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宋謙:二代老臣,一世副将無聞虎臣合肥血戰夷陵終戰

在小說中單挑永遠是一個精彩的片段,無論是曆史小說中狹路相逢,軍士列陣,兩邊大将騎馬持械一決雌雄。還是武俠小說中兩大武林高手天人合一,展開驚天大戰。這些場景往往是讀者所向往。要論三國曆史上知名的單挑案例就不得不提神亭嶺大戰,小說《三國演義》為此來了一段太史慈酣鬥小霸王的故事。這場單挑戰中除了兩位主人公孫策和太史慈之外,十三騎則成了重要的配角,這十三騎皆為精兵悍将,除了六騎不詳之外,其餘六人皆為東吳重臣。其中就有五位被三國志稱為“江表之虎臣”。唯一遺憾未入選的就是老将宋謙。

宋謙:二代老臣,一世副将無聞虎臣合肥血戰夷陵終戰

小霸王與義将之間的酣鬥正是吳國誕生的第一戰

宋謙,三國時代吳國将領,跟陳式一樣屬于“三不知将領”。初平二年(公元191年),這一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原先讨董聯盟諸侯們在互相猜忌下瓦解,随即進入群雄混戰時期,漢庭至此名存實亡。這一年對孫家可以用晴天霹靂這四個字來形容,當主孫堅在征讨荊州牧劉表過程中不幸戰死。孫家上下群龍無首,其侄孫贲帶領餘部歸附于袁術。直到三年後,其子孫策投奔袁術才将舊部歸還,這些舊部中就有宋謙。袁術對孫策可謂是十分欣賞曾感歎:“使術有子如孫郎,死複何恨!”由于孫策治軍有方,袁術部将橋蕤、張勳等對他十分敬重,這讓袁術既驚又怕。而袁術本人又反複無常,言而無信也讓孫策十分不滿。讓袁術感到頭痛的是在他大後方有個跟他作對的死敵存在,這個死敵就是揚州刺史劉繇(揚州治所原為壽春,但壽春卻被袁術所奪,雙方隔江而治,這種格局直到西晉統一才結束)。孫策看準這個機會向袁術表達自己願為主公奪取揚州,然後在揚州招募軍士三萬為明公掃平天下。袁術對此毫不在意,也就調兵千餘人打發孫策去平定江東。為何袁術會對此事毫不在意,任由孫策?一來,袁術雖想取江東之地卻是困難重重。深受遊戲、影視等作品影響,袁術的地盤給人印象隻有壽春那麼點地方。其實不然當時袁術擁有汝南郡、颍川郡、河南郡、南陽郡、九江郡、廣陵郡等,橫跨豫,揚,徐三州,更重要的當時南陽郡的人口高達二百四十萬之多(這在東漢末年是十分吓人的)。人口衆多就意味着兵源,稅收,勞動生産這方面有充足保障,也是圖天下的資本,江東地區雖為富饒之地但當地勢力錯綜複雜難以攻取(而以劉繇據曲阿,王朗在會稽,謂策未必能定,故許之。)。二來,袁術自認為最大的敵人就是庶出大哥袁紹,曹操作為袁紹的盟友始終是袁術心中的一根刺,更有徐州陶謙勢力存在。這點也讓袁術沒有多餘的精力對付江東。孫策到達江東後首先找自己的舅舅吳景,又将自己的家眷遷往阜陵。萬事具備之後開始渡江與劉繇決戰,這一戰也是宋謙為孫氏基業立下的大功。《三國志 太史慈傳》記載:“時獨與一騎卒遇策。策從騎十三,皆韓當、宋謙、黃蓋輩也”從這字裡行間可以推斷宋謙極有可能是孫堅時代的老臣。程,黃,韓三人是孫堅時代得力幹将,且在後來“江東之虎臣”中位列前三的就是這三人。如果是宋謙是在孫策渡江時前來投奔的顯然沒有這樣的殊遇(參考此時已投奔的蔣欽,周泰,陳武等人)。擊敗劉繇之後,又随孫策南征北戰,終在建安五年(公元200年)統一江東,期間袁術稱帝,孫策自然而然脫離袁術自立門戶。想必宋謙等老臣相當感慨,先主公孫堅未完成的事業,卻在孫策手上短短五年間實作,孫氏一族以江東之地進取天下。正當老臣都準備大幹一場之時,卻被一盆冷水無情的澆滅了。

宋謙:二代老臣,一世副将無聞虎臣合肥血戰夷陵終戰

對于宋謙這批淮泗将領來說随孫策平定江東即是風險又是機遇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四月,孫策遇刺身亡。孫家又一次出現群龍無首的混亂局面,臨終前孫策指定隻有十五歲的孫權為接班人,托張昭等人盡心輔佐。孫權繼位後将要面臨一個内憂外患的殘局,正是因周瑜,程普,宋謙等淮泗将領輔佐下穩定局面。建安八年(公元203年),在淮泗将領們的努力下,孫權征黃祖,平山越,鎮壓各地叛軍。與此同時,孫權一改往昔孫策鎮壓的方式對待士族,開始啟用一些江東士族子弟,如顧雍,陸遜等人就是在期間征召入幕。也通過加官晉爵,聯姻等手段維持雙方手段,頒布賜田複客制,世襲領兵制,奉邑制等政策維護江東士族利益(注:賜田複客制是将土地賞賜給大族将領免除稅,而大族所占的佃客免除賦役。世襲領兵制則是統兵将領死後,其子或許兄弟可以繼承他統領軍隊,并擔任要職比如朱桓,朱異兄弟就是如此。奉邑制是奉邑的領有者以自己奉邑的租稅收入作為私人收入,後孫權稱帝之後,該制度逐漸俸祿制代替。但吳國因前兩制度興起,又因這兩個制度而滅亡)。在經曆赤壁之戰以後,形成曹劉孫三家鼎立的局面。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五月,孫權攻破皖城。也在同一年劉備奪取益州,雙方就荊州問題僵持不下。次年曹操西征張魯,張魯投降。孫劉兩家迅速達成平分荊州的條件(即江夏,長沙,桂陽屬孫吳,南郡,零陵,武陵屬劉備)。協定達成後,孫權趁曹操遠在漢中率十萬大軍遠征合肥。史稱:“第二次合肥大戰”,這一仗對孫權來說打的相當難看,自己親率十萬大軍無法攻破隻有七千人的合肥城,損兵折将就不多說了,孫權本人幸得臣下拼死抵抗殺出一條血路,差點就被張遼活捉。這一仗也被現代網友戲稱為“張八百大破孫十萬”。作為孫吳老臣宋謙在這一仗的表現則是相當失敗。《三國志 潘璋傳》記載:“合肥之役,張遼奄至,諸将不備,陳武鬥死,宋謙、徐盛皆披走。璋身次在後,便馳進,橫馬斬謙、盛兵走者二人。”由于陳武戰死,全軍上下一片嘩然,若非潘璋即使斬殺逃兵,或許徐,宋兩人就要步入陳武後塵,戰死沙場。第二次合肥之戰的失敗也預示着淮泗将領們殺回淮泗地區的夢想所破滅,也為孫吳埋下一顆定時炸彈。這雖然是潘,徐,宋三人第一次合作,但結果是相當失望的。

宋謙:二代老臣,一世副将無聞虎臣合肥血戰夷陵終戰

第二次合肥大戰之後,淮泗将領們似乎已經完成他們的曆史使命,等待他們的隻是謝場離幕

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十月,曹操以孫權第二次合肥之戰失利為機,南征東吳。雙方大戰于濡須口,後雙方相峙不下都有撤軍的打算。次年三月,孫權派遣都尉徐詳向曹操請降,曹操接受孫權的請降并重修盟好。也就在同一年,劉備派遣張飛,馬超等人進軍下辯。漢中之戰正式打響,孫權則坐斷江東以觀雙方結果。終于在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以曹操退出漢中劉備軍宣告勝利,這下可把孫權吓壞了。而此時坐鎮南郡的關羽為了響應劉備出師北伐發動襄樊之戰。後因軍糧不足擅取湘關之米,雙方沖突爆發(其實沒這事件孫權照樣也會取荊州)。最終呂蒙白衣渡江奇襲荊州,士糜二人伏降,關羽敗走麥城。次年年初,斬殺關羽于臨沮。至此孫權也完成當初魯肅提出的榻上策的第一步:“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号帝王以圖天下。”但荊州對于劉備集團可謂是重中之重。由于曹丕稱帝減緩劉備重奪荊州的步伐。蜀漢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劉備為重奪荊州率軍伐吳。戰争初期,蜀軍銳不可當,劉備以吳班,馮習等為先鋒在巫地擊破李異,劉阿的軍隊占領秭歸。還派遣馬良到武陵地區争取當地部落首領沙摩柯的支援,想必劉備是趁着南郡,武陵,零陵等地影響力尚在準備順流而下一舉破吳。對于劉備的進攻孫權似乎已經料到,早在得到劉備稱帝的消息不久,孫權就将大學營遷到武昌,還向曹丕稱臣以修盟好。得知劉備出川伐吳之後,果斷任命陸遜為大都督率領五萬軍士來抵擋劉備,同時又命步骘鎮守益陽防止武陵五溪蠻協助蜀軍。陸遜為了避其鋒芒,以退為進雙方進入拉鋸戰。次年八月,陸遜火燒連營打破蜀軍。作為陸遜的部将宋謙在夷陵的表現可圈可點。從潘璋傳記載來看,潘、徐、宋三人極有可能是反擊的是劉備所指揮的主力部隊(這點從馮習被潘璋的部下斬殺,以及三人上書追擊劉備,攻取蜀地來看,他們隻有見識到劉備狼狽逃離才會下此結論)。可以說夷陵之戰是三人第一次漂亮的合作,也是最後一次連線。夷陵之戰後宋謙就消失在史書中,但可以推斷宋謙可能是在後面曹丕三路伐吳的戰争中去世,為何這麼說呢?《資治通鑒》記載:“會天大疫,帝悉召諸軍還。”也就是在此期間發生大瘟疫,導緻魏吳兩軍損兵折将(曹仁也就在同年去世至于原因不排除因感染瘟疫而亡)。其次在黃武三年(公元224年),曹丕二次伐吳。作為連線夥伴,徐盛傳以及潘璋傳中并沒有關于宋謙的記載,故可以推斷宋謙大概已去世。不過作為追随孫吳三十多年的老臣,見證孫吳從無到有,從弱變強也是最夠了。

宋謙:二代老臣,一世副将無聞虎臣合肥血戰夷陵終戰

作為老臣宋謙有資格成為虎臣,然而結果跟演義裡面的搭檔賈華一樣默默無聞,或許這就是他的遺憾吧

《三國演義》為了突顯宋謙忠義,在第二次合肥之戰中安排一出樂進突入吳營。宋謙忠心護主,欲要迎戰卻中李典冷箭身亡。也許天意如此,黃武年間(公元222年-公元229年)是這幫孫策時代元老們的謝幕演出:黃蓋,韓當,徐盛,潘璋等人也在此期間先後離世。當然這也預示着江東淮泗将領們的時代已經正式過去,孫吳即将進入江東士族們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