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白鲟滅絕,又給人類敲響警鐘

【聽聞已是永别!在揚州還能看到它的标本】#白鲟# 今日上午,白鲟滅絕上了熱搜,引發網友廣泛關注。記者從揚州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學院獲悉,揚州大學标本館裡就有一隻白鲟。“這個标本年代很久了,我上世紀80年代到揚大工作時就有了。”揚州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學院進階實驗師王愛勤告訴記者,當時标本的容器還小,白鲟的吻太長了,不便存放,吻被鋸斷儲存。一直到上世紀90年代,标本館又重新給白鲟标本打造了一個長長的玻璃展缸,又将吻縫合上去了,是以,現在看到的白鲟标本,是縫合過的。“從未見過,聽說已是永别。”曾在長江揚州段尋找過白鲟蹤迹的志願者居濤表示,從2007年時很多人就覺得長江中可能不存在白鲟了,很早以前的長江揚州段,能看到它的身影。

白鲟滅絕,又給人類敲響警鐘

對于物種滅絕,我們無疑需要一種正确态度,一方面物種滅絕古已有之、甚至是一種自然規律,另一方面人類需要警惕自己。自生命誕生以來,地球上迄今已經經曆了5次物種自然大滅絕,所謂“物競天擇,适者生存”,任何物種如果不能适應環境,其滅絕應該是遲早的事。但人類在征服自然的過程中,對環境造成過度破壞,也的确已經将很多物種逼入了絕境。

長江白鲟以及白鱀豚、長江鲥魚等的滅絕是不是要歸咎于人類,實際上人類也未必要過度自責。在地球生命史上,自然災難、環境變遷等導緻5次物種大滅絕,撇開偶然因素,其中很多物種其實是被自然淘汰的。白鲟是長江中頂級肉食魚類,其種群存續注定是脆弱的。美國密西西比河有匙吻鲟,是長江白鲟的兄弟,目前處于“易滅絕”狀态,從中可以看到白鲟的某種“宿命”。

白鲟滅絕,能給人們帶來什麼反思?

國際學術期刊《整體環境科學》(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2019年12月23日線上釋出的研究論文提供了一些啟示。

在這篇論文中,栖息地破碎化、退化,産卵遷徙受阻等因素被重提。

研究人員在論文中寫道,1970年代長江的開發和大壩建設,進一步減少了當時白鲟的個體數量。作為淡水中的大型食肉性魚類和頂級捕食者,長江白鲟的種群數量可能從未增加過。過度捕撈可能加劇了它的滅絕。栖息環境退化也是長江白鲟滅絕的關鍵原因之一。

該論文的通訊作者是危起偉博士,論文的第一作者是張輝博士。

該論文稱,長江白鲟滅絕是多重威脅所緻,要想避免更多類似滅絕事件的發生,長江流域瀕危物種保護工作迫切需要改善。

該論文稱,從長江白鲟滅絕事件來看,有很多教訓可以汲取。該論文提到其中三個。

白鲟滅絕,又給人類敲響警鐘

第一,研究表明,拯救長江白鲟的關鍵時間點是在1993年之前(即在其功能性滅絕之前),最晚在2005年之前(即預計的滅絕時間)。但所有的實質性救援工作,如水生探測、在其曆史産卵場進行試驗性捕獲調查、人工生殖技術研究等,都是在2006年後開展的,“已經來不及阻止其滅絕”。對于某些物種而言,保護機會的視窗可能已經關閉。但對于另一些“一息尚存”、仍有個體存活的物種而言,抓住剩下的機會很重要。研究人員認為,應盡快對長江裡所有瀕危物種的滅絕風險進行評估,以确定其保護措施及優先次序,進而避免可能進一步發生的滅絕事件。

第二,優先保護滅絕風險最大物種的迫切性是如此緊急。保護重點應放在那些多年未見或栖息地嚴重喪失、種群數量迅速減少的物種上。比如鯮(luciobrama macrocephalus,長嘴鳡)和四川白甲魚 (onychostoma angustistomata)也已經多年未發現,但甚至從未被iucn紅色物種名錄評估過。此外一些物種,如胭脂魚、圓口銅魚、四川哲羅鲑、中華鲟、長江鲟等,雖然被評估過,但也已多年未見自然繁殖。

第三,需要對整個長江流域進行新的綜合調查,并制度化定期進行,比如每五年一次。該論文稱,長江流域曾于1973–1975年進行首次全面科學調查,41年後,2017-2018年進行第二次綜合調查。由于缺乏持續性的記錄,目前無法确定第二次調查中140種“消失”魚種的命運,比如它們是否已經滅絕。是以,也無法及時采取有效的措施進行幹預。

1月3日,中國水産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産研究所一位博士研究所學生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保護一個物種的最終意義在于保護其栖息地,保全完整的自然生态和其中的生物。

白鲟滅絕,又給人類敲響警鐘

這位博士生說,一個物種要想存續,要有食物,有庇護所,有産卵場,要活得下去;還要有存活的個體,要能長大、成熟,有繁殖能力,維持一定的種群。在自然保護的語境中,任何野生動物放歸的目的是種群重建。但放歸的前提是在野外能活得下去。

危起偉和團隊成員救助過長江白鲟。 危起偉授權澎湃新聞使用

長着長鼻子的長江白鲟還有五個兄弟。但其中四個,人們都隻在化石裡見過。剩餘兩種中,除了長江白鲟,它僅存的兄弟是生活在美國密西西比河裡、體型較小的美國匙吻鲟。它們的長鼻子被稱為匙吻,如同湯匙的長柄。

前述論文顯示,1981年至2003年,人們一共看到長江白鲟210次,隻有45次作了詳細記錄:體長、目擊地點、魚齡等。

絕大部分長江白鲟的目擊事件發生在1995年之前,以1985年左右時最多。雖然此前的1983年,中國已經禁止捕撈長江白鲟,但誤捕事件頻發。

200多次長江白鲟目擊事件中,47次發生在上遊江段,159次發生在下遊江段,後者占比75.7%。

根據僅有的監測記錄,研究人員認為,恐龍時代就出現在長江裡的白鲟最早在2005年、最晚2010年,已經滅絕。“失去這種在淡水生态系統中獨特而富有魅力的大型代表性物種,是可悲的、不可彌補的損失。”他們在論文裡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