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狗不理包子為什麼要叫“狗不理”?

作者:市場周刊
狗不理包子為什麼要叫“狗不理”?

要說吃的,天津的小吃可是真不少。還有人們熟知的天津三絕,十八街麻花、耳朵眼炸糕、狗不理包子。

要說這三樣,凡是到了天津那是必吃的。那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号稱“天津三絕”之首的狗不理包子,它始創于清朝道光年間,至今有100多年的曆史了。

它味鮮,樣美,每個包子都不少于15個褶子。

那問題來了,它為什麼叫狗不理包子呢?許多人說因為它太好吃了,狗吃了都不理人了。當然這是個玩笑話,今天我們就來介紹一下,這款包子名字的來曆。

一百多年前的天津衛,在運河邊上有一家包子鋪。這個賣包子的姓高,具體叫什麼名字,誰也不知道,大家都叫他老高。

狗不理包子為什麼要叫“狗不理”?

這個老高賣的包子啊,其實也并不好吃。不過就是一塊面皮包一團餡,而且還皮厚餡少,菜多肉少。

這種包子是專門賣給碼頭上幹活的人吃的。幹體力活的人,也不講究什麼,有點肉就算好的了,皮厚也能抗餓。是以說,老高的包子鋪也算能勉強撐下來。

這老高有個兒子,他的大名叫高貴友,小名叫狗子。

我們都知道,那個時候窮人家的孩子都不好活,是以在起名字的時候,都愛起個賤名,像狗蛋,狗子,狗剩什麼的,這樣是為了圖個好養活。

也有人說,這樣是為了讓閻王爺聽見了不當個東西,是以就領不走了。老高天天喊他狗子狗子,别人都不知道他的大名了,見到他也是狗子狗子地叫。

這個狗子的性格有點悶,總是不愛說話。但嘴上不愛說話的人,不代表心裡也沒有想法。他對包子制作的想法可多了,可不像他的父親,千篇一律一個樣,味道也不好。

他在侯家後街邊上一家賣雜碎的鋪子裡喝了肚湯鮮,他就嘗試着想拿肚湯排骨湯拌餡。

在大胡同裡他吃了一家小鋪的燒賣,吃到了肉餡下邊的油汁。他就想到怎麼讓自家的包子有油,更滑更好吃。

可是這個時候是老高當家,老高說的算,根本不允許狗子的想法去實施。後來,老高不在了,狗子撐起了自家的包子鋪,他就把他之前的想法全都用心放在了包子的改革上。

他不僅改味道,還在包子的花樣上下了功夫。他把包子的皮捏得很緊,還把包子的褶子捏的也多起來,一圈有十八個褶子,看上去像朵花一樣。

一咬一口油,一口一嘴鮮,這經過他改良的包子一上市,馬上得到了大家的認可,大家都喜歡上了他家的包子。這不每天去他家買包子還要排隊。

這狗子的生意一下子好起來了,生意好,人就忙的不行。但是狗子卻不雇外人,怕外人偷學了他的手藝,是以隻能是他全家人忙裡忙外了。

在最忙的時候,他也顧不上收錢。他就在店門前放了一摞大海碗和一筐筷子。

來買包子的,就把錢放在碗裡。狗子見到錢,就把錢往身邊的錢箱裡一倒,然後在碗裡放上顧客要的包子。

在這個過程裡,狗子一句話都不說。你就是問他,他也不回答,忙的根本就沒有空。是以有人就說了:“狗子,行啊你,都不理人了。”

别的包子鋪因見不了他家的生意好,後來也暗地裡罵他狗不理,想把他的包子罵砸了,可沒想這越罵,狗子的生意就越好。

狗子的包子鋪本就沒有名,隻叫包子鋪。這一來,反倒有了名,他索性就把自家的包子鋪叫做“狗不理包子。”

要說這包子的名氣怎麼這麼大,那是因為慈禧都吃過,并且是拍案叫絕。當年在天津三岔河口那邊有幾個軍營,當兵的都喜歡吃狗子的包子。

狗不理包子為什麼要叫“狗不理”?

有一年,袁世凱來了天津,當地的官員想着袁世凱肯定山珍海味都吃膩了,特地讓他嘗了嘗這狗不理包子。

他們讓狗子用心做,這次是給袁世凱吃的。狗子就添油加肉,精心做了兩籠,剛出籠就馬上送了過來。袁世凱一咬,滿嘴流油,滿嘴飄香,大大地贊揚了狗子的包子。

過兩天袁世凱要走了,想着也給慈禧老佛爺帶點什麼,想來想去她老人家什麼沒見過,于是也就想到了狗不理包子。

沒承想,慈禧吃到了這包子,也是大呼好吃,一口氣愣是吃了六個。

就這樣,狗不理包子的美名從宮裡傳到了宮外,又從京城傳到了天津。狗不理的名聲是越來越大了,直到現在它的名字還是響當當的。

也許你還會喜歡以下内容:

媳婦工資是我兩倍,我每天做家務,很壓抑,該怎麼辦?

老婆不孝順老人,但是對我和孩子很好,這樣的婚姻應該繼續嗎?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