵突起,吸引到熱衷電影的曾志偉、徐克、施南生、泰迪羅賓陸續加盟。
他們創意無限,被稱為“新藝城七人小組”,也有稱“七傑”或“七怪”。
七人小組每夜徹夜不眠,通宵達旦在著名的“奮鬥房”創作,口沫橫飛,構思出一個又一個票房火爆的劇本。
80年代通路曾志偉時,第一次聽到“奮鬥房”這個基地。
“奮鬥房”其實并非位于什麼甲級寫字樓,它就是麥嘉窩居的書房。
據說“奮鬥房”内挂了一幅對聯,寫着:“長江後浪冚前浪,一代新人葬舊人。”以此來激勵新晉導演。
七怪因沒有大公司的包袱,創意可以天馬行空,娛樂至上,是以可以準确捕捉觀衆心理開戲。
喜劇、功夫片、劇情片、愛情片、動作片、奇情片,古裝、時裝,什麼片種都拍,總之劇本好就拍,不停帶來新鮮感,令觀衆目不暇給。
《最佳拍檔》系列、《英雄本色》、《倩女幽魂》、《監獄風雲》、《追女仔》系列、《八星報喜》、《開心鬼》系列、《龍虎風雲》等等,還有很多好電影陪着80後的香港人長大的。
新藝城的佳作,為觀衆帶來不少歡樂,票房也節節上升,火速成為香港影壇一股新勢力。
新藝城電影,成為賣座電影的風向标。
2016年香港電影資料館舉辦了一個名為“新藝城的光輝歲月”的展覽,更還原了“奮鬥鬥房”,石天、黃百鳴、麥嘉、施南生、泰迪羅賓都結伴,親身前去回憶昔日奮鬥的日子。
石天、麥嘉、黃百鳴這個鐵三角,對香港電影圈的另一重大貢獻,就是捧紅多位在電影圈懷才不遇的演員和導演,包括周潤發、張國榮、吳宇森、徐克等很多台前幕後精英。
就像徐克,當時拍的電影都叫好不叫座。
1981年,徐克加入新藝城後,拍了《鬼馬智多星》,票房高達700萬港元,成為了大導演。
直到今天,他參與執導的《長津湖》票房勢如破竹。
曾經與石天合作愉快的吳宇森,一直郁郁不得志。
約滿嘉禾之後,加入新藝城,開拍《英雄本色》系列。
這部電影改變了4個男人的命運。
吳宇森憑《英雄本色》奪得金像獎最佳導演。
主角周潤發鹹魚翻生,由“票房毒藥”一夜變成“票房保證”,更成為金像影帝,名利雙收。
同片的狄龍感激石天介紹他拍《英雄本色》,令他成為金馬獎影帝。
張國榮亦憑此片受到關注,并唱紅了電影主題曲《當年情》。
石天腦子轉得快,沒問題能難倒他。
開拍《最佳拍檔》系列,片中有個女警員的重要角色,本想請當時拿手演這類角色的女明星來演。
由石天負責聯絡女演員,結果被拒。
石天就提議用張艾嘉,大家都吓一跳。
因為張艾嘉剛演完弱不禁風的林黛玉,如何演辛辣女警?
但事實證明,張艾嘉演得極好,石天有眼光。
後來更吸納張艾嘉進入新藝城做管理層,唯材是用。
新藝城的另一大優點,是出手慷慨大方,隻會提升演員和導演的身價,從不壓價。
1981年,新藝城重本投資開拍《最佳拍檔》,以200萬港元的天價,請大受歡迎的許冠傑做男一。
當時,一部小型電影的成本不過100萬港元。
結果《最佳拍檔》在賀歲檔期上畫,大收特收2700萬港元票房,嬴了成龍主演的《龍少爺》,麥嘉亦憑《最佳拍檔》成為金像影帝。
當時香港電影圈未興起分紅制,新藝城已經引入分紅制度,隻要電影賣座,就分3成利潤給導演。
這無形中提高了整個行業的收入,吸引更多人入行,令電影圈更蓬勃。
新藝城是打造香港電影黃金歲月的重要角色,為香港帶來一部接一部經典電影,鞏固了香港“東方好萊塢”的地位,并培育了很多大明星、大導演和台前幕後精英。
他們今日仍在影視業發光發熱。
新藝城的成功證明了,隻要有鬥志就可以闖出一番新局面。
小公司也可以四兩撥千斤赢大公司。
奮鬥的力量可以開山劈石,改變命運。
1990年代初,新藝城解散,石天退出影壇從商,自此極為低調。少有露面。
隻在2016年為老友洪金寶複出,客串電影《我的特工爺爺》。這部電影也成為他的最後遺作。
石天,謝謝你對香港影壇的貢獻。一路好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