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吸蜜鹦鹉繁殖技術和天然繁殖技術

吸蜜鹦鹉繁殖技術和天然繁殖技術

王晶晶等

Lory Lorikeet是一種類似鹦鹉的鹦鹉,主要分布在西太平洋和東印度群島海,主要用于花粉,花蜜和水果,被列入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在野外,吸蜜的鹦鹉在腐爛的樹幹或死樹洞中築巢。關于圈養的吸蜜鹦鹉的資料很少。目前,國内外許多動物園都引進了吸蜜鹦鹉,但對人工圈養條件下的繁殖管理和自然繁殖的研究卻很少。本文以上海動物園飼養的4對吸蜜鹦鹉為例,介紹了其在人工圈養條件下的日常繁殖管理和自然繁殖技術,為吸蜜鹦鹉飼養者提供參考。

1 喂料技術

1.1 環境管理

在野外,吸蜜的鹦鹉巢大多被安置在樹洞中,少數建在樹枝的邊緣。上海動物園吸蜜鹦鹉飼養的籠子南北,光線充足。籠室以籠子為主,籠子面積約8米2,牆體材料為混凝土,内室以木栖木為主。籠子的正面是玻璃,供遊客參觀。籠室的頂角放置了四個巢箱,這些巢箱由木材制成,厚度約為3厘米,邊緣有錫覆寫的邊緣。籠子分為上下兩層,尺寸為15厘米×15厘米×25厘米,上層是明亮的房間,有一個尺寸為6厘米×6厘米的圓形門孔,以友善吸蜜鹦鹉。暗室位于籠子底部,籠子底部的門孔略大于上層,在巢箱中層形成扇形孔,邊長約5厘米,保證巢箱内的空氣能高效流動, 吸蜜鹦鹉可以很容易地在上層和下層之間進出。在巢箱的底部設定一層墊子,細草約3厘米厚。在交配過程中,打開門洞,在上面鋪上一些細草。籠狀鲈魚可以建造不同粗樹枝,鲈魚不僅保持了美觀,而且展現了高低層次感,增加了其活動範圍,同時可以用來栖息和玩耍。建造1個大小為20厘米×15厘米×12厘米的小不規則形狀的水池,供吸蜜的鹦鹉飲用和沐浴。

吸蜜鹦鹉繁殖技術和天然繁殖技術
吸蜜鹦鹉繁殖技術和天然繁殖技術

1.2 日常管理

在8:00左右,飼養員在進入籠子之前,需要先觀察和檢查吸蜜鹦鹉的精神狀态、行為、糞便等異常情況,然後清洗籠子,同時清洗其闆塊、換水、換飼料等。為避免吓到動物,從業人員在清潔籠子時應采取輕微的行動。13:30左右觀察吸蜜鹦鹉的糞便和進食情況,并再次換水、換飼料等工作。在現階段,從業人員如果發現問題,應及時報告問題。

1.3 飼料

在人工圈養下,吸蜜鹦鹉的營養需求來自人類供應,但在野生栖息地,吸蜜的鹦鹉如花粉,花蜜和水果。是以,參考吸蜜鹦鹉的野生食物性質,并結合它們日常喂養的實際情況,配制了膳食配方(表1),為它們提供各種營養豐富的飼料。飲食配方主要包括鑷子,甜橙子,蘋果,香蕉,玉米和大康。喂食方法為晨喂熟的胡蘿蔔、玉米、巢頭和熟蛋,其中巢頭由小米粉、米粉、面粉、麸皮、豆粉、骨粉按比例5.0:3.0:3.0:5.0:2.0:0.1,同時加入果肉和紅棗等營養成分;此外,根據吸蜜鹦鹉的營養需求,供應特殊配方的飼料不僅可以适應其天然食物,還可以補充必要的營養和微量元素。

吸蜜鹦鹉繁殖技術和天然繁殖技術
吸蜜鹦鹉繁殖技術和天然繁殖技術
吸蜜鹦鹉繁殖技術和天然繁殖技術

表1 吸蜜鹦鹉夏季和冬季飲食食譜

吸蜜鹦鹉繁殖技術和天然繁殖技術

喂食分别在每天10:00和16:00進行。首先,應将剩餘的飼料清洗幹淨,然後喂養新鮮飼料,以提供充足、新鮮、清潔的飲用水。當吸蜜鹦鹉進入繁殖期時,它們應該适量地提供高動物蛋白的食物,以增加體内對鈣的需求。

1.4 常見病的預防和控制

除了日常清潔外,從業人員還可以使用毒藥和其他動物籠子,巢箱,栖木和水池進行消毒。消毒通常需要每周一次,但夏季每周消毒2次。

此外,在禽流感高發等特殊時期,消毒需要加強一次,可以使用過氧乙酸或漂白劑等消毒劑。還應定期使用藥物分别用于春季和秋季的驅蟲和禽流感疫苗接種。用于喂養的蔬菜在使用前需要徹底浸泡在幹淨的水中并清洗幹淨,以進一步確定其健康。此外,我們還需要認真嚴格執行養殖制度,做好相關防疫工作,可以定期在綠葉植物和細沙田間及時補種、定期補鈣、飼喂茴蒿和一些抗菌藥物等,以提高吸蜜鹦鹉的抗病性和防疫能力。

在日常的喂養管理過程中,當有吸蜜鹦鹉生病或虛弱時,首先要進行隔離護理,并對籠子整體進行全面消毒,對吸蜜的生病鹦鹉進行主動診斷和治療。

鹦鹉最容易感染沙門氏菌等,但可以通過日常清潔和確定食物足夠新鮮來合理預防。體内大量微量元素的流失和不合理的飲食模式會導緻吸蜜鹦鹉出現貧血,可适當補充V B 12,提高機體免疫力。吸蜜鹦鹉的喙特别容易受到念珠菌感染,而吸蜜鹦鹉是一種非常容易引起吸蜜的鹦鹉,容易産生口腔發炎病原體。一般的保守治療是減少抗生素的使用,增加V A的使用,并減少飼喂食物中糖的攝入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發病率。

随着年齡的增長,吸蜜鹦鹉也會出現體質變性,甚至惡性良性腫瘤及其心髒、肝髒和循環系統等一系列疾病,是以在繁殖管理過程中,應及早對這些可能的疾病進行合理的預防和治療,進而将風險降至最低,保證吸蜜鹦鹉的生存和福利。

吸蜜鹦鹉繁殖技術和天然繁殖技術
吸蜜鹦鹉繁殖技術和天然繁殖技術

2 自然育種技術

2.1 育種準備階段

每年1-4月吸蜜鹦鹉的準備期。在人工圈養的條件下,除換羽期外,一年内可進行繁殖。當吸蜜的雌性鹦鹉到達交配時間時,它們體内對鈣含量的需求增加了20%,蛋殼主要來自母親的鈣沉積物。同時,吸蜜鹦鹉在這段時間的能量消耗也非常大,是以适當配置吸蜜鹦鹉飼料的營養結構非常重要,同時也要增加相應的飼料添加劑和維生素含量。

2.2 情感交配期

吸蜜鹦鹉一般都有翅膀下垂、鞠躬、擡起腳、翅膀抖動、羽化、咬嘴等行為。雌性和雄性吸蜜鹦鹉成功交配,一起度過一天,依偎在一起,互相喂食。吸蜜鹦鹉一般在早晚交配,雄性吸蜜鹦鹉交配後會繼續發出長長的啁啾聲。

吸蜜鹦鹉繁殖技術和天然繁殖技術

2.3 産卵和孵化

吸蜜鹦鹉的卵較小,通常是純白色的。每年可繁殖1~2個巢穴,産卵1~2個,孵化周期為28~30 d。上海動物園于2017年5月生下了第一窩蛋,并自行孵化。雛鳥去殼後,30~40 d離開巢穴,孵化主要由雌鳥進行。在适當的溫度條件下,雌性吸蜜鹦鹉每天離開巢穴1~2次,排便後會上菜并飲水,時間一般為2~3min,而雄性吸蜜鹦鹉則在巢箱一側更加守衛,偶爾雌性吸蜜鹦鹉離開巢穴,雄性吸蜜鹦鹉也會進入巢箱一段時間, 當雌性吸蜜鹦鹉再次離開巢穴時,雄性吸蜜鹦鹉也會迅速離開巢穴。雛雞需要7到8周才能長大,而且通常情況下,親戚不再喂養雛雞,這使得它們的繁殖變得困難,但上海動物園在人工圈養條件下喂養雛雞本身取得了第一次成功。