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豚(學名:delphinidae)具有齒鲸類典型的形态學性狀:紡錘形的身體;單個新月形的呼吸孔;頭骨套疊,上颌骨向後擴充與額骨重疊;顱頂偏左的不對稱;圓錐形或釘狀的齒等。各種間最明顯的變異與喙、上下颌、牙齒等攝食器官有關。喙的長短和大小,牙齒的多少和大小,反映了不同物種所占有的生态位的範圍。如牙齒總數從僅10枚左右(裡氏海豚)到共有250枚(長吻原海豚)。外形也呈大幅度的變異。隻有少數種類如虎鲸和領航鲸為顯著性二型,更多種類則可為身體大小、形狀、顔色,和背鳍形狀的輕微性二型。身體大小從小于1.5米(矮海豚屬的一些種)到超過9米。喙的變異自很長(長吻真海豚印度洋亞種)到很短(白喙斑紋海豚),還有幾個屬(虎鲸屬、領航鲸屬、小虎鲸屬、僞虎鲸屬、瓜頭鲸屬)完全無喙。多數種類的背鳍呈鐮刀形,少數的為三角形(長吻原海豚的一些亞種、雄性虎鲸)或圓形(賀氏矮海豚)。白海豚(sousa spp.)背鳍的基部形成增厚的脊或駝峰,露脊海豚(lissodelphis spp.)完全沒有背鳍。體色變異從黑、白二色到黑、白、灰三色的複雜色斑。
由于海豚的分布極廣,種類極多,科學家們至今未能給出确切的資料統計它們現存的數量,但也不能盲目樂觀。
早在2008年,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的調查報告就顯示:現存的大約四分之一的鲸類和海豚,都不同程度地受到生存威脅,甚至面臨滅頂之災。

海豚
海豚是大型食肉動物,處于食物鍊的頂端,除了較為兇猛的鲨魚之外,其它海洋生物基本不對其構成威脅。可以說,海豚面臨這樣的生存困境,最大的幕後推手還是人類。
全球化的漁業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捕魚強度和廣度,可以說,隻要有魚的地方,就會有愈來愈現代化的捕魚工具和手段。盡管有了較為環保的捕魚技術,但傳統的手段還是随處可見,給全世界的海豚們帶來滅頂之災。意在捕魚,但誤撈海豚的事情,還是時有發生;一網打盡,大魚小魚盡收網中,海豚隻能眼巴巴看着自己的食物變成了人類的盤中餐。
在東亞(日本)、南亞、東南亞和非洲、南美的部分地區,獵殺海豚,是千百年來不變的習俗。據統計,在被捕後的90天裡,53%的海豚郁郁而死;海豚的自然壽命平均為45年,半數被捕的海豚卻在被捕後兩年内死去,而它們的平均生活年限,也僅為5年;在人工環境裡,海豚極易患上肺炎、腸炎等疾病,還會因為氯水中毒和長期抑郁驚慌而活不過七年之坎。
人類不假思索地向海洋和河流傾倒各種生活垃圾、工業廢水,還有各種的農藥污染和油田廢物,已經讓原本清澈的海洋變得渾濁不堪,而石油洩漏等大型事故時有發生,更是讓海洋環境進一步惡化。在人口密集的沿河、沿江水域,富營養化和重金屬污染已經威脅水生物的生活環境,毒性海藻大量繁殖,也使這裡的水域危機四伏。即使處于食物鍊頂端,海豚還是不能幸免,生殖和免疫系統受到嚴重損害,死亡率也大大增加。1987年美國紐澤西海岸數百頭海豚因發生赤潮而引發免疫系統功能失調,渾身長滿膿瘡而慘死,令人心驚,也讓人心寒。
聽覺是海豚最為靈敏的感官,捕食、遊走和嬉戲,都是依靠聽覺進行。各種水下作業工程裝置和日夜來往不息的大小船隻,不僅驚擾了海豚的生活,海豚與船隻“撞車”時有發生,這些人類活動的“噪音污染”,也使得海豚不堪其擾,身心受損,行為失控、壓力倍增、生活習性出現異常。
在許多河流流域,建大壩、修漁場、修建防洪工程,抽取水資源,已經成為大家習以為常的行為。人為地改變海豚的生存環境,修築各種工程,阻擋了海豚遷徙等活動。白鳍豚曾是我們引以為榮的國之瑰寶,但三峽大壩的建成,也或多或少加速了它的悄然消逝。
全球變暖、氣候變化、海平面上漲引發的降水、水溫和鹽分等等生态環境變化,特别是部分沿海水溫在短短半個世紀上升了3~4攝氏度,變化之快,使海豚們應接不暇,無所适從。
可以說,不能清楚地統計數量,并不是因為分布廣泛、數量繁多,更多的是人類的技術和認知十分有限。就在不經意的短短幾十年間,它們曾經的歡快遊弋的水中樂園,已經變得四面楚歌,岌岌可危。
2019年1月份以來,已有1100具海豚屍體被沖上法國大西洋海岸。這些海豚的屍體殘缺不全,雙鳍被割斷,慘不忍睹。2018年數量已較2017年增加,甚至是40年來最高。90%的海豚死因是被工業捕魚網纏住,死亡暴增的原因依然成謎。[1]
1. 今年法國海岸現逾千頭海豚屍體:屍體殘缺慘不忍睹 [引用日期2020-01-09]
本文章由頭條百科使用者開心1978、niceeeeeday、求轉運1參與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