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上午,武漢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釋出通報,公布了修訂後的新冠肺炎确診病例資料和死亡人數。截至4月16日24時,确診病例核增325例,累計确診病例數訂正為50333例;确診病例的死亡病例核增1290例,累計确診病例的死亡數訂正為3869例。
在這份近千字的通報中,不僅列出了修正後的資料,還公布了所依據的法律法規、數字核查采集過程,并詳細列明出現資料差異的四點原因。其中包括:早期醫療資源不足,有些患者在家中病亡;救治高峰期醫務人員忙于救治,客觀上存在遲報、漏報和誤報現象;後來定點醫療機構快速增加,少數機構未能及時與大疫情網對接報送資訊;有些死亡病例資訊登記不全,存在重報、誤報情況等。
4月8日零時起,武漢市正式解除離漢離鄂通道管控措施,全市景觀照明開啟(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程敏 攝
可以說,這是一份表述既客觀又全面的通報,既表達了對生命的尊重,也正視了早期存在的統計問題,積極回應了社會關切。筆者認為,這份通報從以下次元,至少告訴了我們四個基本事實——
第一,每一個數字都是一個生命,精準統計數字就是對生命的敬畏和尊重。
經曆這場劫難後,相信中國人會更加明白“實事求是”四個字的分量。尤其是在重大公共衛生事件中,實事求是通報資料,其實就是在與時間賽跑,意味着從死神手裡搶救更多生命。而在國内疫情防控取得階段性成果後,及時核實修訂資料,既是對人民健康的高度負責,也是科學精神和實事求是态度的真實折射。
第二,今日之中國社會,公布疫情詳細資料“天塌不下來”,已經成為從上到下的基本共識。
在抗擊疫情過程中,一方面,從中央到地方三令五申,要求不允許為了追求0病例而瞞報漏報;另一方面,普通群眾看待資料也從最初的慌張逐漸變得客觀冷靜。可以說,這場疫情危機生動地展示了什麼叫“共克時艱”,它既表現在全國人民面對疫情的迎難而上和衆志成城,也展現在公衆的成熟心态上。這次武漢公布修正資料後,冷靜合理看待之成為很多網友的第一反應——從某種程度上說,這也是中國社會愈加成熟的一個縮影。
4月11日,武漢,在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icu病房,醫生正為一名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做肺部x光片。(新華社)
第三,武漢市确診死亡病例增加1290例也再次提醒我們,武漢和湖北在這次疫情防控中付出的巨大犧牲。
作為疫情暴發的重災區,武漢的防疫沒有先例可以效仿,一切都是從無到有逐漸摸索,這在技術上也對統計資料的精準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對大疫危急時刻,要求任何初始資料都毫無瑕疵,無論在中國還是國外,都既不客觀也不現實。而在武漢“解封”後回溯核實資料,本着科學精神對資料進行修補(不僅含漏報,也含重報),同時也是對逝者的追思和對生者的撫慰。正如通報中所指出的,每一個在疫情中逝去的生命是家庭之殇,更是城市銘心之痛。
第四,本着科學的态度及時修訂資料,其實是中國相關法律法規範疇内的合理合規之舉,在客觀上也是對質疑者的最好回應。
最近一段時間以來,一些無端指責中國“瞞報資料”的聲音甚嚣塵上,其中既有不明真相者,也有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甩鍋俠”。但正如前文所說,在今天的中國社會,确診和死亡病例并不是一個敏感的資料,無論是地方政府還是民間百姓,都有足夠的承受力直面現實,是以并不存在任何值得“瞞報”的理由。這次及時修訂資料,客觀上也是對質疑者的最好回應。
當然,我們或許也不能高估某些人的腦回路。雖然我們期待國際社會在抗擊疫情上展現更多的合作,但樹欲靜而風不止。有人也許依然會掩耳盜鈴,因為他們在意的,往往并不是事實的真相,而是符合他們期待的“合理想象”。是以在筆者看來,中國隻需按照自己的節奏,以對人民的生命和健康高度負責的态度,做好自己足以。相信中國所做的一切,也會得到任何不含偏見的人的了解和支援。
4月8日,在武漢動車段,列車停靠在存車線上準備投入運作。(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