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馬上就要七夕了,快來了解一下

​七夕是一個有着悠久曆史的傳統節日,它萌芽于春秋戰國,成型于漢魏,興盛于唐宋。古代的婦女會在農曆七月七日夜向織女“乞巧”,乞求智慧和巧藝,求賜美滿姻緣。七夕被賦予牛郎織女的傳說,成為象征愛情的節日。宋元之際,七夕乞巧相當隆重,京城中還設有專賣乞巧物品的市場,世人稱為乞巧市。明清以來七夕是一般性節日,在傳統社會生活中地位并不突出。20世紀末葉以來,西方節慶文化進入中國,對追新慕異的年輕人很有吸引力,情人節受到年輕人的追捧。2005年,有全國政協委員提議将七夕定為中國的情侶節。這些看法反映了人們利用傳統節日倡導民族文化、服務當代社會的态度。同時一些熱衷傳統文化的年輕人,以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印證他們愛情的忠貞,以七夕作為他們表達情愛的機會。七夕節俗的主題經曆了星辰祭祀、幸福乞求、人間競巧等曆史變化。在一些地區七夕還成為成人節,在七夕舉行标準的或類似成年禮的通過儀式,如浙江石塘的小人節、甘肅隴南西和的乞巧節,分别代表了南北兩個地區在傳統七夕舉行的男女成年儀禮。

馬上就要七夕了,快來了解一下

七夕習俗

穿針乞巧

中國歲時風俗。每年七月初七舉行。七夕之夜,女子手執五色絲線和連續排列的九孔針(或五孔針、七孔枕)趁月光對月連續穿針引線,将線快速全部穿過者稱為“得巧”。展現了古代中國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生活向往。

馬上就要七夕了,快來了解一下

喜蛛應巧

“喜蛛應巧”大緻起于南北朝之時。南朝梁宗懔《荊楚歲時記》說;“是夕,陳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網于瓜上則以為符應。”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說:“七月七日,各捉蜘蛛于小盒中,至曉開;視蛛網稀密以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間亦效之”。

馬上就要七夕了,快來了解一下

投針驗巧

“投針驗巧”:先準備一隻面盆,放在天井裡,倒入“鴛鴦水”,即把白天取的水和夜間取的水混合在一起。但常常把河水、井水混在一起倒入面盆就算成了,面盆和水要露天過夜,再經第二天即七月初七白天太陽一曬,到中午或下午就可以“驗巧”了。原來面盆裡的水,經過半天太陽光照射,表面依稀生成薄膜,于是取引線(即“縫衣針”),輕輕平放在水面上,針不會下沉,水底下,就出現針影,這針影若是筆直的一條,即是“乞巧”失敗,若是針影形成各種形狀,或彎曲,或一頭粗,一頭細,或是其他圖形,便是“得巧”。

馬上就要七夕了,快來了解一下

種生求子

種生求子是七夕節期間的中國傳統習俗,實際上是生育信仰之一種。寄托着中國勞動人民樸素的審美情趣和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馬上就要七夕了,快來了解一下

在七夕前幾天,先在小木闆上敷一層土,播下粟米的種子,讓它生出綠油油的嫩苗,再擺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樣,稱為“殼闆”,或将綠豆、小豆、小麥等浸于磁碗中,等它長出敷寸的芽,再以紅、藍絲繩紮成一束,稱為“種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

南方各地民間也稱為“泡巧”,将長出的豆芽稱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針,抛在水面乞巧。還用蠟塑各種形象,如牛郎、織女故事中的人物,或秃鷹、鴛鴦、等動物之形,放在水上浮遊,稱之為“水上浮”。又有蠟制的嬰兒玩偶,讓婦女買回家浮于水土,以為宜子之祥,稱為“化生”。

為牛慶生

兒童會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又叫“賀牛生日”。因為傳說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織女分開後,老牛為了讓牛郎能夠跨越天河見到織女,讓牛郎把它的皮刨下來,駕着它的牛皮去見織女。人們為了紀念老牛的犧牲精神,便有了“為牛慶生”的習俗.

馬上就要七夕了,快來了解一下

曬衣曬書

據《晉書》記載,司馬懿當年因位高權重,頗受曹操猜忌,有鑒于當時政治的黑暗,為求自保,他便裝瘋躲在家裡。曹操不大放心,就派了一個親信令史暗中探查真相。時值七月七日,裝瘋的司馬懿也在家中曬書。令史回去禀報曹操,曹操馬上下令要司馬懿回朝任職,否則即刻收押。司馬懿隻好乖乖遵命回朝。另有一種人,在亂世中,以放浪形骸來表達心中的郁悶。他們藐視禮法,反對時俗。劉義慶的《世說新語》卷二十五說,七月七日人人曬書,隻有郝隆跑到太陽底下去躺着,人家問他為什麼,他回答:“我曬書”。這一方面是蔑視曬書的習俗,另一方面也是誇耀自己腹中的才學。曬肚皮也就是曬書。

馬上就要七夕了,快來了解一下

種種趣味盎然的七夕習俗,展現了人們追求幸福生活的樸素情感,也給我國的民間節日增添了豐富多樣的色彩。

供奉磨喝樂

梵語mahoraga的音譯。原為佛教八部衆神之一的摩羅神。唐宋時借其名制作為一種土木偶人,于七夕供養。唐時也叫"化生"。謂供養以祝禱生育男孩,故成為送姻親家的禮物。後成為兒童玩具.

馬上就要七夕了,快來了解一下

源于佛教的“磨喝樂”,在傳入中國後演化為天真童子的形象,成為“七夕”節的祭物。到了北宋時期,這種祭物演變為民間流行的玩偶,題材涉及宗教畢業、傳說及社會各個層面,展現出當時的世俗風情。

拜織女

拜織女,中國歲時風俗,每年七夕節舉行。中國民間傳說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的婦女便在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也少不了向她求賜美滿姻緣,寄托了中國勞動人民對美滿生活的向往和樸素的審美情趣。

馬上就要七夕了,快來了解一下

拜魁星

拜魁星是古老的中國民俗及民間信仰活動。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中國民間謂“魁星主文事”。閩東一帶讀書人于“七夕”更有“拜魁星”之俗,祈求保佑自己考運亨通。魁星為北鬥七星的第一顆星。古代士子中狀元時稱“大魁天下士”或“一舉奪魁”,都是因為魁星主掌考運的緣故。“拜魁星”儀式亦在月光下舉行,在閩東一帶, “七夕”這晚,天井裡往往擺上“拜織女”、“拜魁星”二張香案,仕女聚會一堂,又被分為兩個面面相對不同性别的小天地,非常熱鬧有趣.

馬上就要七夕了,快來了解一下

吃巧果

傳說是因為過去女孩子在未嫁之前都想自己能心靈手巧,是以用這樣的方式來祈求織女來送巧,希望織女也能賜自己一雙巧手,于是巧果也就誕生了。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是一種油炸小點心,品種極多,主要原料是油、面、糖、蜜。《東京夢華錄》中稱之為“笑靥兒”、“果實花樣”。因“巧”和“橋”諧音,是以人們認為在七月七日這天吃巧果,不僅能幫助牛郎和織女在鵲橋上相會,而且自己的心願也能通過“巧”(橋)來實作。以上均來源于網絡.

馬上就要七夕了,快來了解一下

邊愛英 編輯

馬上就要七夕了,快來了解一下
馬上就要七夕了,快來了解一下
馬上就要七夕了,快來了解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