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泥馬:在海灘上飛馳的小船

泥馬:在海灘上飛馳的小船

漁人操作泥馬

泥馬,在泥灘上行駛的小船,僅能容一人,使用時一腿在船上,另一腿在後蹬着泥灘,利用蹬腿的反作用力,以及海泥的滑膩屬性,泥馬就能在灘上快速滑行。據說是戚繼光在東南沿海抗倭時,為了在灘塗上追擊倭寇而發明的。浙東一帶稱之為“泥馬”,又稱“小泥船”,名目頗多,也稱之為“土橇”。

泥馬:在海灘上飛馳的小船

泥馬 清光緒版《點石齋畫報》

清代施鴻保的《閩雜記》記載其形制最為詳細:“以厚木闆為之,形如船底,首圓而仰,長及丈餘,闊二三尺,中豎二柱于左右,高約三尺許,上橫尺餘小梁,以作扶手,用時置所載諸物于中,以一足踏闆上,一足踏泥淖中,兩手推扶手小梁而行。”清代的《點石齋畫報》裡,就記載了甯波蛟門後海頭的漁民使用泥馬的情形,稱之為“泥瞞”,并繪制了圖像,隻見泥土舟奔走如飛,還有兩個漁民在泥灘上起了争鬥,可見當時甯波漁民使用泥馬的盛況。

泥馬:在海灘上飛馳的小船

輴 清光緒刊本《欽定書經圖說》

退潮以後,灘塗裸露出來,顔色如同焚燒過後的草木灰。就在這粘稠的媒體當中,有無數小動物在出沒。招潮蟹在淺水中奔跑,爪尖戳破水面,蛤蜊隐身在泥洞中,噴出小股水柱,擱淺的小魚拍擊泥漿。這時才知道,灘塗是活着的,這片泥濘,正是大海的肌膚。有經驗的漁民用眼睛一掃,大緻就知道那些孔洞裡藏着什麼寶貝。漁民們出發了,泥馬放下泥灘,他雙手抓住了搖桿,身子略微前傾,左腿跪在泥馬的尾部,右腿懸空,向後蹬着泥灘——這是泥馬的主要動力。遠遠看去,泥馬在海灘上飛馳,類似于蚱蜢,一跳一頓,連續不斷,難怪有的地區稱之為泥蜢了。雖然名義上是船,可在這船經過的地方,卻留下了一道“車轍”,也隻有在灘塗這樣的特殊地帶,才會有這種特殊的船。在拐彎時,搖桿充當着反向盤的作用,搖桿是固定的,用力扳動橫杆,會帶動整個船身發生偏轉。負責後蹬的腿和腳,也在角度上做出調整,比如要向左轉彎時,出腿時就要向右側使勁。分寸和勁頭的拿捏,就要靠熟練程度了。

灘塗上的淤泥難以行走,雙腳會深陷到泥裡,有了泥馬,便省去了行走的難題。進入灘塗,柯受和捕捉的是泥螺、蛏子、彈塗魚之類的小海鮮。這些海鮮雖小,味道卻極為鮮美,泥螺殼薄肉嫩,蛏子狹長的殼内包裹着肥美的肉,這些需要掀開泥灘翻找。彈塗魚,是一種在海灘上跳來跳去的小魚,胸鳍支撐身子可以爬行,尾部彈跳力強,肉質是以而勁道,柯受和用鐵鍬挖開泥灘,将洞中的彈塗魚擒住。當地也有人用長竿和釣鈎去釣彈塗魚,趁它們在海灘上,就淩空甩出魚鈎,将彈塗魚鈎走,不過這種技術難度較大,沒有三五年的功夫,恐怕難以奏效,會的人已經不多了。

泥馬登岸,魚簍裡已經滿是收獲。自從承包灘塗之後,柯受和開始嘗試在網上直播帶貨,他用手機拍攝了同伴們使用泥馬的場景,身後的海灘上留下了辄印,還有開掘的小坑。不必擔心灘塗的淩亂,海潮回來時,就會收拾得幹幹淨淨,等到潮水再次退去,海灘又會平整如新。潮水底下有一隻看不見的巨手,不知疲倦地撫平灘塗的創口。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