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福 (1837~1917)


劉永福(1837~1917),原名業,又名義,字淵亭。廣東欽州(今屬廣西)防城古森洞小峰鄉人。道光二十五年(1845)随父母遷往廣西上思直隸廳(今上思縣)務農。鹹豐二年(1852)在左江航線上當船工,工餘随父叔學習拳棒。不久父母雙亡,遂以打柴捕魚為生。
陳濟棠 (1890~1954)
 陳濟棠(1890年1月23日-1954年11月3日),字伯南,廣東防城(今屬廣西)人。出生于一個沒落地主家庭。幼年在私塾讀書。
吳鳳典 (1840~1906)
吳鳳典(1840~1906),又名泰,字雅樓,壯族,那琴鄉上伴屯人,黑旗軍虎将。吳鳳典長得壯實,很有力氣,富有學識。家貧,20歲時離家到琴煩、闆布村(今扶綏縣地)尋親戚找活計。
磨現瓊 (?~1861)
磨現瓊( ~1861),壯族,廪生,南鄉(今叫安鄉)那等村人,土豪。
黃小林 (1925~1968)
 黃小林(1925~1968) ,壯族。原名雲龍。廣西上思縣叫安鄉那潤屯人。暑假回家時在那當圩組織青年“讀書會” 。
陸高鴻 (?~1856)
陸高鴻( ~1856),壯族,東鄉(今思陽鄉)枯厚屯人。
黃立富 (1820~1908)
黃立富(1820——1908) ,廣西防城縣闆八鄉闆蒙村人,1885年6月中法戰争結束,法軍占領越南,屢次派兵犯我邊境,一次,法軍300人侵入到裡火隘、敲梆嶺,他組織邊民100多人,手持大刀、長茅、火藥槍與敵激戰一天一夜,因敵強我弱-撤退。
呂劍 (1925~1950)
呂劍(1925~1950),原名陳鳳鳴、陳明。廣西防城縣馬路鄉竹圍村人,後舉家徙居附城鄉沙潭江佃耕圍墾田。1941年國小畢業以優異成績考上防城中學,是品學兼優的學生。
黃名山 (1902~1931)
黃名山(1902~1931),原名黃振松,壯族,那琴鄉那琴村人,上思縣第六區農民運動上司人。黃名山出生于農民家庭, 9歲就讀于村國小。後因生活貧困,曾一度辍學在家,由其父指導自學。複學後16歲高小畢業,成績優異,被村中父老聘為國小教師。
楊瑞山 (?~1899)
楊瑞山(? ——1899),防城縣附城鄉掃把嶺老虎嶺坜村人。号錦屏,少年家貧,賣糖果為生,身材高大,秉性剛強,善登山泅水,壯年從戎,隸廣西提督馮子材部。三次随馮出關,屢立戰功,為馮所信重。在禦侮保邊的鎮南關——諒山戰役中,隸萃軍前部任督帶,立下大功。
許廷進
許廷進(生長于清乾隆年間),防城縣附城鄉人。幼喪父母,家貧,打魚為活,身強力壯,性格豪爽,有正義感,壯年從戎,在欽州入伍,由于弓馬熟練,充任小隊長,立了微功,由龍門左營外委升左營都司,再升營參将,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随兩廣總督孫士毅南征有功。
劉鎮夏 (1921~1949)
劉鎮夏,1921年生于廣西防城縣光坡鄉一個顯赫的官僚地主家庭。在校讀書時,絲毫沒有一般闊少爺的架子,喜歡與窮苦人家的孩子玩遊戲交朋友。
陳實棠 (1917~1948)
陳實棠(1917~1948),又名陳克光、陳榮,廣西防城人。
陳鳳鳴 (1925~1950)
陳鳳鳴,又名陳明,呂劍,1925年1月生于廣西防城縣江平鎮竹圍村一個貧苦農民家庭。1934年,為了生計,其父陳龍光舉家遷居本縣三波鄉沙潭江村,靠租種地主陳維周的幾畝薄田維持生活,日子相當艱難。随着歲月的流逝,陳鳳鳴在苦難中成長起來了。陳鳳鳴天資聰穎,勤學好問。
韋堯卿 (1895~1976)
韋堯卿(1895~1976),本名韋布典,壯族,公正鄉那齊村枯标屯人。韋堯卿是上思“小南”地區的著名富戶,年青時販賣過豬、牛和銅仙。民國25年 (1936年)因販賣槍枝被國民黨縣政府逮捕,判處死刑,後以15萬枚銅仙贖回。
黃高煌 (1921~1984)
黃高煌(1921.3~1984.8),原名黃巨康,壯族,公正鄉何樓屯人,黃高煌幼年時父親離家外出不歸,由母親和祖父撫養,曾寄居外祖母家讀書。
黃著才 (1924~1986)
黃著才(1924.10~1986.1),叫安鄉叫安村仁裡屯人,壯族山歌手。少時家貧,高小畢業後跟随父親種田和到防城縣開飲食店。性格樂觀曠達,青年時喜愛壯族山歌,常跟“春牛隊”唱“春牛歌”,得到老歌手傳授。1956年到縣配種站當養豬勞工,利用業餘時間編寫山歌。
林俊廷 (1876~1933)
林俊廷(1876—1933) 字苒田。上思人。清光緒十八年(1892)入綠林,後充當頭目。二十二年受蘇元春招安,任先鋒隊管教,不久升任管帶。二十九年轉屬陸榮廷,任督帶。宣統三年(1911)升巡防隊統領,次年任廣西第二軍統領,駐龍州兼邊防對訊督辦。
黃永騰
黃永騰,男,壯族,1939年8月生,廣西壯族自治區防城港市少先隊總顧問。黃永騰紮根祖國邊疆,将畢生心血都奉獻給教育事業。在崗時,自費為孩子們購買圖書等學習活動資料;退休後,全身心投入到少先隊活動、關愛未成年人成長,赢得社會肯定和群衆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