閡富(閡富),◆完備富麗。閡,用同“該”。○[明][李東陽]《祭錢都督士英墓文》:“佳城蓊鬱,不如堂宇之閡富;翁仲森嚴,不如騶隸之趨走。”
該閡(該閡),◆包藏和充塞。○《漢書‧律曆志上》:“故孳萌於子,紐牙於醜……畢入於戌,該閡於亥。”
輟閡(辍閡),◆阻礙,阻隔。○[晉][葛洪]《抱樸子‧雜應》:“行氣不懈,朝夕導引,以宣動榮衛,使無輟閡。”
抵閡(抵閡),◆抵擋。○《三國志‧魏志‧武帝紀》“時公兵不滿萬,傷者十二三”[南朝][宋][裴松之]注:“公又自出擊[淳于瓊]等,揚旌往還,曾無抵閡。”
格閡(格閡),◆阻隔,隔閡。○[宋]程大昌《考古編‧夫子論二》:“此有以畀,彼無以受,則一木之枯,一石之頑,豈足以格閡大生之德哉。”
隔閡(隔閡),◆◆i1.謂被阻隔。○[晉][江統]《徙戎論》:“縱有猾夏之心,風塵之警,則絕遠中國,隔閡山河,雖為寇暴,所害不廣。”○[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劉琨]雖隔閡寇戎,志存本朝。”○[唐][李邕]《五臺山清涼寺碑》:“寒暑隔閡於簷楣,雷風擊薄於軒牖。”◆2.阻隔。[清][薛福成]《密陳帕米爾情形片》:“[英]冀[中國]得地稍多,支格其間;可隔閡[俄]兵之南下。”◆3.隔膜,互不瞭解。[三國][魏][曹植]《求通親親表》:“隔閡之異,殊於[胡][越]。”○[楊朔]《滇池邊上的報春花》:“多少年來在各民族間造成的隔閡和冤仇逐漸消失,互相建立起手足般的感情。”◆◆ii謂被阻隔。○[晉][江統]《徙戎論》:“縱有猾夏之心,風塵之警,則絕遠中國,隔閡山河,雖為寇暴,所害不廣。”○[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劉琨]雖隔閡寇戎,志存本朝。”○[唐][李邕]《五臺山清涼寺碑》:“寒暑隔閡於簷楣,雷風擊薄於軒牖。”◆2.阻隔。[清][薛福成]《密陳帕米爾情形片》:“[英]冀[中國]得地稍多,支格其間;可隔閡[俄]兵之南下。”◆3.隔膜,互不瞭解。[三國][魏][曹植]《求通親親表》:“隔閡之異,殊於[胡][越]。”○[楊朔]《滇池邊上的報春花》:“多少年來在各民族間造成的隔閡和冤仇逐漸消失,互相建立起手足般的感情。”
閡隔(閡隔),◆隔絕,不相通。○[梁啟超]《地理與文明之關係》:“驟觀地圖,則河海者,是以使土地閡隔而華離也。”○[郭孝成]《民國各團體之組織》第二節:“而南方則軍府林立,雖群策群力,無閡隔之弊,然函電籌商,動稽時日。”
關閡(關閡),◆妨礙。○[清][袁枚]《答洪稚存書》:“則是[江陵]一身之私罪,與宗社安危毫無關閡,有何緩不及待之有?”
閡塞(閡塞),◆阻隔不通。○[梁啟超]《地理與文明之關係》:“[歐洲]人自十五世紀以來,與隔海之[亞美利加]及[印度]交通頻數,已非一日。而於陸地接壤之[亞細亞]及[亞非利加]內地,反閡塞而疏逖之。”
閡山(閡山),◆為山所阻隔。○《易‧蒙》“山下有險,險而止”[三國][魏][王弼]注:“退則困險,進則閡山,不知所適。”
閡心(閡心),◆閉塞心性。○《大寶積經》卷十一:“菩薩弘仁,以大勇猛無盡大哀,懷無極慈,降伏惡逆,欲亂菩薩,菩薩本淨,消除垢濁羸劣閡心弊惡之塵。”
閡窒(閡窒),◆阻塞。○[清][譚嗣同]《報貝元徵書》:“數者不可復,其餘無所依附,自閡窒而難施。”
閡滯(閡滞),◆阻礙。
艱閡(艱閡),◆猶阻隔。○[宋][蘇軾]《應詔論四事狀》:“自二聖嗣位已來,恩貸指揮,多被有司巧為艱閡,故四方皆有黃紙放白紙收之語。”
九閡(九閡),◆見“九垓”。九層。 指天。
拘閡(拘閡\拘礙),◆束縛阻礙。○《後漢書‧虞詡傳》:“今其眾新盛,難與爭鋒。兵不厭權,願寬假轡策,勿令有所拘閡而已。”○[李賢]注:“閡與礙同。”○[晉][葛洪]《抱樸子‧鈞世》:“夫論管穴者,不可問以九垓之無外;習拘閡者,不可督以拔萃之獨見。”○[南朝][梁][何遜]《劉博士等同顧不值》詩:“吾人少拘礙,得性便遊逸。”○[宋]程大昌《考古編‧莊子》:“夫遊而至於逍遙,則意欲鄉而神已達,了無形跡得為拘閡矣。”○[清][顧炎武]《日知錄‧河渠》:“[禹]之治水,隨地施功,無所拘礙。”
閡目(閡目),◆視線為物所阻隔。○[宋][王安石]《北山暮歸示道人》詩之二:“傷心百道水,閡目數重山。”
辯才無閡(辯才無閡),◆同“辯才無礙”。《藝文類聚》卷七六引[南朝][梁][王筠]《國師草堂寺智者約法師碑》:“顯證一乘,宣揚三慧,辯才無閡,遊戲神通。”
疑閡(疑閡),◆疑難障礙。○[晉][葛洪]《抱樸子‧博喻》:“學而不思,則疑閡實繁;講而不精,則長惑喪功。”
凝閡(凝閡),◆凝滯阻隔。○[晉][葛洪]《抱樸子‧尚博》:“變化不繫滯於規矩之方圓,旁通不凝閡於一塗之逼促。”
傷閡(傷閡),◆傷害阻隔。○《列子‧黃帝》:“和者大同於物,物無得傷閡者;遊金石,蹈水火,皆可也。”
限閡(限閡),◆阻礙。○《晉書‧郗超傳》:“且北土早寒,三軍裘褐者少,恐不可以涉冬。此大限閡,非惟無食而已。”
障閡(障閡),◆阻礙隔閡。○[明][王鏊]《震澤長語‧音韻》:“[瞿曇]之書,能入諸夏,而[宣尼]之書,不能入[跋提河]者,以聲音之道障閡耳。”○[清][惲敬]《與李汀州書》:“[羅臺山]與[二林]交最久,旁涉佛氏,乃二人性之所近,是以[二林]作[臺山]身後文,持論或過或不及,蓋由耽心禪悅,障閡未除,過推其虛,反沒其實也。”
遮閡(遮閡),◆猶阻隔。○《後漢書‧西域傳‧大秦國》:“其王常欲通使於[漢],而[安息]欲以[漢]繒綵與之交市,故遮閡不得自達。”
支閡(支閡),◆障礙。○《後漢書‧隗囂傳》:“[囂]復上言:‘[白水]險阻,棧閣絕敗。’又多設支閡。帝知其終不為用,叵欲討之。”○[李賢]注:“支柱障閡。”○[清][黃宗羲]《紫環姜公墓志銘》:“當公創議時,勢家私此水利者,謠啄繁興,多設支閡。公毅然不顧。”
滯閡(滞閡),◆停留;阻隔。○[凡人]《無聖篇》:“然以吾國士夫素崇[孔子],莫敢懷疑,故數千年來思想滯閡不進,學術陵遲,至不可救。”
阻閡(阻閡),◆阻隔。○《宋書‧武帝紀中》:“[譙縱]怙亂,寇竊一隅,王化阻閡,[三巴]淪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