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根稻草的“循環之旅”:“變廢為寶”向“綠”而行

一根稻草的“循環之旅”:“變廢為寶”向“綠”而行

農田豐收景象 潘建根 攝

中新網嘉興4月22日電(施紫楠 周孫榆 潘建根)走進位于浙江省嘉興市桐鄉市石門鎮的浙江隆宸現代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生産工廠中的房間,稻草稭稈和雞糞、油菜籽粕等合制成的食用菌培養基質,與菌種一起鋪在栽培床架上,長出一個個可愛的雙孢蘑菇。

“我們每生産1噸蘑菇,需要3噸稭稈、1噸雞糞。”現場,公司從業人員洪俊卿說,基地一個禮拜要“吃”掉75噸稭稈、雞糞等。目前,基地平均日産雙孢蘑菇6噸左右,産品供不應求,全年銷售值達1500萬元(人民币,下同)。

不僅如此,在不遠處的蘆筍基地裡,新農人陳佩芳利用食用菌培養基質種植的100多畝有機蘆筍,在今年開春也喜獲豐收,頭一茬畝産就超過1500公斤,每公斤最高能賣到36元。

一根稻草的“循環之旅”:“變廢為寶”向“綠”而行

桐鄉市現代農業創新服務中心 潘建根 攝

“用種蘑菇的基料種蘆筍,不僅肥壯味美,而且成本更低。”陳佩芳說。

一根稻草“變廢為寶”,不僅增加了企業、農場主的收益,也解了種糧大戶的心頭急。

石門灣糧油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承包的1.5萬畝耕地,年産農作物稭稈有1萬噸左右。海量的稭稈,讓公司負責人張衛興犯了難,“過去農村家裡燒土竈,稭稈能當柴火燒。現在家家都用上液化氣,稭稈也沒了用處。”

食用菌培養基質的出現,給張衛興與其他種植大戶們解了燃眉之急。

一根稻草的“循環之旅”:“變廢為寶”向“綠”而行

白馬塘村忙碌景象 潘建根 攝

據悉,種糧大戶和合作社将稻草撿拾打捆後,出售給浙江隆宸現代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作為基料生産雙孢蘑菇。到了種糧季,種糧大戶又采購雙孢蘑菇生産後留下的菌渣作肥料還田。

目前,石門灣糧油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的稭稈綜合使用率已達100%。

“我們還将部分稻草稭稈直接還田,通過綜合循環利用,實作豐産增收的喜人局面。”張衛興說,據浙江省土壤檢測中心檢測結果顯示,在稭稈直接還田和菌渣還田地塊,土壤孔隙度及通透性改善明顯,水稻畝均增産5.2%。

一根不起眼的稻草,搖身一變成為蘑菇種植的基料,随後被制成有機肥,為水稻、蔬菜生長提供肥料,完成它的“循環之旅”。

而石門生态循環農業的魅力,不僅僅展現在稻草上。在桐鄉市同潤現代農業科技專業合作社,一頭病死生豬經過78小時蠅蛆處理,就能變成高蛋白蠅蛆和有機肥,然後作為水産養殖的原料。

“我們每年可處理死亡畜禽7300噸,年産蠅蛆1800噸,産出有機肥2400噸。”該合作社負責人介紹,蠅蛆處理這種新型的無害化處理方式,既解決了污染問題,又完善了養殖場有害廢棄物生态化處理、資源化利用循環種養鍊,實作一舉多赢的良好局面。

2019年4月20日,桐鄉市農業經濟開發區在石門鎮挂牌成立,為該市農業高品質發展和全面打造鄉村振興示範地建設提供更加廣闊的平台。

如今,2年時間過去,桐鄉市農業經濟開發區的田野阡陌也成了“綠色招牌”,原本沉睡的綠色資源,在現代生态循環農業的建設下,源源不斷地轉化為生态競争力。

桐鄉石門鎮副鎮長張麗萍說,近年來,該鎮還創新了“杭白菊稭稈-湖羊-有機肥-杭白菊等作物”循環模式,實作杭白菊産業循環、綠色、可持續發展。發展循環農業,不僅讓農民錢袋子鼓起來,更有效緩解了資源與發展的沖突。(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