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戲裡戲外踐行“紅旗渠精神”,于震:我們是沾了角色的光

猛犸新聞·東方今報首席記者 吳淨淨

在抗戰劇和諜戰劇中演過很多“英雄”的于震,最近又演了一位“英雄”,隻是,這一次他是帶領着村民們“戰天鬥地”。他們苦戰10年,僅靠着一錘、一鏟、兩隻手,在太行山懸崖峭壁上修成了長達1500公裡的“人工天河”——紅旗渠。以這個真實故事改編創作的電視劇《紅旗渠》,剛剛在央視一套迎來收官,“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紅旗渠精神也引來了很多年輕觀衆震撼與共鳴,收官之際“看紅旗渠破防瞬間”也登上熱搜。作為戲裡的靈魂人物,于震近日接受了猛犸新聞記者的獨家專訪,講述了他與導演康甯,安悅溪、景樂、曾黎、徐光宇、馬東延、李勤勤、寇振海、廖京生等主創們,戲裡戲外用行動踐行“紅旗渠精神”的故事。

戲裡戲外踐行“紅旗渠精神”,于震:我們是沾了角色的光

被人物打動

“和他們比,我們拍戲這點苦不值得提”

《紅旗渠》以1959年河南省林縣大旱缺水為背景,講述了林縣人民戰天鬥地,以“愚公移山”的堅韌,苦戰十年,僅靠着一錘、一鏟、兩隻手在懸崖峭壁上開山鑿洞,靠雙手修建“引漳入林工程”的故事。于震飾演的縣委書記林捷,原型就是紅旗渠總設計師楊貴。劇中,他帶着林縣人民在太行山懸崖峭壁上修成了長達1500公裡的“人工天河”。

記者:之前對紅旗渠的故事了解嗎?

于震:之前我隻知道紅旗渠,說實話沒有太多的了解,也沒去過林州。接到這個戲之後做了功課,查了資料,去看了紅旗渠,也和楊貴書記的後代見了面,聽他們講了很多,很震撼,也很感動。

記者:從劇來看,故事是經過改編的,是以劇中人物與真實人物比有哪些改編?

于震:劇裡林捷是敢做敢當、雷厲風行、一心為人民的一個好幹部,和原型是一緻的。我們黨帶領着中國人民能夠過上今天的幸福生活,真的是有太多這樣的好幹部。就像劇中演的,他們當年修渠真的是一點點攢了300多萬,隻要家裡邊能拿來的全都拿來,真的是自力更生。上級來查賬的人都哭了,沒有一分錢對不上……劇本已經非常嚴謹,我們隻要把劇本還原好,演的真實自然就好。當然,這不是人物傳記,是以為了劇好看,編劇可能會有一些虛構的内容,但隻是對原來的故事進行了藝術加工。我們當時還跟主人公們的後代見了面,聊了很多,這對我們的創作也很有幫助,看了他們那時穿的衣服,還有很多當時的照片,為我們提供了很多真實人物的細節,包括他别鋼筆的樣子等等,是以人物保留了楊貴身上真實的東西。

戲裡戲外踐行“紅旗渠精神”,于震:我們是沾了角色的光

記者:聽導演說拍攝過程條件很艱苦,都在荒山野外實景拍攝……

于震:可能我演這種戲演得比較多,我反而覺得比那些抗戰劇要舒服多了。拍戰争戲的時候,經常都是槍林彈雨的,是以這點所謂的苦不算什麼,對于演員來說,夏天穿個棉襖,冬天穿個背心,跳個冰窟窿什麼的,都是最基本的操作。就像足球運動員上場踢球一樣,你得穿個球鞋,這是最基本的,沒什麼可炫耀的。是以,背個台詞什麼的,跟你演技也沒關系,這是你必須要做的,受點苦受點罪這是太正常不過的一件事了。

隻要是正經受過表演訓練的演員們,我覺得不會有“覺得苦”的問題出現,因為老師就是這樣教的。隻不過現在大家可能把明星和演員的概念有點混淆,演員是塑造人物形象的人,就是個職業,明星則不然,明星是需要用個人魅力來赢得觀衆的喜歡。當然了,無論演員還是明星都得是傳遞正能量,得愛黨愛國愛自己。

記者:這次合作了不少年輕演員,說到職業精神,你對他們印象如何?

于震:他們都是挺好的演員,該怎麼做就怎麼做,不搞特殊,都挺敬業,他們都做了演員應該做的事情,都挺合格。

戲裡戲外踐行“紅旗渠精神”,于震:我們是沾了角色的光

記者:戲裡還用了很多當地的群衆演員,他們沒有表演基礎,和他們合作起來有什麼印象深刻的事嗎?

于震:我跟他們的對手戲不多,就是我一般講話他們都要聽,然後鼓掌什麼,他們都是很敬業很淳樸的老鄉。能看到我們林州人民現在生活已經好了,他們自己穿戲服的時候,都樂“這衣服好久都見不到了”,這已經是另外一代人了。現在即便是種地也并不是大夥想象的那種,很多都是機械化了,都騎着小電動車小摩托,平時住城裡,但是該回去照顧莊稼就回去,已經是另外一種景象了。

戲裡戲外踐行“紅旗渠精神”,于震:我們是沾了角色的光

喜歡演英雄

“我是沾了角色的光”

高大魁梧,一臉正氣,憑借着硬朗的外形,于震演過抗戰中形形色色的英雄形象,是名符其實的“英雄專業戶”,這也是《紅旗渠》的導演康甯強烈要求用的男一号。他覺得于震除了外型與原型楊貴相似,最主要的是于震本身是接地氣的演員,能演出人物的氣質。有的演員總會急于掙脫固有形象束縛,但于震并不擔心雷同,“英雄在本質上是相通的,都是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舍小我,顧大我。”每個英雄的成長曆程、性格特征、時代背景和人生信念是不同的,在他看來,即使角色重複也會有不一樣的表演。

記者:之前演過很多主旋律以及紅色題材的作品,對你個人來說最大的影響是什麼?

于震:我一直說編劇偉大,是他們寫的故事好看,寫的人物精彩,而我隻不過把人物給演出來而已,我是沾了角色的光。大家并不知道于震是什麼樣,隻是喜歡我演的那些角色。一個演員最後比拼的是修養,你身上的一些東西多多少少都會帶入到角色當中去,而角色反過來也會給演員一些影響,這是肯定的。我演了這麼多英雄人物,肯定會受到這些人物的影響,是以我現在是比較願意演這些傳遞民族精神、有男人味、有英雄氣概的角色。

記者:你喜歡演英雄?

于震:我挺願意演的。作為一個演員,我首先自己得愛這個人物,而不是要愛自己。其實塑造這樣人物的時候,一方面在感動感染我們的觀衆,另一方面對我們自己的内心也是一個進化的過程。

戲裡戲外踐行“紅旗渠精神”,于震:我們是沾了角色的光

記者:你不擔心角色雷同被定型嗎?

于震:塑造不同的人物形象,演什麼像什麼,這是演員要追求的。但是你要把每個人物形象都塑造得很好,很生動,很難很難。有沒有這樣的人?肯定是有,但是我沒那麼大的本事,我就一個很普通的演員,我把喜歡的或者我所能了解的人物演好了,就挺好的。其實演員都是有局限性的,像有一些專門演喜劇的演員,觀衆都很喜歡,但讓他演正劇,有時候會覺得有點别扭。演員被定型是肯定的,就像傳統戲劇中的生旦淨末醜,你是小生、武生,還是花臉,分得很細,都有一定的局限的,偶爾反串是可以的,但完全跨到另一個行當,很難。

當然了,如果是明星,就是看個人魅力了,他演什麼大家都喜歡看,大家看的不是他演的角色,而是看他本人。而我是演員,我不是明星,拍戲時我們隻是塑造人物的一塊材料而已,穿什麼服裝怎麼化妝,這都是導演、編劇、化妝和服裝老師他們來定,不能隻為了自己漂亮,要完全按照這個人物來定。

戲裡戲外踐行“紅旗渠精神”,于震:我們是沾了角色的光

傳承紅旗渠精神

“能讓大家記住那段曆史,就很欣慰了!”

紅旗渠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迹”,也被稱為“人工天河”,為了吃上水,林縣人民靠着雙手跟自然抗衡,耗時十年,81人為渠獻身,最終削平了1250座山頭,架設151座渡槽,開鑿211個隧洞,修建各種建築物12408座,挖砌土石達2225萬立方米,讓漳河穿山而來。在演繹林捷的過程中,于震也重溫了那段感人又震撼的曆史。看到這部劇播出後受到很多年輕觀衆的關注和讨論,被老一輩的付出與犧牲“破防”,他坦言,作為演員,能夠通過這麼一部劇和自己的表演,讓大家知道或者重溫一下父輩們的偉大創舉,或者上網去查一查紅旗渠的這些故事,能夠記住他們,“我覺得就已經是很欣慰的一件事了”。

記者:據說在拍攝期間,你還受聘為當地紅旗渠故事會志願服務隊特約講解員?

于震:對。一個演員拍一個戲,了解當時的情況和當時的曆史,這是最基本的工作。拍《紅旗渠》時也了解了大量的相關資料,也想給不了解的人講一講紅旗渠當時怎麼回事,也想為林州多做一些事情。

記者:拍完這部戲,最大的收獲或感觸是什麼?

于震:會由衷感歎我們這70多年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我生在70年代,都能感覺到這幾十年的變化之迅速。是以有時候會想,如果大家都懷着一顆感恩的心,珍惜現在的生活,可能生活中的煩惱或者生活中的一些沖突就會減少。我們經常看到因為一點小事夫妻打架了或者離婚了,你說當年抗戰時期,能夠在一起,能夠踏踏實實有一個正常約會,能夠見一面,能夠正常生活,有一個最基本的生存下去的權利就已經很難了。還有像《紅旗渠》裡,缺水到那個程度,是以我們從小受的教育就是節約用水用電,我到現在也是,家裡洗手打肥皂的時候,一定要把水龍頭關上,不用的燈一定要關上。可能現在年輕人覺得還用關水嗎?我們缺水嗎?這不是缺水不缺水,它是一種節約的精神和意識,這也是我們希望傳遞的一種精神。

戲裡戲外踐行“紅旗渠精神”,于震:我們是沾了角色的光

記者:演父輩故事的時候,會想到父輩對自己的教育嗎?哪些是你會繼承并傳給下一代的?

于震:父輩對我們的教育很多是潛移默化的。我也有孩子,我對他們的教育也是把我身上的一些東西用耳濡目染的方式傳給他們,更多是言傳身教,比如說每天吃完飯以後去刷碗,會帶他一塊來刷。我不太贊成說‘去學習,家裡邊的事什麼都不用你管’,大的9歲了,除了刷碗,平時會讓他會搓一些自己的小襪子什麼的,因為我爸和我媽是這麼教育我的,我覺得并不是學習好就是唯一的,自理能力也很重要,他媽媽就比較願意帶他們做一做蛋糕,包餃子什麼的。我希望他們能夠成為一個正直善良的人,還要長見識。不是有句話嘛,因為懂得是以慈悲。

記者:作為主創,你覺得《紅旗渠》精神對于現在的年輕人來說有什麼樣的意義?

于震:不敢說别的,我想這部劇播完了以後,應該會有人願意到林州去看一看。那是一個很美的風景旅遊區,我當時就帶着孩子去看過,他們都很高興,覺得很美。到了林州以後,會聽當地的講解員講解當年的情況,會更加真實更加詳細。我覺得會有一部分愛學習的年輕人會去查當年的資料,這也是一個宣傳作用。你要說從此以後大家就開始都節約用水了,我覺得可能很難,但至少可以把“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紅旗渠精神傳遞出去,讓大家感受到今天的生活來之不易,珍惜前輩奮鬥來的成果,那就很成功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