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胤年十二,便痛失父伯,孤單一身,但他始終能堅持治身厲行。
221年,孫權稱吳王後,封滕胤為都亭侯。滕胤為人白晳,儀表不凡,相貌堂堂。滕胤每逢正朔之日入宮朝賀觐見,朝堂上的大臣見到後,無不對其大加贊賞,受到當時很多人賞識。 孫權曾問諸葛恪:“你比滕胤如何?”諸葛恪便開玩笑答道:“在朝堂之上,舉止得當,禮節周全,受人贊賞,臣的确不如滕胤;但要論運籌帷幄,決勝千裡,滕胤就比不上臣了。”
三十歲時,滕胤擔任丹楊太守,後又擔任過吳郡和會稽太守。滕胤經常上表陳述自己的施政主張,反映民間的風氣優劣,對國家政策多有匡弼。但滕胤沒有是以志得意滿,他得到的恩寵越多,擔任職位越高,越發謹慎小心,謙卑待下。滕胤每次主持訴訟及斷罪時都對與訟者觀言察色,務求判決合符情理。是以人民每有冤情都會向他申訴,每到一處都享有聲望。
229年,孫權登基稱帝,滕胤受命與張昭、孫紹、鄭禮等,仿效周、漢舊制,撰定吳國的朝儀制度。孫和被立為太子後,魯王孫霸意圖争奪太子之位,于是朝臣乃至于地方官僚逐漸分裂為支援太子或者魯王兩派。丞相陸遜、大将軍諸葛恪、太常顧譚、骠騎将軍朱據、會稽太守滕胤、大都督施績、尚書丁密等支援太子孫和,骠騎将軍步骘、鎮南将軍呂岱、大司馬全琮、左将軍呂據、中書令孫弘等依附魯王孫霸,兩派勢同水火,争奪不止,使得吳國幾乎陷入政治危機。
252年,孫權駕崩,滕胤與太子太傅諸葛恪、少傅孫弘、蕩魏将軍呂據、侍中孫峻等人一同受遺诏輔政。太子孫亮即位後加滕胤為衛将軍。
253年,諸葛恪貿然違衆出兵,大發州郡二十萬衆北伐曹魏,百姓騷動,人心不安,滕胤勸谏他說:“您在先帝去世新君繼位時,接受了伊尹、霍光一樣的重托,入則安定本國朝政,出則摧毀強大外敵,名聲傳揚全國,天下無不震動,百姓的心願,期望得以依賴您而安甯。如今在大興勞役之後,興師出征,百姓疲憊、國力虧虛,遠方國家的君主有所防備,如果攻城而不能克,野戰而無所獲,這就會喪失以前的功績而招緻以後的責備。不如按兵息師,伺機而行。況且出兵作戰是重大事情,此事要靠大衆才能成功,衆人如果不高興,您豈得獨自安心?”諸葛恪說:“大家說不可出兵,是他們都無計慮,心懷苟且偷安的思想,而您也認為他們是對的,我還有什麼指望?因為曹芳昏聩無能,而他的政權被控制在臣下手中,他的臣民本就懷有離心。如今我利用國家的力量,憑借戰勝的威勢,則所向之處哪能不獲勝?”由于滕胤與諸葛恪是兒女親家(滕胤之女嫁與諸葛恪之子諸葛竦為妻),是以諸葛恪出征後又命滕胤為都下督,負責掌管國内一切事務。滕胤遂日夜勤勞工作,甚至整晚都不睡覺,所有表奏書疏,他都親自批閱處理,從不随意交給屬下代辦。後來諸葛恪北伐失利,聲望大跌。同年冬,吳主孫亮與武衛将軍孫峻商議準備在諸葛恪入宮觐見時趁機殺之。散騎常侍張約、朱恩等密書給諸葛恪,勸其注意提防。諸葛恪猶豫不定,在宮門前遇見滕胤。滕胤因不知孫峻陰計,勸其入宮朝見。諸葛恪将密書給滕胤看後,滕胤于是馬上勸其暫且回府。諸葛恪認為孫峻最多隻能在酒食中下毒而已,是以自帶酒水進入,後果然被殺。
256年,孫峻在北伐曹魏途中亡故,其從弟、年僅26歲的偏将軍孫綝把持了朝政。原本吳國衆臣就對孫峻以宗室身份獨攬大權以及作惡多端而不滿,是以不希望再看到同為皇親宗室的孫綝繼續壟斷朝廷大權。滕胤的連襟骠騎将軍呂據聯絡北伐前線諸将上書推薦滕胤為丞相,希望以此分割孫綝的權力,防止他擅權專政。但孫綝則任命滕胤為大司馬,代替不久前逝世的呂岱鎮守武昌。呂據于是率軍傳回,派人通知滕胤,密謀推翻孫綝。孫綝知道後,一方面派兵攻擊呂據,另外派遣侍中左将軍華融,中書丞丁晏要滕胤立刻出發捉拿呂據。滕胤見狀,立刻擁兵自衛,并向典軍楊崇及羽林督孫咨說是孫綝作亂,逼華融等人作書駁斥孫綝。孫綝則上表說滕胤造反,派将軍劉丞派兵圍困滕胤。滕胤于是逼迫華融、孫咨等人矯诏發兵協助自己,華融等因不進而被殺。
有部下勸說滕胤引兵進攻皇宮的蒼龍門,駐守皇宮的禁軍将士見到滕胤後,必然離開孫綝而聽從滕胤的調遣,滕胤便可入據皇宮,以皇帝的名義下诏誅殺孫綝。但滕胤不敢輕易舉兵包圍皇宮,又仗着與呂據會依約前來支援,于是指令部下繼續堅守。不久後呂據兵敗自盡,孫綝集結軍隊向滕胤進攻。滕胤及其他将士等數十人戰敗被殺,其後孫綝下令誅滅了滕胤、呂據的三族。其妻兄鎮軍将軍孫壹當時假節駐守夏口,因畏懼受牽連治罪而率部曲千餘口逃奔曹魏。直到孫休即位誅殺孫綝後,下诏說:“諸葛恪、滕胤與呂據原來是無罪,而是受到孫峻與孫綝兄弟所殘害,我為此感到痛心,希望都能為他們改葬,并加以祭祀。因為他們而牽連被流放者,都可以回來。”滕胤家族才得到平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