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珍稀瀕危植物|浙江楠、銀縷梅

珍稀瀕危植物|浙江楠、銀縷梅

浙江楠

珍稀瀕危植物|浙江楠、銀縷梅
珍稀瀕危植物|浙江楠、銀縷梅

浙江楠(phoebe chekiangensis)樟科楠屬,為國家二級保護物種,華東地區特有的珍貴用材樹種。樹幹通直,材質堅硬,可作建築、家具等用材。樹身高大,枝條粗壯,斜伸,雄偉壯觀,葉四季青翠,可作綠化樹種。

珍稀瀕危植物|浙江楠、銀縷梅
珍稀瀕危植物|浙江楠、銀縷梅
珍稀瀕危植物|浙江楠、銀縷梅

大喬木,樹幹通直,高達20米,胸徑達50厘米;樹皮淡褐黃色,薄片狀脫落,具明顯的褐色皮孔。小枝有棱,密被黃褐色或灰黑色柔毛或絨毛。葉革質,倒卵狀橢圓形或倒卵狀披針形,少為披針形,長7-17厘米,寬3-7厘米,通常長8-13厘米,寬3.5-5厘米,先端突漸尖或長漸尖,基部楔形或近圓形,上面初時有毛,後變無毛或完全無毛,下面被灰褐色柔毛,脈上被長柔毛,中、側脈上面下陷,側脈每邊8-10條,橫脈及小脈多而密,下面明顯;葉柄長1-1.5厘米,密被黃褐色絨毛或柔毛。圓錐花序長5-10厘米,密被黃褐色絨毛;花長約4毫米,花梗長2-3毫米;花被片卵形,兩面被毛,第一、二輪花絲疏被灰白色長柔毛,第三輪密被灰白色長柔毛,退化雄蕊箭頭形,被毛;子房卵形,無毛,花柱細,直或彎,柱頭盤狀。果橢圓狀卵形,長1.2-1.5厘米,熟時外被白粉;宿存花被片革質,緊貼。種子兩側不等,多胚性。花期4-5月,果期9-10月。

珍稀瀕危植物|浙江楠、銀縷梅

産浙江西北部及東北部、福建北部、江西東部。生于山地闊葉林中,也有栽培。

銀縷梅

珍稀瀕危植物|浙江楠、銀縷梅

喬木,高達8m,胸徑可達40cm。樹幹扭曲,凹凸不平,樹皮呈不規則薄片狀剝落。常有大型堅硬蟲瘿。裸芽,被褐色絨毛。單葉互生;紙質,闊倒卵形,先端鈍,基部圓形、截形或微心形,邊緣中部以上有鈍鋸齒,兩面及葉柄均有星狀毛。頭狀花序腋生或頂生,花小,兩性,先葉開放,無花瓣,雄蕊具細長下垂花絲。蒴果近圓形,密被星狀毛。種子紡錘形,有光澤。花期4月,果期9-10月。

目前自然分布于天目山北段及大别山東南部,現存種群的分布區極為狹窄,呈間斷島嶼狀分布,種群個體數量極為稀少,1999年被列為國家Ⅰ級重點保護的野生植物,并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 iucn)列為極度瀕危(critically endangered, cr)物種。作為第三紀孑遺植物,銀縷梅對探讨我國金縷梅科早期起源與分化具有重要科學價值。

珍稀瀕危植物|浙江楠、銀縷梅

關于銀縷梅的發現和命名,曆經了一個曲折的過程:

早在1935年9月,南京中山植物園的植物學家沈隽,在江蘇宜興芙蓉寺石灰岩山地采集植物标本,它滿樹枝果,似金縷梅,但又不同,采集标一後,準備進行鑒定,旋因抗日、解放戰争爆發,研究工作中斷,這份珍貴的标本塵封在實驗室裡。直到1954年,原中山植物研究所單人骅教授清理标本時,認為這個樹種是金縷梅科種群中的一員,與日本的金縷梅相似,但又不能确認,繼而指出,這份标本關系重大。1960年,這份标本被誤定為金縷梅科金縷梅屬小葉金縷梅,使這一重大的科學發現陷入誤區。1987年國家在編纂珍稀瀕危植物“紅皮書”時,科技人員再次前往宜興,終于在同類型的石灰岩山地中找到了實物标本。在随後的物候觀察中,竟意外地發現,該樹種的花器沒有花瓣,它不是金縷梅,是金縷梅科中無花瓣類型樹種,形态特征與北美的金縷梅科弗吉特族植物相一緻,但又與該族各屬植物有所差異,是一個新屬新種。1992年經植物學家朱德教授定名為:金縷梅科弗吉特族銀縷梅屬的銀縷梅。從此,改寫了《中國植物志》小葉金縷梅的誤載,一個被子植物中古老的化石樹種重新面世,為世人所知。

珍稀瀕危植物|浙江楠、銀縷梅

杭州植物園科技人員對銀縷梅繁育關鍵技術和示範開展了研究,主要有銀縷梅扡插繁育技術研究、銀縷梅本砧嫁接繁育技術研究、銀縷梅優良無性系篩選、銀縷梅優良無性系指紋圖譜建構與分子鑒定技術、銀縷梅繁育生物學與種子繁育技術研究、銀縷梅苗木生産與示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