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再次發現新物種 國家公園為武夷山生态保護注入新動能

作者:台海網

來源:台海網

再次發現新物種 國家公園為武夷山生态保護注入新動能

多形油囊蘑 (生态環境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供圖)

再次發現新物種 國家公園為武夷山生态保護注入新動能

武夷林蛙 (生态環境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供圖)

台海網11月2日訊 據福建日報報道(福建日報記者張輝 通訊員 吳炳賢 黃海)

持續重新整理生物多樣性紀錄

1日,記者從福建省林業局獲悉,武夷山國家公園再次發現新物種——兩栖動物新種“武夷林蛙”、大型真菌新種“多形油囊蘑”。相關科研成果已分别在國際學術期刊《zookeys》《mycokeys》上發表。

武夷林蛙是趾溝蛙種組中的一員,體型與同區域分布的鎮海林蛙相似。相較之下,武夷林蛙的四肢背側有多行橫向排列的細膚褶。去年8月以來,科研專家先後多次在相關水域發現這種林蛙,經過實驗室标本比對和基因測序,結果顯示這是一種從未被描述過的新種。

武夷山國家公園上一次發現的蛙類新種,是2019年在《zootaxa》雜志上發表的廣義角蟾屬新種——雨神角蟾。該新種系南京林業大學外籍教授凱文團隊,在武夷山開展科研活動時意外所獲,此後曆經兩年的搜尋和标本采集,最終鑒定得名。

“發現一個兩栖或爬行動物新種是極其困難的。在美國,大約每10年才能發現一個兩爬新種;放眼中國,每年大約可以發現10多種兩爬新種。”南京林業大學生态環境學院院長阮宏華說。

油囊蘑屬是中國新記錄屬。此前,它被記錄分布在歐洲、北美洲的溫帶地區。在地處亞熱帶地區的武夷山國家公園發現多形油囊蘑,極大豐富了其分布範圍,為油囊蘑屬物種的分布、起源、演化等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礎資料。

“今年5月至10月的大型真菌高發季節,我們組織了60人次的考察,累計采集标本400餘份,拍攝照片1600餘張,已鑒定出大型真菌物種164種,其中三分之二為武夷山新記錄種,還有9種中國新記錄種,彌補了武夷山國家公園和我國不少大型真菌的分布空白。”多形狀油囊蘑發現者之一、福建省農業科學院食用菌研究所所長曾輝說,随着進一步深入鑒定,還将有一批真菌新種陸續發表。

此外,曾輝團隊還在武夷山國家公園首次發現了高雄山蟲草、圓形靈芝、珊瑚狀猴頭和尖頭蟲草等一批珍稀食藥用菌種質資源,為我省今後創制食藥用菌新品種提供了寶貴的本土種質資源。

從十年科考到國家公園

自2016年啟動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工作以來,武夷山國家公園已先後發現雨神角蟾、福建天麻、武夷鳳仙花、武夷山對葉蘭、武夷山孩兒參等5個新物種。武夷林蛙、多形油囊蘑的發現,則源自在全國率先全面、系統開展的生物資源本底調查。

今年4月,武夷山國家公園啟動為期三年的生物資源本底調查,在武夷山國家公園範圍内系統開展生态系統,植被、高等植物、陸生脊椎動物、水生生物、昆蟲、微生物等本底調查。

半年來,來自生态環境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福建省農業科學院食用菌研究所等20多家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數百名專家學者,開展了50多次多學科實地調查,布設紅外相機350台,完成調查樣線863條、樣點2307個,采集标本1萬餘号。

目前,調查已取得階段性成果:發現兩個新物種;發現中國新記錄種4種、武夷山新記錄種122種;記錄到黃腹角雉、白頸長尾雉、金斑喙鳳蝶等3種國家一級保護動物,43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國家一級保護野生植物南方紅豆杉,10種國家二級保護野生植物。

良好的生态和豐富的生物多樣性,為科技工作者提供了廣闊的空間與平台。

武夷山國家公園橫跨福建、江西兩省,境内的黃崗山是我國大陸東南第一峰。當地生物資源豐富,生物多樣性富集,儲存着世界同緯度帶最完整、最典型、面積最大的中亞熱帶原生性森林生态系統,被譽為“蛇的王國”“鳥的天堂”“昆蟲世界”“世界生物模式标本産地”“研究亞洲兩栖爬行動物的鑰匙”。

在武夷山開展生物多樣性研究,可以追溯至數百年前西方傳教士的探秘之旅。在大山深處的挂墩村,向來是全球生物學者眼中的聖山福地。數百年間,這裡出産的脊椎動物标本超過50種,以之命名的物種不在少數——挂墩鴉雀、挂墩角蟾、挂墩鱗毛蕨等廣為人知。英國大不列颠自然博物館的許多生物标本采集于此。新中國成立之後,武夷山生物多樣性研究真正實作由本土科學家當家作主。

1979年,國内科研機構、大專院校的科技工作者組成綜合考察隊,在武夷山進行科考活動。此次科考吸引全國近千人參與,前後曆時十年,采集各類标本100多萬号,發現了一批新科、新屬、新種。2010年,全國首個區域性生物多樣性研究資訊平台——中國福建武夷山生物多樣性研究資訊平台上線。該平台對武夷山“十年科考”及其後研究成果進行數字化,目前已查明的物種總數過萬個。

國家公園建設,為武夷山生态保護注入新動能的同時,也為生态科研帶來新機遇。

“我們通過成立武夷山國家公園科研監測中心、設立生态定位站、布設動植物樣地監測點和紅外相機監測線路、建設自然資源資料庫等手段,開展覆寫全區範圍的生态系統、動植物資源、水、氣、土、微、林業有害生物和文化遺産等多項監測。”武夷山國家公園科研監測中心主任張惠光表示,武夷山國家公園還積極引入外部力量,建立國家公園智庫,與福建農林大學共建國家公園研究院、博士後科研流動站,與福建省氣象局共建國家公園氣象台,與省内外7所高校、科研院所簽訂戰略合作協定,聯合開展“關注森林·探秘武夷”生态科考活動和生态環境調查、監測、評估及課題研究。

◆記者手記

創新生物多樣性可持續利用機制

福建日報記者 張輝

生物多樣性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是地球生命共同體的血脈和根基。保護生物多樣性,不僅是生态環保領域的重要任務,更能夠為現代産業,尤其是特色現代農業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以武夷山國家公園正在進行的生态資源本底調查為例,以多形油囊蘑為代表的一批真菌新種、新記錄種得以發現,填補了我國不少大型真菌分布空白。這些珍貴的種質資源或在抗病、抗蟲、抗旱、耐冷等方面表現優異,或具有獨特的功能屬性,為今後創制食藥用菌新品種以及工業開發利用,提供了可遇不可求的生物材料。譬如,省農科院食用菌研究所的專家團隊,在武夷山國家公園野外發現的扶草革,天然呈藍紫色,一旦經過人工馴化改良實作量産,便可作為紡織行業優良的生物染色劑推廣。

保護生物多樣性既是保護綠水青山,也是在儲備金山銀山。是以,在強化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同時,要不斷創新生物多樣性可持續利用機制。

一方面,要加強生物資源開發和可持續利用技術研究,開展新作物、新品種、新品系、新遺傳材料和作物病蟲害發展動态調查研究,提高種質資源品種改良生物技術水準;另一方面,規範生物多樣性友好型經營活動,引導規範利用生物資源,推進釀造、燃料、環境、藥品等方面替代資源研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